如果我的孩子出現了問題,該怎麽辦? “藏”在孩子身體裏的那個人

有一次,我和關係要好的學弟一家聚會。飯桌上,學弟家讀一年級的兒子隻吃了幾口飯就不吃了。孩子的媽媽見他不好好吃飯,罵他不吃飯會長不高。孩子哭鬧著不想吃,母子倆就這樣折騰了一頓飯的時間。

學弟說,他的妻子因為擔心孩子長不高,格外重視孩子的飲食,每天都會在飯桌上與孩子起爭執。不僅如此,他的妻子讓孩子從六歲開始喝各種營養補充劑,最近還給孩子喝長個子的中藥。學弟的身高大概有一米七五,他的妻子則是一米五出頭。因為孩子比同齡的孩子矮一些,他的妻子一直擔心孩子會因為像她而長不高,仿佛看到孩子的身體裏住著一個沒長高的她。孩子明明可能會長得像爸爸那麽高,這位媽媽卻總是擔心孩子會像她。

再舉一個例子。有位內向的男士,見了人也不怎麽說話,像塊木頭。他的妻子勸他多與他人來往也沒用,他隻是無動於衷地說:“那又怎麽樣?有外向的人,當然也會有像我一樣不愛說話的人。”他的妻子越看兒子越覺得他像自己的丈夫,兒子總是獨自安靜地玩耍,也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她十分擔心。“孩子要是像他爸爸一樣,怎麽辦?”那位媽媽目前已經給孩子報了領導力培訓班和演講培訓班。在她眼中,孩子的身體裏“住”著自己的丈夫,她將丈夫的形象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本沒有任何問題,卻在她眼中變成性格內向、不善於社交的“丈夫”。

在某次課程結束後的問答時間,一位媽媽說,自己快被兒子愁死了。

“我兒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他太講原則,有些呆板,絲毫不懂得變通。放學回家後,要先寫一小時作業,非常有時間觀念。一說要帶他出門,他就早早地穿好衣服等著。他連吃飯的時間都規劃好了,要求我在那段時間給他做飯吃。我常常生氣地對他說,‘總是那樣可不行,要懂得變通’。”

聽完她的傾訴,一旁的媽媽們卻說:“哎呀,好羨慕啊……”也有人說:“這居然是煩惱嗎?”有一位媽媽甚至開玩笑說:“要不我們交換孩子吧?”在一位媽媽看來令人羨慕的孩子,在另一位媽媽看來卻不那麽令人滿意。別人稱讚這個孩子乖巧懂事,他的媽媽卻因為他太講原則而煩惱。

為什麽她對這個被旁人稱讚的孩子不滿意?我問那位媽媽,家裏有沒有人和孩子性格相似。她想了想,突然“啊”了一聲,想起她那位幾年前去世的父親,說:“我兒子和我父親實在太像了!”

原來,她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謹、一絲不苟的人。例如,和別人約好見麵,總會提前半小時到達約定場所;要做的事永遠都會提前做好。而她的性格和父親恰恰相反,常常因得過且過、敷衍了事而被父親責罵。她說,每次跟父親在一起,都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覺得父親太死心眼兒。她在兒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這就是潛意識。這種情況時有發生,這個家庭的故事也並非個例。如果這個很講原則的孩子出生在其他家庭,可能會在稱讚聲中長大。同樣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下,會活出不同的人生。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隻是看見了孩子最真實的模樣,但事實並非如此。看著孩子的時候,會在孩子身上投射另一個人,或許是自己,也可能是丈夫、自己的父母,甚至是公婆。這就是媽媽的有色眼鏡、媽媽的投射。孩子明明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卻看到了“藏”在孩子身體裏的膽小的某人、懶惰的某人、焦慮的某人、自私的某人。媽媽對這種心態毫不自知,誤以為看到的隻是自己的孩子。其實,對孩子的負麵印象源於她討厭的某個人的模樣。

前文提到的那位心理劇主人公,就是因為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憎惡的婆婆,才會反常地討厭自己的寶貝兒子。她很難察覺自己是因為在孩子身上看到婆婆的樣子,才會對孩子使用暴力。這是一種複雜且深層次的潛意識。那個討厭兒子一根筋的媽媽,也很難察覺自己在孩子身上看到了父親的模樣。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媽媽們確實很難察覺自己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誰、投射了誰。然而,大部分情況下隻要稍作反思就能察覺。因為大部分情況下,“住”在孩子身體裏的那個人就是媽媽自己或孩子的父親。投射的又是怎樣的特征呢?主要是缺陷或感到自卑的地方。從個子矮、瘦小這種身材上的自卑到膽小、懶惰等性格上的缺陷,都有可能成為媽媽的投射點。

性格內向是低自尊的表現嗎?

在諸多性格特征中,大部分媽媽擔心孩子過於膽小、內向。下麵這段文字是我在一個媽媽論壇中看到的:

孩子今年上二年級。這次我去參加校園開放日活動,發現他明明知道答案卻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其他孩子都積極地舉手,大喊:“老師,讓我來!”回家後,我問他:“你明明知道答案,為什麽不舉手呢?”孩子居然說:“沒有為什麽。”沒有為什麽?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的孩子那麽膽小。我心裏咯噔一下子,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雖然我知道大家都是這麽長大的,但還是很難過。我該怎麽引導我的孩子呢?

這是孩子太過內向的媽媽的苦惱。一般來說,擔心孩子內向的媽媽,自己或丈夫也是這樣的性格。這是一種投射心理。孩子的身上有“因性格內向而活得很辛苦的媽媽”的樣子。那些“心大”的媽媽往往不太在意孩子小心翼翼的樣子,覺得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好起來。

可能有人會覺得疑惑:說孩子內向明明是陳述事實,怎麽會是投射呢?擔心孩子性格內向、個子偏矮難道不正常嗎?實際上,投射並不是一麵鏡子,單純映現出客觀真實的東西;投射更像是一麵哈哈鏡,將事實擴大、誇張,並且加入負麵情緒。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的孩子也是這樣,這是客觀事實。如果隻是覺得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不覺得這是問題,那這就隻是一個事實;但如果媽媽將自己的這種性格視為問題,進而將問題轉嫁到孩子身上,不停地焦慮、煩惱,就會成為一種投射。媽媽在潛意識中將這些擔憂放大,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我的孩子有問題。

媽媽的潛意識裏隱藏著這樣的想法:我的孩子膽子太小了,以這種性格怎麽能在複雜的社會中立足呢?我該怎麽幫孩子矯正這種性格?於是,媽媽為了矯正孩子的性格而努力。但是,媽媽的這種心態對孩子有害。“性格內向”的孩子給媽媽“戴”上了“我的孩子有問題”的有色眼鏡,進而讓媽媽散發擔憂的氣味。孩子和媽媽就這樣被困在“性格內向”的框架中。

如果付出了努力,孩子的性格依舊沒有改變,媽媽就會在心中默默地自我安慰:“雖然我的孩子有問題,但沒辦法,既然是我生的,我就應該無條件地愛他。”我們很有必要仔細分析這種心態。這種媽媽的愛在潛意識中成為“憐憫的愛”,是病態的。這並非愛著孩子的全部,而是在心中接納一個“雖然有問題但仍被我深愛著的孩子”。媽媽要注意將孩子視為完整體去愛他的全部和將孩子當成不完整體去愛的微妙區別。如果媽媽戴著“孩子有缺陷”的有色眼鏡,散發“孩子必須改變”的氣味,那麽,抱歉,這不是純粹的愛,而是一份“有毒”的母愛。

比起性格內向的孩子,努力想矯正孩子性格的媽媽存在更大的問題。這樣的媽媽會為了讓孩子活躍起來而逼迫尚未準備好的孩子融入陌生的環境,嚴厲地催促慢半拍的孩子,或者將喜歡獨處的孩子推向人群。其實媽媽越這樣做,孩子越畏首畏尾,甚至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孩子變得自尊心低下。媽媽用“你還不夠好,你有問題”的評價低估孩子,怎麽可能讓孩子成為充滿自尊感的人?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自尊心低下是因為本身性格膽小,其實並非如此。內向的性格和自尊心毫無關係。內向的孩子可能反而自尊心更強。他們看似沒什麽存在感,內心卻有更堅定的力量。內向的孩子變得自尊心低下,不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性格,而是因為父母的焦慮。

性格是一種氣質,是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必須充分了解的因素。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氣質進行鬥爭,對孩子的教養就無法正常進行。

氣質是上天饋贈的“生存技巧”

氣質是生命誕生之時上天賜予的特性,因此也稱為天性。每個人都會帶著屬於自己的氣質生活。當然,氣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地變化,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努力逐漸改變。但是,能改變的是既有氣質的強度,讓一種氣質轉變成另一種氣質是不可能的。

“積極”“消極”“固執”“溫順”“急性子”“慢性子”等都是形容氣質的詞語。氣質沒有好壞之分,隻是一種天生的特質。“我的孩子無欲無求,性格很淡然,我很擔心。”一位母親向我表達了焦慮。有欲望才會想出人頭地,有好勝心才能在艱險的社會中不落於下風。但貪得無厭、急於求成,為了勝利與人爭鬥不休,沒能獲勝就感到痛苦、氣憤,這樣的人生十分沉重。如果沒有欲望,可能不會出人頭地,但平淡的生活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勤奮與懶惰也同樣如此。人們認為“快”一些的氣質代表勤奮、“慢”一些的氣質代表懶惰。的確,勤奮能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但若以“身心舒暢就是幸福”的標準來看,懶惰一些也沒什麽。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即使懶惰也能安居樂業,上天才賦予了懶惰的氣質;而那些隻有勤奮工作才能生存的人,上天就賦予了他們勤奮的氣質。勤奮的人可能勞碌一生卻毫無收獲,懶惰的人也可能不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安逸的生活。每種氣質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接納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是教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毀掉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努力改變孩子的氣質。隻要動了想改變孩子氣質的心思,孩子在父母的眼裏就會變成有問題的孩子、沒出息的孩子。

父母為什麽想改變孩子的氣質呢?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模樣由氣質決定,或者誤以為氣質能夠改變。改變孩子氣質的動機背後,隱藏著父母的焦慮。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會將自己的氣質投射到孩子身上。一旦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就無法忍受。父母覺得自己的性格已經無法改變,但孩子還小,誤以為可以改變孩子的性格。實際上,父母連自己的性格都無法改變,怎麽就確信能改變孩子的性格?

氣質是一種素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最擅長也最合適的“生存技巧”。氣質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由上天賜予、與生俱來的。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生存。難道性格內向的人更難生存嗎?必然不是,隻是生存方式不同。有人喜歡站出來,也有人喜歡躲起來。正如強壯的老虎可能瀕臨滅絕,膽小的兔子反而到處都是。媽媽必須接受孩子天生的氣質。兔子般乖巧的兒子不可能變成猛虎般強悍的孩子,小熊般憨厚的女兒也不可能被培養成狐狸般精明的孩子。內向孩子的生存技巧本就是穩定、安全的,被媽媽推出去“戰鬥”,這樣的孩子該如何自處呢?

媽媽之所以想改變孩子的氣質,還有一個原因是媽媽的欲望和焦慮。例如希望孩子飛黃騰達的欲望或擔心孩子被淘汰的焦慮。但不管是出於欲望還是焦慮,都不應與孩子的氣質對抗。妄想改變孩子的氣質,等同於子女教養還沒開始就宣告失敗。那些能夠接納孩子天生氣質的媽媽才是順應自然的明智媽媽。

認真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身體裏到底“住”著誰呢?你是不是將一個你討厭的人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後感覺到不滿意、憎恨、憂慮呢?是不是像個修理工一樣,每天都在“修理”有問題的孩子或感覺要出問題的孩子?是不是無端地消極看待純粹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孩子膽小、長不高、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合格產品”,所以想要“修理”孩子嗎?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要知道,出問題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媽媽的視角、媽媽的心態以及媽媽的想法。隻要媽媽的焦慮、欲望和偏見得到糾正,就會發現孩子其實什麽問題都沒有。作為媽媽,隻要原原本本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無論孩子有什麽樣的缺點與不足,都要堅信孩子能以那樣的姿態幸福、勇敢地活著。媽媽的信任能讓孩子充滿自信。

孩子聽到的不是嘴上的話,而是心底的話

網絡谘詢論壇中有篇關於“如何對待膽小的孩子”的文章。文章認為小心謹慎並不是壞事,不要讓孩子畏縮,要經常鼓勵孩子“你一定能做好,我相信你”,讓孩子充滿自信。這篇文章講的內容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實暗藏“陷阱”。媽媽們一定要睜大眼睛,辨別埋在暖心安慰中的“地雷”,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地學習。如果小心謹慎的性格並沒有哪裏不好,不去在意就行了,用不著提及它是好是壞。將這樣的話說出口,反倒成了認為孩子膽小並不好的證據。明明嘴上對孩子說“沒問題,你能做好”,心裏想的卻是“孩子根本做不好”,真是煞費苦心。

話語分為“嘴上的話”和“心底的話”。“嘴上的話”是指直接說出來的話,“心底的話”則是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嘴上明明說著“沒關係,相信你”,心裏想的卻是“並不是沒關係,我不相信你”。心底的話是一種感覺和氣味。嘴上說著“沒關係”,心裏卻散發著很介意的氣味。孩子真正聽進去的,不是媽媽嘴上說的話,而是媽媽內心的真實想法。嘴上說的話隻會從孩子的耳邊掠過,心底的話才會留在孩子心裏。

正因如此,媽媽們尤其要注意自己是否心口一致,這也是對自己潛意識的觀察。嚴格來說,是觀察前意識。雖然在意識中認為孩子不錯,但如果仔細地觀察前意識,就知道自己究竟是真的覺得沒問題,還是假裝沒關係。心口一致的媽媽才是真正的好媽媽。

有些媽媽很疑惑:“我明明盡心盡力地教養孩子,為什麽孩子會變成這樣?”這樣的悲劇往往緣於媽媽心口不一,嘴上說著“媽媽的寶貝最棒”,心裏卻想著“這孩子可怎麽辦”。換句話說,是媽媽親手給孩子戴上了“不合格產品”的緊箍咒。抱著這種心態給予的母愛也會充滿擔憂與焦慮。

氣質是自發性的

氣質是自發性的。自發性是讓人主動作為的內在力量,存在於身體之中,從體內開始驅動,會在思考之前通過身體給出反應。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最適合自身的能量,是自發性的個體存在方式。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自發性,甚至可以說,孩子就是自發性本身。

一個周日,我因有事去了趟工作的醫院。那天,總務科長帶著五歲的女兒一起值班,小女孩正坐在她爸爸的座位上用電腦看動畫片。我對她說:“好漂亮的小姑娘,你叫什麽名字呀?”她耷拉著腦袋,拚命往椅子裏縮,十分害羞。同事見狀趕緊說:“快跟院長伯伯問好。”小姑娘蜷縮得更厲害了,悄悄抬頭看我一眼,又將身體藏起來。“怎麽不向院長伯伯問好?”她的父親再次催促,但孩子仍然低著頭不動。我笑著說:“哎呀,真可愛!下次再打招呼吧!”然後走出了辦公室。

那個孩子的蜷縮就是一種自發性。不是隻有向外施展的行為才是自發性行為,向內蜷縮也是自發性行為。蜷縮的行為就是孩子身體的自發反應,在她思考之前、辨清對錯之前、父母說話之前,身體給出的自然反應。這種行為是孩子的最佳反應,也是孩子的生存方式。孩子的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媽媽說過要向初次見麵的人打招呼”的想法,卻無法反抗身體的自發性反應。如果嘲笑這樣的孩子是連招呼都不會打的傻瓜,會摧毀孩子的生存方式。再說回那個孩子的事。那天,過了一會兒再見到她時,她開心地笑著向我問好,和我聊得很好,還四處跑跑跳跳。原來,適應了陌生環境的她是那麽活潑。隻要像這樣不過多幹涉並且等待,向外發力的自發性就會顯露出來。

聰明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自發性,並且擅長應對孩子的自發性反應。能將孩子的畏縮行為視為自發性反應的媽媽非常了不起。不是嘴上說著沒關係,心裏卻焦慮不安,而是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的自發性。怎樣才能尊重孩子的自發性?摘下認為孩子膽小的有色眼鏡,不將膽小的印象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帶任何偏見地看著孩子原本的模樣就可以。媽媽的這種心態會讓孩子盡情地施展自發性力量。如果媽媽無法將孩子的畏縮行為看作自發性反應,從而擔憂這種行為,並且想糾正,孩子就會因覺得媽媽不喜歡上天賜予自己的“禮物”而十分痛苦。

總而言之,氣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存戰略。無論孩子是調皮的、膽小的或是害羞的,都是擁有獨特性格的完整體,即便父母不滿意,也是最適合孩子的。

有這麽一種說法:聰明的媽媽努力改變自己,愚笨的媽媽努力改變孩子。

性格內向和外向的標準

性格內向與外向很難一分為二地區分開來,這種區分也毫無意義。重要的是如何讓內向的力量和外向的力量協調地發揮出來。

前不久,我和上大學的女兒就性格的話題聊了聊。我一直覺得女兒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因為她從小就沒多少朋友,總是很安靜。從小學到中學,女兒對競選班幹部也毫無興趣。唯一一次競選還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她被我妻子慫恿著參加了競選班長,最終隻獲得了兩票,落選了。

我問女兒:“你覺得你的性格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

女兒回答道:“這個嘛……好像兩種都有。”

“如果隻能回答一種呢?”

“啊……不知道。”

“那你覺得你的外向體現在哪些方麵?”

“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健談,他們也很喜歡和我相處。但是我不擅長跟初次見麵的人打交道。如果外向指的是能夠迅速地跟初次見麵的人打成一片,顯然我並不外向。那種場合,我連主動聊天都做不到。”

“在展現自我方麵怎麽樣?”

“我不是那種善於表現自己的人。”

“你從小就不喜歡發言,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或者找人幫忙幹活兒,你都不會舉手,對吧?”

“對,就算知道答案,我也不會舉手。有些孩子連答案都不知道就舉手搶著回答,我弟弟就是這樣,我覺得他是真正外向的人,初次見麵也能跟人聊得不亦樂乎,即使是不擅長的事也會主動站出來。”

的確,女兒很難被認定是外向的人。即使是在和朋友的家庭聚會上,她也不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如果沒人和她搭話,她甚至可以一句話都不說。

但我兒子的確很外向。有件關於兒子的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兒子還在讀小學二年級,有次放學回家,他跟我們說要代表學校參加遊泳比賽。可那時候我兒子連浮在水麵上遊出十米都很困難,他竟然要去參加遊泳比賽,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你遊得不好,怎麽參加比賽?”

“老師問有沒有同學想參加遊泳比賽,四周都沒人舉手,我就直接舉手報名了。”

“但你根本不怎麽會遊泳啊,你打算怎麽辦呢?”

“不,爸爸,我很會遊泳。”

“真的嗎?好吧,那你加油。”

就這樣,比賽當天,兒子帶著泳衣出門了。對於兒子能否遊完全程,我既懷疑又擔心,但覺得這對他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經曆。比賽結束後,兒子一到家就興奮地誇耀自己做得很好。原本一直是最後一名,但中途有個參賽者棄權,兒子就得了倒數第二名。真是太神奇了。

我摸了摸他的頭,說:“嗯,你真棒!”雖然不擅長遊泳,卻有勇氣代表學校參加遊泳比賽,真是難能可貴。

過了一個月左右,某天晚上下班回到家,我發現妻子的表情十分嚴肅。原來,那天妻子和兒子的班主任麵談,聊到了兒子因遊泳比賽由倒數第一變為倒數第二而感到驕傲的事。結果老師笑著說,不知是什麽原因,選手名單漏掉了兒子的名字,他雖然去了比賽現場,卻沒能上場參加比賽,隻能坐在觀眾席上。也就是說,兒子對我們說謊了。

妻子滿臉擔憂地問我:“怎麽辦?跟兒子說我們知道了真相,然後嚴厲地訓斥他?”

我也很苦惱,到底該怎麽辦呢?盤問他為什麽要說謊,還是狠狠地教訓他一頓,讓他不敢再說謊。真是很難辦。妻子又問:“怎麽辦啊?這時候你不是應該知道怎麽做嗎?”

就在我默不作聲苦苦思索之時,妻子突然丟下一句話:“你到底是不是精神科醫生?”

思來想去,最終我還是決定假裝不知道這件事情。其實我也說不出原因,但我就是想這樣做。如果孩子變成“說謊精”該怎麽辦?我想,我對他有信心。

我兒子就是如此外向,但是太過外向也會有問題。兒子上初中後,有一天我們不知道在聊什麽,話題突然轉到當年的那場遊泳比賽上。他向我坦白,當時他其實是在說謊。看來,這件事他也一直記在心裏。

他難為情地說出實情後,問我:“爸爸還記得那件事嗎?”

我裝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樣子,若無其事地回答道:“有這樣的事嗎?我不記得了。”

再說回之前和女兒的對話。

我問她:“你覺得我是什麽性格?”

“爸爸好像是外向的性格。我雖然和朋友閑聊時很開心,但如果讓我在很多人麵前發表講話,我什麽都記不起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可是爸爸講課講得很好,還很擅長執導心理劇。”

“其實爸爸也會緊張,隻是現在好多了。我覺得我隻是看上去外向,但其實是內向的人,喜歡一個人待著,容易想太多。”

“爸爸好像戴著‘外向’的假麵,有種假裝外向的感覺……”

“對,我的外向就像表演,想讓自己看上去外向,可怎麽看都不太自然,多少有種戴著假麵的感覺。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看起來很開心,其實離開那種場合會更舒服。我更喜歡獨處。”

別人不了解的我

我是個內向的人,雖然為人處世相當不錯,但內心十分謹慎。可以說我是一個集內向和外向於一體的人。我從小就是這樣,會在課間逗朋友們笑,也會因為害羞而不敢去朋友家玩。

到現在我也沒多大變化,雖然別人覺得我很外向,但我卻因別人不知道的內向問題而苦惱。從表麵上看,我四處演講、執導心理劇,看似勇敢無畏,其實心裏總是焦躁不安。我努力想改掉這種內向,但並不見效,現在給別人打電話,還是會莫名其妙地忐忑不安。如果對方不接電話,等待的時間久了我就會焦慮,沒等轉到語音信箱的提示音響起就會掛掉電話。最近,我甚至特意訓練自己在接電話時等轉接語音信箱的提示音響起再掛電話。說起我的內向表現,還不止一兩件事。在商場裏買衣服,試穿幾件之後,即使自己不是很喜歡,也會因為不好意思而買下來。在車站裏看到排長隊的出租車,會因為不好意思說要去近的地方而選擇坐公交車。我在發表講話時也會焦慮,上台前就開始忐忑不安,後悔為什麽要答應來演講,甚至開始考慮要不要取消。有時去參加一些感興趣的學會,但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我隻好中途掉頭回家。這都是別人不知道的我。到了這個年紀,我還在為這種內向的問題而苦惱。做了30多年的精神科醫生,一直努力想克服內向,雖然略有好轉,卻依舊沒取得多大的進步。

之所以講述我的故事,主要是想強調:人的性格在小時候就基本定型了,很難改變。補充、完善自己的性格是一個人一生的成長課程,不是父母幹涉就能解決的事。

用“1度法則”拯救孩子

孩子的缺點不應被視為關鍵性的缺陷,而應看作孩子的自然樣貌。膽小、說話慢、個子矮、性格孤僻……戴上這樣的有色眼鏡,很容易散發焦慮的氣味。這種擔憂不是想停就能停的。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孩子的缺點是非常困難的事,但這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不要為了改變孩子的缺點進行鬥爭,而應該與認為孩子的缺點有問題的心理進行鬥爭。無論孩子多大,即使已經20多歲也一樣,父母必須摘下“孩子有問題”的有色眼鏡。

試著接納看似問題百出的孩子吧。不要將孩子視為“問題兒童”,接受孩子現在的模樣就是他最好的樣子這一事實。這種心態能讓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孩子的生命力、自發性也會重新迸發。這並不容易,改變媽媽的心態就像移山一樣困難。媽媽連移開落在孩子身上的視線都很難,更別說改變心態。明知做不到,也不必自責,畢竟世界上稱心如意的事不足百分之十。從我的經驗來看也是如此。我一直在嚐試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性格,然而像我這樣的專業精神科醫生努力了數十年都做不到。

在努力成長的道路上,我製定了一個“1度法則”:不要想一步就轉變180度,這是不可能的,隻要努力改變人生中的1度就好。但是,這種努力不能停止。雖然一次隻改變1度,但是長年累月就會達到10度的改變,甚至更多。重要的不是自己改變了多少,而是努力改變的決心。擁有這樣的決心,就能在自我反省中成長。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父母,如果父母散發反省和成長的氣味,孩子也能學會在反省中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