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a,陰山下b,天似穹廬c,籠蓋四野d。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e。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
注釋
a敕勒川:敕勒族遊牧的草原,在今山西、內蒙古一帶。敕勒,北方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又稱高車。b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c穹廬:蒙古包,用氈布做的帳篷。d四野:草原的周圍。e見:同“現”,露出。
解析
敕勒族生活的大草原啊,就在陰山的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就像巨大的蒙古包,籠罩著草原的四周。碧藍的天空啊,無邊的草原,北風吹過,牧草低伏的地方,到處是肥壯的牛羊。
這首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詩僅僅二十多個字,就展現出了北方草原壯麗的風光和古代牧民生活的場景,語言質樸,境界開闊,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色彩。
開頭兩句交代了敕勒川位於陰山腳下,高山和草原構成了一幅壯闊雄偉的畫麵。接下來兩句寫天空就像圓頂的蒙古包一樣,蓋住了整個大草原,用比喻的手法展現了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天蒼蒼,野茫茫”,又是寫天空和四野,涵蓋上下四方,場景廣闊。到這裏,詩歌一直在從宏觀著眼,畫麵有些空洞。所以,最後一句寫北風吹過,牧草低伏,有牛羊閃現出來。畫麵由靜態轉為動態,被注入了生機。“吹”“低”“見”三個動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整個草原的生機勃勃。
語文小課堂
蒙古包是一種非常有名的建築形式,最早由亞細亞遊牧民族發明使用。後來,許多遊牧民族都或長或短地使用過蒙古包或類似的住屋。蒙古包用特製的木架做支撐,用兩到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圓形尖頂上開有天窗,上麵蓋著四方形的羊毛氈,可通風、采光。蒙古包整體上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a,自將磨洗認前朝b。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c。
注釋
a折戟:折斷的兵器。戟,古代兵器。銷:鏽蝕,毀壞。b將:拿起。磨洗:磨光洗淨。c銅雀:即銅雀台,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所築的高台。二喬:大喬和小喬兩位美女,大喬嫁給了孫策,小喬嫁給了周瑜。
解析
詩人由前朝的“折戟”聯想到了當年的赤壁之戰,進而加以議論,抒發對曆史的感歎。
前兩句寫實敘事,寫詩人在赤壁的沉沙中發現了折斷的兵器——戟。它還沒有完全被鐵鏽損壞,詩人將它磨光洗淨後,經過仔細辨認,發現這是前朝赤壁之戰留下來的,為下文抒情和議論做鋪墊。
後兩句詩人的筆觸到了赤壁之戰那個時代,他評價當時的戰略形勢,認為要不是有東風助陣周瑜,隻怕戰爭結果就變成曹操打敗東吳、俘虜大喬和小喬了。
這首懷古詠史詩融合了敘事、抒情、說理,以小見大,層層深入,充滿了層次感和縱深感。
作者小傳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湖州刺史、中書舍人等,晚年曾居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他的詩作多抒寫理想抱負,關心國計民生,慨歎壯誌難酬,在晚唐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語文小課堂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戰役的結果是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取了荊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戰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對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勢產生了很大影響。
江上漁者a
[宋]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b。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下冊)
注釋
a漁者:打魚的人。b但:單單,隻是。
解析
江岸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來來往往的都是想品嚐鱸魚鮮美滋味的人。但是,請你看看那些像樹葉一樣漂浮在江麵的小船,那些打魚的人正麵臨被風浪吞沒的危險。
在這首五言絕句中,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點出,當人們飲酒品魚、欣賞美景的時候,打魚的人卻在與風浪搏命,出生入死。詩人關心民間疾苦,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前兩句寫江岸上的熱鬧景象,來來往往的都是一些飲酒作樂的人,他們是來品嚐鮮美的鱸魚的。後兩句通過一個“看”字,把視線聚焦到了打魚人身上。“一葉舟”形容船很小,在風浪中起伏就顯得更加危險。
全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言淺意深,通過寫漁民的艱辛,勸導人們關心民間疾苦。
作者小傳
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嶽陽樓記》。
語文小課堂
範仲淹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後,他和母親跟著繼父搬了家。由於家境貧寒,範仲淹讀書時常以兩升小米煮粥,待粥凝固後以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一些鹹菜、醋汁、少許鹽充饑。這便是“斷齏劃粥”的故事。長大成人後,範仲淹又到應天書院讀書。冬天感到疲倦犯困時,他就用冷水洗臉,餓的時候就喝點稀粥。範仲淹從來不叫苦,經過刻苦學習,他在二十六歲那年考中了進士。
卜算子
[宋]嚴蕊
不是愛風塵a,似被前緣誤b。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c。
去也終須去d,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e。
注釋
a風塵:淪落風塵。b前緣:前世的因緣。c東君:神話中掌管春天的神,這裏指管歌妓的地方官吏。d終須:終究。e奴:古代女子的自稱。
解析
嚴蕊作為歌女,因為與一個叫唐仲友的官員交好,被連累進了監牢。被審問時,她寫了這首詞來為自己辯解。
上闋是詞人的辯白,交代自己並不是生來就喜歡做歌女,大概是因為命運的安排。一個“似”字,體現出詞人自己也不能確定,隻能這樣來解釋自己的遭遇,其中包含了她自怨自艾、自傷自憐的複雜情緒。“東君主”是春神,掌控著花的命運,她用花來自喻,表明自己的命運被別人操控,身不由己。
下闋表達了詞人對自由的向往和對未來的設想。她期望能夠從牢中出去,過上自由的生活,到時候別人就不必來過問她的去處了,詞句中透露出一股灑脫和淡然的情緒。
詞人在官司纏身的情況下,表現得不卑不亢,用明快、犀利的語言為自己辯白,一個外柔內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小傳
嚴蕊,生卒年不詳,字幼芳,女詞人,容貌和才藝都很出眾,擅琴棋書畫和歌舞。
語文小課堂
東君是傳說中的太陽神和春神,屈原所作的祭祀辭《九歌·東君》,祭祀的就是太陽神。農曆三月十九日被認為是太陽神的生日。早在炎帝時期,就有了拜祭太陽神的典禮,民間也通過祭祀活動來感謝太陽神四季陽光普照的恩澤。
蟬
[唐]虞世南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上冊)
注釋
解析
蟬飲著清露,清脆的叫聲從梧桐樹葉間傳出。身居高處自然會讓聲名遠遠傳開,不用借助秋風這些外物。
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清高自傲,就像兩袖清風、遺世獨立的君子,所以用蟬來比喻品行高潔的人,也借此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操。這首詩也不例外。
整首詩從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入手,看似在寫蟬,實則句句都在暗示詩人自己品行高潔,表麵詠物,實際上以物自喻。
作者小傳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擅長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列為“初唐四大家”。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解析
當年經常在岐王的府裏遇見你,也曾多次在崔九家聽到你的演唱。現在,江南風景正好,在這落花的季節,沒想到又見到先生了。
李龜年是唐朝開元年間有名的樂工,經常出入王公貴族的宅子進行表演,很受歡迎。多年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詩人跟他重逢,就寫了這首詩送給他。
前兩句追憶往昔,交代詩人和李龜年過去經常在文人聚會時遇到。“岐王宅裏”和“崔九堂前”都是當時的名流常常聚集的地方,這裏間接點出開元盛世的美好和繁榮。
後兩句撫今懷昔,發出感慨。多年後在他鄉重逢,繁華不再,兩人滄桑流離,不由得感歎物是人非。“落花”寓意甚多,既有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感歎。“好風景”與“落花時節”對照,讓悲情翻倍。
全詩沒有一個“哀”字,卻字字透露出淒涼之情,讀來讓人黯然神傷。
語文小課堂
李龜(jūn)年是唐朝著名的音樂家,不僅唱歌好,而且擅長吹篳篥、演奏羯鼓,還能作曲。唐玄宗非常喜愛他,當時的王公貴族也經常請他去演唱。他被尊稱為“唐代樂聖”。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帶領大臣逃到四川成都,而李龜年漂泊到江南,一直期盼能夠再見到皇帝。有一天,他演唱起王維寫的兩首詩,唱完後就暈倒了,四天後才醒過來。最後,李龜年鬱鬱而終。
竹 石a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b。千磨萬擊還堅勁c,任爾東西南北風d。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下冊)
注釋
a竹石:竹子紮根在石縫中。b立根:紮根,生根。破岩:有裂縫的岩石。c磨:磨煉。擊:擊打。堅勁:堅強有力。d任:任憑。爾:你。
解析
這既是一首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讚美了竹子頑強生長、堅定執著的精神品質。開頭兩句中,“咬定”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體現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紮根在岩石裂縫中的竹子具有堅忍的品格,即使曆經磨難,也依然英俊挺拔,毫不畏懼。
這首詩語言簡易明快,堅定有力,表麵上是讚美長在石縫中的竹子,實際上是讚美具有竹子品格的人,托物言誌,表明詩人堅強不屈、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決心。
作者小傳
鄭板橋(1693年—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都是當世頂尖,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鬆、菊等植物,其中畫竹的成就最高。
語文小課堂
傳說鄭板橋曾經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上去觀摩鄭文公碑,天色晚了,他就借宿在山下一個老人家裏。老人給自己起的號是“糊塗老人”,言談舉止很高雅,鄭板橋覺得他很不平凡。老人拿出一個精美的大硯台請鄭板橋題字,鄭板橋就寫下了“難得糊塗”四個字,蓋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印章。硯台還有空餘,鄭板橋就請老人寫一段話。老人寫完,也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印章上寫的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看出老人是一個退隱的官員,很敬佩他。後來,“難得糊塗”這幾個字成了鄭板橋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