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生活,還是作為女人生活 最強大的人格麵具——媽媽

你是以“媽媽”的身份生活,還是以“女人”的身份生活?或者僅僅是以“人”的身份生活?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會讓你的人生截然不同。回答中隱藏著媽媽的欲望和人生哲學。

首先要談論的不是“媽媽”,而是“那個名為媽媽的人”。為此,有必要先了解“人格麵具(persona)”這個心理學名詞。

“人格麵具”是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社交麵具”或“假麵人格”。Persona的原意為古希臘戲劇中演員們戴的麵具。就像在假麵舞會中戴上麵具扮演貴族一樣,每個人都戴著社交麵具,扮演與麵具相符的角色。

榮格認為,人在戴上麵具後,“原來的我”就會被“假麵人格”替代。如果戴上“媽媽”的麵具,“我”就會消失,以“媽媽”的身份生活;戴上“妻子”的麵具,就會以“妻子”的身份生活。“爸爸”“長女”“學生”等都是人格麵具。“學生就該好好學習”“老師應該有老師的樣子”一類的話,言外之意就是戴上麵具後,行為舉止就要與之相符。“女性”和“男性”也屬於廣義的人格麵具,戴上後就被局限在“要有女人的樣子”和“既然是男人,就應該……”的框架中。

我們忠實地扮演著被賦予的角色,演得好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否則就會被批判。但正確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和過度沉浸在角色中導致迷失自我是兩碼事。榮格提出警告,如果過度沉浸在某個角色中,失去原本的自我,可能會導致精神問題。因“長女”的身份犧牲自己的人生、被“妻子”的身份壓得喘不過氣,都不是健全的人生。

人生如戲,戴上麵具就要以相應的身份生活。遇到不喜歡的角色,可以直接脫下麵具拒絕扮演嗎?如果心情不好就能脫下不喜歡的麵具該有多好,但現實生活並沒有那麽簡單。如果脫下麵具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大概所有人都會脫下麵具。人生隻有一次,有時的確會懷疑自己為什麽要戴著麵具生活。有些人格麵具隻要做足心理準備就能狠心脫下,但“媽媽”這個麵具似乎一輩子也無法脫下,它早已變成麵部皮膚的一部分。

“媽媽”是最強大的人格麵具。過去的媽媽被囚禁在“媽媽”這個人格麵具中,完全犧牲了自我。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不曾改變。戴上“媽媽”麵具的瞬間,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懼感油然而生。所以,很多女性寧願選擇“未婚女性”的麵具也不願戴上“已婚女性”的麵具。即使結了婚,也隻會戴上“妻子”的麵具,不願戴上“媽媽”的麵具。

全職媽媽的職責與苦惱

一位媽媽交給即將去度蜜月的女兒一張卡片,讓她在飛機上讀。起飛後,女兒拿出卡片,發現上麵寫著:“不要以‘媽媽’的身份生活,要活得‘像自己’。”

女兒陷入了沉思。她的媽媽一輩子為丈夫和孩子而活,她很敬佩這樣的媽媽,還覺得媽媽過得很好。她從未想過媽媽也有作為“自己”的人生,那是媽媽沒有活過的另一種人生。這大概也是媽媽給她卡片的原因。

“媽媽=犧牲”的概念至今沒有什麽變化。因此,年輕女性猶豫著不想結婚、苦惱著不想生孩子。當今時代的人生價值是“自由和樂趣”,成為媽媽似乎就要放棄自由和樂趣。但是,存在於人類基因裏的生命法則不會輕易消失,一些女性仍想感受誕下生命,聽到孩子叫“媽媽”的喜悅,於是她們選擇成為媽媽。這樣的女性,還會被“媽媽=犧牲”的概念束縛嗎?

新時代的媽媽是怎樣的女性?她們並沒有從小被灌輸“要成為母親”的觀念,反而將自己的媽媽視為反麵教材,她們的媽媽也會教導她們要活得像自己。這些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獨立的人生經驗,積極為自我成長投資,是個性較強、懂得享受人生的有能力的人。這樣的女性怎麽可能甘願戴上“媽媽”麵具、扼殺自我?她們雖然選擇成為媽媽,但絕對不會放棄自我。媽媽這一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過去那樣的“犧牲者”,而是“勝利者”。媽媽的角色由“自我犧牲”升華為“自我實現”。

這種現象在全職媽媽群體中更明顯。全職媽媽是以“媽媽”角色為生活重心的人。與兼具社交角色的職場媽媽不同,全職媽媽自身的能力無處發揮,即使有生活愛好也不夠,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容易感到自卑。作為“自己”,而不是作為“媽媽”的本質意義也讓全職媽媽產生困惑。但是,既然選擇做全職媽媽,就不能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否則就會聽到“在家什麽都不幹”的指責。

全職媽媽需要找到發揮自我能力、獲得認同的方法。她們找到的好方法就是教養子女。於是,她們將“媽媽”麵具戴得更牢,盡情發揮自己的實力。她們並非被迫戴上麵具,而是主動且積極地扮演“有能力的媽媽”。

當全職媽媽成為“有能力的媽媽”,局勢便開始逆轉。有能力的全職媽媽占據優勢,職場媽媽被壓製。在扮演“有能力的媽媽”的道路上,全職媽媽走在前麵,職場媽媽隻能焦慮地在後麵追。再加上全職媽媽對孩子的照料極其細心,用高標準的方式進行教育,一般的媽媽為了跟上這樣的高標準,幾乎無法喘息。

教練式媽媽的危險性

希望通過教養子女實現自我價值的媽媽們,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養子女中,成為積極的教練式媽媽。

媽媽的角色本就包含教練員。她們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導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收集對孩子有益的信息。這些是媽媽的職責,也是基本認知中的教練職責。既然這都是身為媽媽就會做的事,沒必要用“教練”一詞來形容,因此,教練式媽媽並不像經紀人式媽媽(如同演藝人員的經紀人般嚴格管理孩子日程的媽媽)或直升機式媽媽(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附近時刻監視著孩子的媽媽)那樣成為流行用語。但我仍然想用“教練式媽媽”的概念來概括當今時代的這類媽媽。為了培養孩子的品格、感性認知、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積極履行教練職責的媽媽,就是教練式媽媽。這些媽媽正如運動教練訓練有能力的運動選手那樣,積極地將孩子培養成有能力的人。

近年來,媽媽的教練職責變得更加複雜、精細,教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媽媽們為了成為優秀的“教練”,必須不斷學習。書店裏有許多強調媽媽對孩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的育兒書籍,告訴媽媽在孩子三歲時就要開始啟發孩子的智力、提升孩子的詞匯量,就連孩子玩耍時也要刻意訓練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要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媽媽論壇中也有許多關於指導的建議:在孩子低年級時,要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互相提問並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從7歲開始進行論述,有助於大腦發育,但孩子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媽媽的協助;指導一年級學生是媽媽的職責,就算隻有一道題,也要在旁邊陪孩子寫完,用不同的方式指導並積極讚美孩子;等等。

現在,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媽媽都要陪伴孩子完成,並不像以前那樣吩咐孩子去閱讀、去學習就能了事。和孩子一對一地進行討論、陪伴孩子學習才算是好媽媽。媽媽除了要學習如何當“閱讀教練”,還要學習論述。除此之外,媽媽還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擁有夢想、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個時代將此稱為“媽媽力”,似乎是作為媽媽理應具備的能力。這種具備“媽媽力”的媽媽就是教練式媽媽。如今,成為優秀的教練式媽媽是媽媽們的目標。於是,她們為了子女教育開始學習:既學習心理學,又學習人文科學;既學習孩子成長階段的相關知識,又學習情緒引導。媽媽熱衷於學習新知識,並且樂於見到這些知識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對品格、感知能力、社交能力的培養都很有幫助。因材施教是根本原則,還要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給予適當的激勵。

媽媽努力讓孩子出人頭地,如果孩子取得成就,代表自己發揮所長,成為“有能力的媽媽”,成為讓旁人羨慕的“了不起的自己”,媽媽也會有成就感。教練式媽媽就是以孩子為重心的“子女教育欲”和以媽媽自身為重心的“自我價值實現欲”結合的產物。

如今,教練式媽媽已成為好媽媽的典範。但仔細想想,媽媽的這種積極教導,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嗎?得到稱讚的教練式媽媽真的不存在問題嗎?其實,教練式媽媽的教導中隱藏著兩種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心理疾病的危險因素:一是教練式媽媽變為經紀人式媽媽,二是教練式媽媽扼殺了孩子的自發性。

成為經紀人式媽媽的過程

經紀人式媽媽就是所謂的管理型媽媽,因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如同經紀人對待藝人一般而得名。媽媽負責為孩子製訂學習計劃、管理孩子的日程、接送孩子上補習班。為了孩子能心無旁騖地學習,媽媽還會清除周圍可能妨礙孩子學習的所有障礙。

雖然“經紀人式媽媽”這個稱呼給人一種為了學習強行牽著孩子走的負麵印象,但實際上這類媽媽具備極強的信息搜集能力、實踐能力、經濟能力以及與孩子溝通的能力。從某種角度看,給這種有能力的媽媽冠以“經紀人式媽媽”這樣的負麵稱呼並不妥當。

其實,提起經紀人式媽媽,是為了和教練式媽媽進行比較。如果說經紀人式媽媽是將全部精力投注到孩子的學習中的媽媽,那麽教練式媽媽則是對孩子的品格、情緒、學習等各方麵進行全麵管理的媽媽。經紀人式媽媽注重的是“教導”,即單方麵的教學和引導;教練式媽媽注重的是“引導”,即根據孩子的能力激發其潛能。經紀人式媽媽會單方麵安排好孩子的日程,強迫孩子照著做;教練式媽媽對孩子有同理心,並且會根據孩子的能力製訂計劃。媽媽們在不知不覺中認為經紀人式媽媽是負麵形象,教練式媽媽是正麵形象。這是錯誤的認知。

其實,教練式媽媽是經紀人式媽媽的前一階段。教練式媽媽為什麽會變成經紀人式媽媽?教練式媽媽注重孩子的健康、情緒、品格以及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因為學習需要最多的信息、技巧以及努力。

大部分教練式媽媽是這樣想的:“我和其他媽媽不同,我不覺得學習是人生的全部,孩子的感性認知與人格更重要,我會按照孩子的能力來規劃學習。”但是,這種心態隻會持續到上小學之前。孩子上幼兒園時,即使鄰居家的孩子去上雙語幼兒園、數學補習班,媽媽也能不為所動。孩子上小學後,媽媽很難繼續保持這種心態。如果孩子聽寫隻得了40分,媽媽就會焦慮不安。學習不好的孩子會交不到朋友、沒有自信,學習也會越來越跟不上;小學階段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等於輸在起跑線……有多少媽媽聽到這樣的話還能無動於衷?於是,媽媽不得不強迫孩子學習。

最終,媽媽的指導項目集中在學習這一項上,從注重人格、感性認知的教練式媽媽轉變成學習至上的嚴厲“教練”。安撫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同理心都隻是讓孩子好好學習的手段。教練式媽媽的目標從培養出色的孩子縮小為培養學習好的孩子。

教練式媽媽開始積極介入孩子的學習,為孩子製訂長期和短期學習計劃,規劃詳細的日程安排,並且督促孩子按計劃執行。盡管如此,她們仍然認為自己是很好的教練式媽媽,認為自己根據孩子的能力、懷著對孩子的同理心進行規劃,所以不會有問題,全然不知自己已經開始慢慢變成經紀人式媽媽和直升機式媽媽,陷入巧妙的自欺陷阱。

明智的媽媽能夠認清教練式媽媽與經紀人式媽媽之間的分界線,但還是有許多媽媽在不知不覺中越界。下列情況可以看作轉變為經紀人式媽媽的信號:第一,教導孩子的重心是學習;第二,對孩子近期和中期的學習目標規劃得細致、明確;第三,孩子的學習日程十分緊湊;第四,嚴格要求孩子遵守計劃、達成目標。

符合以上四點,意味著已經變成經紀人式媽媽,即使仍然像教練式媽媽一樣體諒孩子的能力、緩解孩子的壓力、安撫孩子的情緒,都不過是督促孩子學習的手段。

了解教練式媽媽轉變為經紀人式媽媽的過程後,再來看看教練式媽媽的其他問題。

“媽媽力”與“孩子力”的相互關係

教練式媽媽逐漸成為主流,負麵影響也開始顯現。所謂的優秀教練式媽媽使普通媽媽變為“問題媽媽”,網上流傳的聰明媽媽的教育經驗也讓普通媽媽焦慮不安,越來越多的媽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職場媽媽更加焦慮,工作之餘還要擠出時間積極履行媽媽的職責,身心俱疲。當今社會的現狀是,“好媽媽”難當,普通媽媽看上去都是“不良媽媽”。

我確信,比起教練式媽媽,“不良媽媽”更適合孩子。因為“媽媽力”越強,“孩子力”就越弱,一旦媽媽成為“教練”,孩子就很難擺脫媽媽的掌控。自此以後,孩子的學習、閱讀、自由都在媽媽的掌控之中。

“媽媽力”就是管理能力,其作用是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要求孩子跟著媽媽的引導走。“孩子力”就是孩子的自發性,是孩子自身發出的力量。“媽媽力”過強,“孩子力”自然會被削弱。

舉例來說,某種閱讀指導方法要求孩子讀完書後,跟媽媽一起討論,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方法的宗旨是,閱讀有助於提升多種能力,不僅對語言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共情能力、探索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論述能力。因此,應該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同時培養這些能力。這個方法聽起來似乎沒錯,但並非所有的閱讀指導都有益,其中也可能藏著陷阱。

閱讀指導的得與失

有些媽媽認為,孩子讀完一本書後撰寫讀書心得,才能提升語言能力、論述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甚至認為優秀的閱讀指導是讓孩子寫下不止一頁紙的讀書心得。這件事可能會讓媽媽很開心,但對孩子來說是很討厭的事。當閱讀成為不得不完成的作業,讀完之後必須寫讀書心得,哪個孩子還會願意親近書本?

於是,有的指導“教練”說,如果孩子不喜歡寫讀書心得,可以改成親子討論的方式,詢問孩子從書中學到了什麽、書中最重要的詞語是什麽,引導孩子整理自己的想法並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件煩心事。可以嚐試一次,看看孩子會有什麽樣的回答,大概不是“不知道”,就是“好煩”。即使回答了具體內容,也隻會是簡短的答案。為什麽一定要抓著孩子討論書的主旨還有覺得精彩的地方,又或者說出主人公的優缺點?

與語言表達相比,孩子更擅長想象。孩子的一句“不知道”中隱含著隻有孩子自己才能感受到的無數想象。要求孩子用標準化的語言表達出來,隻會讓孩子感覺很混亂。

還有一種閱讀指導,宗旨是在閱讀過程中利用五種感官進行體會,要求孩子讀完書後畫張圖或給書中的人物寫封信。對喜歡這種方法的孩子來說當然是好事,對不喜歡寫字、畫畫的孩子來說卻很麻煩。如果讀完書後,寫字、畫畫成為義務,孩子同樣會反感。有媽媽覺得孩子是因為創作不出來而痛苦嗎?多半會覺得孩子是因為不想寫作業而痛苦。為了不遭受這種痛苦,孩子也會漸漸遠離書本、遠離繪畫。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看完書後自主行動。孩子如果有興致,就會主動寫讀書心得、畫圖或寫信,順應孩子的自發性即可。

如果媽媽覺得無法放任不管,可以詢問孩子讀完後感覺如何。即使孩子不想回答或敷衍了事,也要就此打住。如果媽媽實在覺得不夠,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寫出感受或畫幅圖。提一兩個建議就可以,這樣足以激發孩子隱藏的自發性。

但教練式媽媽往往會一直抓著孩子不放,直到孩子好好地完成任務。她們認為隻有通過細心教導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能力,才是合格的教練式媽媽。她們還覺得孩子隻是暫時不喜歡寫讀書心得,好好訓練就能養成習慣,甚至覺得用圖畫表現文字的能力也可以通過訓練強化。正因如此,她們積極地引導孩子閱讀。其實,認為孩子可以通過訓練養成某些習慣或產生某些能力的想法是一種錯覺。用這種方式逼迫孩子養成習慣,隻會扼殺孩子的自發性。

成人看似比孩子懂得更多,其實並非如此。成人往往被人生經驗中既定的答案與邏輯所禁錮,孩子則擁有專屬的獨特情感與想象。別讓孩子豐富的感性認知降至與成人相同的水平。

閱讀的重點是讓孩子在書中體會屬於自己的獨特世界,感受屬於自己的色彩和香氣。沒必要讓孩子具體地描述這些色彩和香氣。“語言”是成人的邏輯與規範,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色彩、氛圍、意境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卻十分重要。

如果將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感受比作顏色,媽媽可能會問孩子:“在這本書中,你感受到什麽顏色?”孩子感受到許多顏色,實在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隻能回答:“不知道。”媽媽繼續追問:“是紅色還是黃色?”孩子再次回答:“嗯……真的不知道。”媽媽催促道:“更像紅色還是更像黃色?”孩子無奈地回答:“紅色吧。”孩子感受到的明明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媽媽卻用幾種單調的顏色禁錮了孩子的思維。

用這種方式將孩子的感受簡單地總結為“紅色”,孩子腦海中的顏色不再生動,變成一個死板的詞語。孩子獨特的精神世界被媽媽摧毀,感受到的顏色開始褪色,最終隻剩一種紅色。隻有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他們心中的色彩才會漸漸生動起來,煥發新的光澤。

分享一個我的故事吧,大約是我小學低年級時的事,距今已有40多年。我依稀記得那時讀過的一本書。那是一本偶然在書架上翻到的書,已經想不起書名了。現在回想起來,似乎是一本中學生讀的青少年小說,並非童話書,作者是北歐人。盡管我隱約記得書中的內容,但除了關鍵內容,其他細節可能沒那麽準確。我記憶中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某個村莊裏有一個這樣的風俗: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時,就要順著一條長河滑冰前往位於河流末端的終點。要想抵達目的地,就要有出色的滑冰能力和足夠的體力。這是一種實力和勇氣得到認可的成人儀式。

主人公是一個學習滑冰沒多久的孩子。一天,擅長滑冰的哥哥們要去河邊完成成人儀式的挑戰。其中一個哥哥提議主人公和他們一起滑完前半程,當作積累經驗。身為初學者的主人公雖然有些害怕,但他想著滑完前半程就可以返回,便鼓起勇氣加入了哥哥們的長河滑冰冒險。剛開始,他隻打算滑完第一段路程,沒想到到達之後又往前滑了一段。就這樣,主人公逐漸通過難度越來越高的賽道,並且在哥哥們的幫助下通過了最難的一關,順利抵達終點。

我已經記不清主人公遇到了什麽困難,隻記得結冰的長河、沿著長河團結向前的哥哥們以及懵懂地跟在他們後麵最終抵達目的地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到達中間目的地後便想回家,但在哥哥們的勸說下再次出發,不知不覺中竟抵達終點,自己也十分驚訝。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麽,我也答不出來。冒險?勇氣?重視過程?團結互助?如何堅持到最後?這些都可以成為答案,但肯定不是正確答案。年幼的我仿佛跟隨主人公一起,在白雪皚皚的冬天,與哥哥們一起滑行在長河上。那時,某種無法表達出來的感受將我包圍。我不知道這本書對我有什麽影響,隻知道這個故事一直留在我心中,陪著我生活至今。白雪覆蓋著的村莊、結冰的長河、幫助落後的主人公前進的哥哥們……寫下這段文字時,書中的景象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20世紀70年代,在首爾近郊的某間屋子裏,一個小孩子就這樣通過書本遇上一個北歐的滑冰少年。那本書並不知名,沒多少人知道,現在也買不到。當時沒有人要求我讀,隻是我偶然發現了。所謂好書,不在於書的內容有多好,而是在某個瞬間走近你令你讀完後能一直留在心間的書。孩子的閱讀也該如此。

如果當時我的母親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要求我和她一起討論,並且讓我寫讀書心得,會怎麽樣?也許我會用“勇氣”或“冒險”之類的詞語總結主旨,從書中感受到的意象和氛圍卻會消失,這本書也不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那麽小的年紀怎麽可能將感受到的氛圍及獨特的感動用語言表達出來?幸好我的母親從未要求我寫讀書心得,也不曾強迫我讀指定的書,更沒有要求我進行親子討論,才讓這樣一本偶然發現的書成為我的人生之書,至今仍留在記憶中。

其實,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香氣與顏色更可貴。隨著年齡增長,留存心間的書香會漸漸融合生活經驗的香氣,形成獨具魅力的人生韻味;留存心間的書本顏色會不斷被刷上新的色彩,呈現更加絢麗的色澤。孩子讀過的某本書會成為與媽媽對話的內容嗎?不會。孩子的潛意識中殘留的是某種顏色、香氣、氛圍。回顧小時候讀過的書,你記得的是語言或主旨,還是氛圍、場景或某種微妙的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更能長久地留在心中。

閱讀的目的應該是閱讀本身,而不應將其作為培養學習能力、論述能力、表達能力的方式,也不應希望通過閱讀獲取附加利益,否則隻會消磨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孩提時代閱讀的核心是樂趣,可以在閱讀後安排一些活動,但如果這些活動會影響閱讀的樂趣,就該停止。在網絡時代,如果孩子願意主動閱讀,就很值得欣慰。

此處以閱讀指導為例,是為了揭露看似完美無瑕的指導型教育中隱藏的問題。媽媽的各種不同方式的指導會這樣隨意摧毀孩子的世界,扼殺孩子的自發性。

孩子的想象力無法被培養出來,感官能力、論述能力、表達能力同樣如此。媽媽誤以為自己可以做到,但媽媽的想象力一定比孩子更豐富嗎?媽媽的感官能力一定比孩子更敏銳嗎?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孩子會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創造自己的世界。

練習對孩子放手

在媽媽論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 “我的孩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我指導他閱讀後,他能夠有條理地論述內容主旨、分析主人公的情感,我很驚訝。媽媽們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普通媽媽看到這些經驗分享會感到焦慮。其實不必緊張,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至少要到小學高年級才會真正得到發展。上述案例中的那個孩子,隻是天生語言能力比較好。就像有媽媽說:“我的孩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經過跑步訓練後,現在跑100米隻要14秒。媽媽們也快試試吧。”孩子並不是因為受過訓練就能跑得快,媽媽們遇到這種家長也會質疑:“不是每個人訓練後都能跑得那麽快,真沒常識。”但是,對於語言能力,卻認為每個孩子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認為媽媽可以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些在媽媽論壇中分享的經驗,通常會讓其他媽媽感到焦慮,陷入自卑。千萬不要上當,要無視這些所謂的“秘訣”。這些建議大部分是普通媽媽很難模仿的指導,甚至是不該做的指導。不看這樣的媽媽論壇,才是明智之舉。

世界上哪位偉人是被媽媽培養出來的?優秀的演說家、作家是因為媽媽的指導才有輝煌成就的嗎?傑出的人都是靠自發性力量獲得成就。再次強調,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自發性會引領孩子創造自己獨特的世界。如果媽媽以指導的名義管束孩子,即使孩子的世界發展得再好,也無法超越媽媽的世界。如果你想讓孩子活得像你一樣,那就盡情地幹涉孩子吧。

媽媽們必須將“指導”一詞從腦海中刪除,不要再當孩子的“教練”,不要試著改變孩子,也別想塑造孩子。這的確很難做到,很多媽媽也會反駁:“身為媽媽,怎麽可能什麽都不做?”但是,比起管束孩子,什麽都不做反而更好。不必擔心什麽都不做會出問題,孩子的朋友、同學、老師,以及看過的書籍和電影、積攢的人生經驗,都是他們的“教練”。孩子的世界比父母的世界更寬廣。

實際上,很多媽媽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她們自己。對孩子放手不管的話,媽媽的人生該何去何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到許多樂趣和意義,放手後人生還有什麽樂趣?一心關注的對象消失了,生活也變得沒有目標,人生方向似乎也迷失了,媽媽會有種生活從高空墜落的感覺,內心空虛又焦慮。

問題在於媽媽將教養子女當作自我實現的手段,因為找不到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於是將全部人生投注到對孩子的教養中,讓媽媽和孩子的人生被綁在一起,無法分割。媽媽的人生被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孩子的人生被媽媽規劃的日程牢牢束縛著,導致媽媽被孩子“囚禁”,孩子也被媽媽“囚禁”,媽媽過著“孩子的人生”,孩子也過著“媽媽的人生”。

媽媽有自己的人生,不應以孩子的“教練”身份生活,而要以自己為中心,重新思考自己是否企圖通過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是否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替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放開孩子的手,在別處尋找自己的生活寄托。

媽媽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究竟為什麽而活、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是什麽,必須擺脫 “積極向上的媽媽”和“有能力的媽媽”這些人格麵具,回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中。

放手的最好方法就是前麵提過的“忍住不說”。當孩子的行為不合你意時,一定要忍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做起來可能有些難,可以先從每三次中忍住一次開始嚐試。

直升機式媽媽的兩個特性

接著談談直升機式媽媽。

教練式媽媽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直升機式媽媽,總是“盤旋”在孩子周圍,提前將孩子要做的事安排好。

直升機式媽媽有兩種,一種是喜歡提供正確答案的“正解型媽媽”,另一種是總愛矯正孩子行為的“矯正型媽媽”。直升機式媽媽從高處向下看,對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了如指掌,知道怎樣做最高效,清楚不同科目該如何學習、要讓孩子交什麽樣的朋友、孩子應該讀什麽書……直升機式媽媽會為孩子規劃好所有的學習、生活路線,一旦孩子走偏了,就立刻加以矯正。她們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答案,孩子隻要按媽媽說的做就行。

一位媽媽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帶7歲的兒子去書店買書。孩子在角落裏翻看機器人畫冊,說想買。媽媽翻了翻書,發現書裏的文字不多,大多是機器人打鬥的圖畫,她覺得這是適合三四歲的小孩子讀的書,對孩子的情緒發展似乎也沒什麽用。她覺得旁邊的偉人傳記漫畫更符合孩子的閱讀水平,對孩子更有好處,於是告訴孩子:“機器人畫冊就在書店裏看吧,這本偉人傳記漫畫更好,而且也很有意思。”孩子起初很抗拒,在媽媽的勸說下,隻能失望地放下機器人畫冊,媽媽笑著稱讚孩子懂事。這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

這種媽媽屬於哪種類型?智慧的媽媽?教練式媽媽?其實都不是,這種媽媽是直升機式媽媽。也許有人會疑惑,她隻是給出了正確的建議,就是直升機式媽媽嗎?其實,這種媽媽是隱性的直升機式媽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真正的直升機式媽媽。如果教練式媽媽經常扮演“正解型媽媽”的角色,最終也會成為直升機式媽媽。明智的媽媽往往會這樣和孩子交流:“媽媽覺得偉人傳記漫畫好像比機器人畫冊更好,也比較符合你的閱讀水平。”孩子說:“我不要!”媽媽回答:“那就買你想看的書吧。”對話就此結束。買了孩子想買的書,媽媽也沒有負麵情緒,瀟灑地接受了孩子的請求。既然孩子不喜歡媽媽給的建議,就不要強迫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欣然給予鼓勵,是明智媽媽的指導方式。

隱性直升機式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則會是以下這種情形。“媽媽覺得偉人傳記漫畫好像比機器人畫冊更好。”孩子說:“我不要!”媽媽的語氣略帶脅迫:“這本機器人畫冊上沒什麽文字,沒有字的圖畫書是給那些嬰兒車裏的小孩子看的,你想變回小孩子嗎?”孩子有些羞愧,但還是堅持想要機器人畫冊。媽媽繼續勸說,甚至開始摻雜謊言:“家裏已經有機器人畫冊了,你還要買?這本下次再買吧。”孩子仍不罷休,媽媽再次語帶威脅:“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媽媽覺得偉人傳記漫畫更適合你,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無法回答,不高興地說:“知道了。”此時,媽媽往往還會說:“你真乖,真聽媽媽的話。”這並不是指導孩子的方法,這隻是一種嫻熟的控製。

為了得到媽媽的稱讚,或者為了避免媽媽的責備,孩子會放棄自己的自發性。媽媽自認為正確的答案扼殺了孩子的自發性。明智的媽媽會將孩子的自發性放在第一位,隻是在一旁給孩子提供其他選項,但一定不會替孩子做選擇。直升機式媽媽則會替孩子做出最終選擇。最終選擇權歸誰,是明智的媽媽和隱性的直升機式媽媽的差別。

直升機式媽媽會用自己的正確答案扼殺孩子的自發性。“偉人傳記漫畫比機器人畫冊更適合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答案看似沒錯,但仔細想想,這個答案不僅適用於自己的孩子,實際上對任何人都適用,隻是一個平凡無奇、微不足道、顯而易見的答案。這是大人的答案,也是扼殺孩子自發性的答案。反之,孩子選擇的機器人畫冊是新穎、不同於他人、打破常規的答案。最重要的正是孩子的答案和自發性的答案。難道隻有讀完偉人傳記漫畫、被束縛在正解框架中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嗎?誰能保證孩子在讀完機器人畫冊後不會成為人工智能時代出色的製造機器人的科學家呢?

媽媽必備的能力

沒有媽媽會下定決心成為直升機式媽媽,她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別無選擇地成為直升機式媽媽。韓國的子女教育文化和教育製度讓許多媽媽被迫成為直升機式媽媽。

當今時代的韓國子女教育文化暗中將教練式媽媽樹立為好媽媽的典範,認為教練式媽媽的作用是矯正孩子的問題以及為孩子提供好的方法。這正是成為隱性直升機式媽媽的開端。媽媽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的指導態度成為一種習慣,不知不覺就跨入了直升機式媽媽的範圍。

從目前的韓國教育製度來看,沒有父母的幫助,孩子就會落後。孩子從入學開始,就少不了媽媽的援助。從小學的作業到高考,每一步都需要媽媽的參與。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媽媽必須包辦各項事務,使得普通媽媽漸漸成為直升機式媽媽。

媽媽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判斷什麽對孩子有益,相信隻要消除危險因素、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就能讓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人生無法完全按照計劃走,任何人都無法完美地掌控自己的孩子。

媽媽必備的能力,是“孩子不需要幫助時不插手”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媽媽該有的不是“幫忙的能力”,而是“不幫忙的能力”。媽媽確實很難做到不出手,因為隻要媽媽幫忙,孩子就能一切順利,怎麽可以不幫忙?但是,在產生幫助孩子的想法時,應該學會適當地“袖手旁觀”。不要剝奪孩子體驗挫折與痛苦的機會,那樣等於剝奪孩子的人生經驗。父母要相信,通過犯錯、失敗和受苦,能夠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意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