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和價值觀是未來的競爭力

有些年輕人,尤其是白領們,有一個很大的思想誤區:他們總是以為自己的表現優於父母,認為父母落伍了……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結構轉型所造成的誤會而已。

在寫字樓的格子間裏,吃力地做著PPT的年輕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工人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同理,現在年輕人在群裏爭先恐後地搶紅包,和當年父母在菜場討價還價,多一分還是少一分,狀態差不多;現在年輕人非要給手機套個殼,和當年父母非要給電視機遙控器套個塑料袋也差不多;現在每天拿著手機刷朋友圈和微博的人,和當年蹲在牆角嗑瓜子聊天的人,也沒什麽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的變化,不過是外在形式和工具的變化而已。

同樣,隨著新一輪經濟的轉型,這些在寫字樓裏做PPT的白領,也即將重複當年那些紡織工被淘汰時的情景……

現在開始思考兩個問題:

一、如果把名片上的公司名字劃掉,你還剩什麽?

二、如果離開你所在的平台,你還能做什麽?

一場專門針對白領的危機正在襲來,如果看不透這場大變局,等輪到一個人被淘汰的時候,他連叫一聲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比企業“倒閉潮”更驚心的是人的“淘汰潮”。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我們經常聽說“公司”(或其他組織)倒閉,而沒有聽說過“人”的倒閉?

其主要原因是:以前,公司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一切經濟反應隻傳導到“公司”這個基本單元。

之前,公司為了提高生產效能,需要讓目標和行為盡量保持一致,這就要去除“人”的差異性,把“人”機器化,變成千人一麵。由上層的少數人發布命令,讓下層的大多數人去執行,這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結構。

於是公司成了社會經濟的基本組成單位。公司的效能決定它存在的價值,效能低下的公司被淘汰,而人隻是公司的一分子,如果所在的公司不行了,不過是換另外一家公司。所以,人是永遠都有飯吃的。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驚訝地發現,公司不再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大量個體被解放,個人成了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

之前,個人的愛好和需求無法被精準對接,隻能被歸類,但是互聯網卻可以精確、高效地將個體需求激發並對接個體的特長,讓每位個體都能實現自我,把“麵對麵”變成“點對點”,比如大量的設計師、谘詢師、律師、會計、美甲師、保姆、司機等,都開始脫離企業去發展。過去受限於市場規模不能成立的特色小生意,現在可以利用互聯網找到客戶。

毫無疑問,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定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種趨勢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快。

這就是我反複強調的個體崛起的原理。

於是,社會從金字塔形狀變成了網狀,與之相伴的是“人”的升級——

過去,“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誰,“我”隻要按照命令去做事。

現在,“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發揮多大作用。

未來,要知道的是,“我”究竟是誰?“我”能為世界創造什麽?

所以,“人”的主動性、獨立性越來越強,可施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人的創造性,隻有這個階段才能充分發揮。

最可怕的是,時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人還是那個人。有些人還總是在等待指令,太缺少主動性,這其實和坐以待斃沒什麽區別。

既然個體被明晰化了,未來每個人都必須明白自己的責任、權力、利益,這才是真正的“三權分立”。

你要用你的長處去創造“權力”,然後你所得到的每一分“利益”,都對應你承擔的每一份“責任”。

今後不會再有人告訴你該怎麽做,你能接收到的信息最多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一項任務。

世界要淘汰的,就是那些無力承擔“責任”,卻無度索要“權力”和“利益”的人,或者因為找不到自我,而無法定位的人。

電商興起之後,絕大部分產品的價格都被拉低了,為什麽呢?因為產品的同質化太嚴重了。大部分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憑什麽你的賣得貴?

同理,有些人之所以越來越累,是因為與別人的同質化太嚴重了……

有些人一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從進入學校到離開學校的這二十幾年裏,沒有一個老師能啟發他們如何認識自己: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麽優缺點?我適合做什麽?

也很少有家長去有意識地啟發孩子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這些家長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內在動能和潛能,導致孩子長大之後成為“千篇一律”的人。

這就是固有觀念和當今時代的錯位:我們辛辛苦苦地讀了二十幾年的書,本以為自己滿腹經綸,時刻準備大幹一場,到了社會上,才發現自己隻不過是資質平平、平庸無奇的泛泛之輩。

其實哪有什麽階層固化,隻是人與人之間嚴重趨同、嚴重同質化而已。產品同質化最多導致產能過剩,而人的同質化會導致社會亂了章法:沒有興趣、沒有特長,無論做什麽都是一擁而上、趨之若鶩。

以前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他被打磨的成本是多少,不需要他有很多想法,隻需要他很容易被管理和使用。這個時候人隻不過是大機器上的一個零部件,而現在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他的個性和特長究竟有多出眾。太需要他有自己的想法了,甚至要能超越框架的束縛,善於各種創新。

經濟升級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製造業升級——舊式工廠關門——部分工人回農村(推動農業升級);第二個階段是服務業升級——吸納了部分工人(比如快遞員、送餐員等);第三個階段是經濟結構升級——傳統企業倒閉——白領失業潮開始。

那麽,這些因企業轉型而失業的白領該怎麽辦?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既不可能回農村,也不願意轉型。這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當工廠裏的藍領們已經大規模地被機器取代的時候,再想想那些在寫字樓裏整天做著內容重複的PPT的白領,他們在人工智能時代,還能安穩多久?

不要羨慕那些所謂優秀的人,他們應對變化的能力也非常薄弱,外界環境一旦有變,如果看不透大局,就會被淘汰。

出路在哪裏?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救他們。

未來,越稀缺、越有特長的人或企業越有價值。無可取代即等同於無限價值。

中國經濟的上一波紅利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是按人頭算的。下一波紅利是“人心紅利”,是將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熱愛和興趣激發出來。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愛好”變得實用。很多小眾興趣、小眾價值觀、小眾夢想都能被成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才是社會大繁榮的基礎。

未來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傳統組織會在轉型過程中遭受撕裂一般的劇痛,一部分人會因為適應不了這種變化而憤憤不平,他們會因為淪落為泛泛之輩而倍感失落。那時你若不能創造價值,就沒有存在價值。

未來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各盡其才,才華和創造力再也不會被瑣碎的生活所摧殘。不管你是想劈柴喂馬、麵朝大海,還是想周遊列國、隱居桃源,都可以憑借興趣和才華過上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社會的一次次進步,就是人們找回自己、各歸其位的過程。

不管你信不信,這個世界隻會變得越來越公平。故步自封、落後守舊者一定會被淘汰,創造者與創新者一定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最後讓我們一起回味這段話: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將更多機遇留給勇於和善於改革創新的人們。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麵前,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我們即將迎來最好的時代,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最好的時代裏,做一個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