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濕熱夾雜氣虛、陰虛的情況較為多見

在我治療的患者之中,我遇到的最多的是氣陰兩虛造成的濕熱,或者說氣津兩虧造成的濕熱,這是隱藏在濕熱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病機,患者的病機不僅有氣虛,還有陰虛,同時混有濕熱,這四種狀態同時存在的複雜情況比較多見。

氣虛、陰虛、濕邪和熱邪四種病機同時存在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我給你講講是為什麽。先講兩件小事,一件是我們老家打石頭的工人的事情。

以前我們老家山上有一些打石場,其中還有打石碑的廠。

人們在山上支個棚子,在棚子裏打。這就相當於在戶外工作了。南方是很熱的,所以打石頭的人揮汗如雨。

他們有時候會下來吃飯——中午到飯點了,他們就下山到小飯館吃飯。

也有放學的學生在山下的小飯館裏吃飯。

這些工人吃飯吃得很鹹。

有人問工人為什麽吃那麽鹹。

工人就會說,不鹹沒力氣啊。

他們每天出那麽多汗,幹的都是力氣活,那汗都是鹹的,鹽分全跑掉了。所以他們要補充鹽分,如果他們不補充鹽分的話,根本就沒有力氣。

要勞作,那就要消耗大量鹽分,喝淡鹽水,可以稍補津,算是養陰;吃的飯菜轉化為能量,就有力氣了,算是補氣。

他們吃得鹹,量又多,就等於氣津雙補了。

另一件是拔子葉茶的事。

我講拔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啥。但是我講芭樂,就有人明白了。看過《東成西就》嗎?梁朝偉扮演的歐陽鋒,裏麵罵人的話提到芭樂。

小時候,我看這部電影,不明白芭樂是什麽。後來我才知道,芭樂就是番石榴。

那個拔子就是番石榴,而拔子葉,就是番石榴樹的葉子。

我的童年,有一小半時間是在我外婆家度過的。我放假的時候就會亂跑,大人要幹活養家,看不住我,就把我送外婆家。

寒暑假我也確實沒有地方可以去,鎮上的同學大多到城市裏找爸媽或親戚去了。

外婆那個村子很小,我哪也跑不了,又有很多小夥伴玩,都是認識的人,大多都是親戚。

夏天熱,很早就起床,我外公當時叫我早起,灑水掃地。

大人們要幹農活的,就要早點出門,因為不久天就會很熱,人會曬壞的。

小朋友要幫家裏掌雞或掌鴨。

什麽是掌雞、掌鴨?

掌,在我們那,有看顧的意思。比如掌門,就是看門。

掌雞、掌鴨,就是看著雞鴨,別讓它們吃穀子或拉屎在穀子上。

夏天,要在禾蹚(或應寫作禾堂,我傾向於寫作禾蹚)曬穀。

禾蹚(蹚是動詞作名詞用),就是指屋前的平地,現在一般地麵是水泥鋪的,用來曬穀子的地方(可能我翻譯不準確)。

而且這個“蹚”字也很形象(蹚的意思,一是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如蹚水過河;二是用犁、鋤等把土翻開,把草鋤掉:如蹚地。)禾蹚,就是把穀子攤平在禾蹚上,曬一會兒,就要光著雙腳,從穀子上蹚過去,像用腳犁地一樣,一圈一圈給穀子翻麵曬,每天曬穀都要如此重複好幾次。

不蹚穀子了,我們就會坐在門檻上納涼,或者瓦簷下抱著笤帚斜躺在竹椅上打盹(笤帚用來趕雞鴨,或直接拖鞋就砸過去),要麽幾個小夥伴下象棋,同時還要看著天氣,有烏雲來了,要趕緊收穀。

蹚穀子,很曬的,雖然蹚一趟隻有十幾分鍾,但頂著太陽曬下來,渾身燥熱。

曬幾天,穀子曬幹了,就沒啥重要的事了。

要麽去後麵的山上放牛,我很喜歡跟著一個舅去放牛(我媽在她村子裏輩分小,我見到一些同齡的,不是叫舅,就是叫姨,還有叔公、姑婆之類的)。

牛在旁邊吃草,我們就在樹蔭下乘涼,要麽用皮筋放紙火箭。

不放牛了,就跟著一群小夥伴去覆魚。

所謂的覆魚,就是在一條小水渠的上遊和下遊,我們都用泥巴堵上,中間這一段就暫時成了一個長條的小水塘了,我們就用盆把水舀掉,把水覆出去,一盆一盆地把倒出去,剩下的,就沒有水隻有魚啦。

其實小水渠裏的魚長不大,就是個玩兒。

你看,這樣的夏天,曬不曬,熱不熱?

不管是蹚穀還是覆魚,結果肯定是出一身大汗。

大汗之後,人是很容易累的,因為汗血同源,汗又為津液所化,而且津又載氣,大汗之後,氣津兩虧,自然就是氣陰兩虧,所以人會累。

我發現外婆村子的人,家家都有拔子葉茶,都是一大壺一大壺的,隨時隨地都有得喝。

上麵我也說過了拔子葉茶不是茶葉,是雞矢拔的葉子。雞矢拔就是一種番石榴的品種,果子皮隱約有一股子雞屎味,所以也叫“雞屎拔”。

大家都會摘了拔子葉,在簸箕上曬得幹幹的,收起來。

天熱的時候,就會用大的鴨嘴壺,煮一大壺水,水開了後,關了火,直接扔三五片葉子在壺裏一直泡著,夠一家子喝上一天。

這個拔子的茶水,真的是非常解渴的,我已經好多年沒喝過了,這陣子,總是想起這個味道。

拔子茶的味道跟茶不一樣,就是一種淡淡的甘甘的味道,但是非常解渴,夏天大汗後,喝這個,真的非常舒服。

二十多年前,大家都經常喝,後來日子都好過了,幹農活的人少了,就比較少喝了。

在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剛好複習到收澀藥的內容,講到番石榴有止瀉的作用。

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這個雞矢拔(番石榴果子)不要多吃,吃多了拉硬屎(大便幹結,會便秘)。

我現在才反應過來,這個番石榴是治拉肚子的。

番石榴的葉子,有甘澀的作用,就是有收澀的作用,可以收汗。它能把不正常的大汗收回來了,氣津就保住了,人就解渴了,也就能恢複精力了。

要不然幹農活出一身大汗,下午就沒有力氣了,所以要喝這個茶水,喝了解渴,才有力氣幹活。這就是用收汗代替氣津雙補的意思。

我講這兩件事,是想說明在南方這邊,在室外活動的時候,很容易大汗淋漓,大汗淋漓的時候,就是氣跟津這兩個東西都往外泄掉了,人會很累,而毛孔同時是大開的,外界的環境又是濕又是熱,濕熱很容易循著毛孔入侵經絡,到腑到髒。

這種環境既造成了你氣陰兩虛,又造成了濕熱入侵,這四種病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身體。

那麽我們再去看一下,如果隻盯著濕,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濕熱這個結果幹擾。

你要明白,氣陰兩虛之後,會加重這個濕熱的存在,因為你的濕熱要化掉,是需要靠我們身上的氣陰兩種營養物質去把它消掉化掉。

但是這時候身體是氣陰兩虛的,脾胃也跟不上。

胃陰不足,你的胃的受納能力下降,你的脾氣不足,你的氣的運化能力又下降。你吃點東西,運化不了,很容易就變成濕熱,這就是繼發的濕熱,加上外感的濕熱一起來的話,濕熱的症狀會比較嚴重,會掩蓋掉氣陰兩虛的本質。

我們盯著濕熱,不停地去盯著濕熱,用清熱化濕的藥去治療濕熱。

祛濕會消耗掉人體的陰分,清熱又容易傷到人體的陽氣——清熱祛濕的藥進入人體的時候,本身又消耗人體的氣陰。而要祛濕熱的時候,是需要人體髒腑的氣陰,氣陰不足則髒腑工作不到位,單純用清熱利濕藥又消耗了人體的氣陰,這就形成了矛盾——導致這個疾病纏綿不愈的一個矛盾,就是你盯著結果去治的話,這個病隻能揚湯止沸,不能斬草除根。

所以你真的要治這種氣陰兩虛夾濕熱的話,一定要用到既補陰又補氣,又去濕熱的一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