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 習 留學日誌:我總結的學英文最好的方法

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自己英語學不好是因為沒有語言環境,到國外住個三年五載就自然而然能學會了。

錯錯錯!以前我也這麽認為,覺得自己出國留學後會結交很多外國朋友,會更多地接觸到對方國家的文化,會變成一個從思想到做派都非常西化的人,語言自然而然就能學會了。但結果並不是這樣的。就我的觀察,大多數剛剛到國外生活的人所遇到的文化碰撞,就好比在白瓷盤子上添彩、繪花似的,都是點綴,屬於熏陶和感染範疇,想完全融入進去很難。

有一陣子我查找論文資料,看到一個調查報告說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和韓國人英語水平很低,要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人。

看到這個結論我頗為驚訝,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經曆過國內高考淬煉的孩子,整體上英語不可能會那麽差,排在那麽多國家後麵。後來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慢慢發現了為什麽會產生這種現象。

以美國為例,紐約光唐人街就有三個,法拉盛的商場和街道,隨便一家店走進去幾乎都是中國人(華裔)在經營,普通話、廣東方言是比英語更通用的語言。有些人一輩子不懂英語,隻要不出華人圈子,一日三餐、看病、購物、買房,在那裏生活完全沒有問題。

反過來講,假如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從烏幹達、肯尼亞等國家來的,說的是斯瓦希裏語,到了國外能找到會同種語言的人比較少。國外使用的各種網站有自己本國語言的也很少,所以為了更好地生活,隻能苦學英語。而中文經曆了幾千年的演變,豐富和強大程度較英文更盛,而且我們國家人口眾多,遍布全球,在哪裏都能找到老鄉,都能說上話,都能吃上飯,所以就會依賴於自己的母語,相對於學英語就沒那麽用功。

想要英語學得好,英語學得地道,我們還是要花一些功夫的。我在國外學習和生活的這段時間,總結了一些學習英語的方法。

在留學生活中,我發現學英文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請外教,也不是看電視聽廣播,而是去逛街。就拿逛超市來說吧,超市英語真的幫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喜歡吃麵包,以前隻知道它叫bread,白麵包是white bread,黑麵包是brown bread,最多再知道羊角麵包叫croissant。但是去了超市和商店我才知道,長條麵包在沒切之前叫loaf,切完叫 toast,夾漢堡的那種叫bun,飛機上發的小圓包也叫bun,中間有個洞洞的麵包圈,硬的叫bagel,軟的叫doughnut,比較硬的麵包也就是法棍叫 baguette,平底鍋煎出來的叫pancake,煎出來壓出花紋的叫waffles,表皮有裂紋的酵母包叫tiger roll,也叫 dutch crunch,菠蘿包叫pineapple bun。

麵包吃得多了,單詞量就上來了,很多衍生詞也就出來了。比如breadwinner 是指養家糊口的人,bread and water指的是粗茶淡飯,bread and butter是指生計和飯碗。

造個句子“Writing is my bread and butter”,翻譯過來就是“碼字是我的飯碗”;“The bread always falls on the buttered side”,字麵意思為“麵包總是塗了黃油的那一麵掉在地上”,也可譯作“禍不單行”。是不是一下子掌握了很多的單詞及用法?

我剛到英國時有一次出門買日用品,一抬頭發現好多高樓上麵貼著“TOLET”,偏偏那天太陽又大,我眼神不好,心想這怎麽滿大街都是“TOILET(廁所)”。一直走到跟前才發現原來是TO LET(招租)。而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招租應該叫for rent,差點出了洋相。

超市也好,街頭也好,學到的英文都是生活所見,那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學習呢?

上課的時候我會坐在離老師近一點兒的座位,然後用手機將老師講的內容進行錄音,之後插上耳機反複聽。走路聽,吃飯聽,睡前也會定時播放。然後將聽不懂的專業詞語打印出來,反複地聽,反複地練習發音。聽的次數多了,就能熟悉英語發音,慢慢就會融會貫通了。

還有一個好的學習英文的方法——讀小說。從淺顯的幼兒繪本讀起,然後不斷升級。不要小看閱讀兒童繪本,英國小學生詞匯量也有1萬多,而且我發現裏麵有很多詞匯和描述事物的句子非常常用,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讀得多了就可以提升難度,閱讀中高階的小說。中間遇到不會的句子和單詞,不要停下來查看詞典,可以結合上下文情境去猜。記得我啃到第五本中等難度圖書的時候,突然就有種開竅的感覺,有些單詞和句子哪怕我不認識也不妨礙我理解整個段落的意思。

如果不希望忘掉學過的單詞,或者一說英文就卡頓,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閱讀小說改成高聲朗讀小說,也不需要讀很多,每天閱讀一點就好了。那時我最喜歡的兒童讀物是《夏洛特的網》(Charlotte’s Web,講蜘蛛和小豬的友情的書)。這種兒童讀物朗讀起來既有趣,難度又不大。

最後再講個關於英語口音的問題,相信我,口音真的不重要,至少沒有你想得那麽重要,你講的內容遠比形式要重要,在培養口音前要先能把內容講出來。我在國外的課堂上經常會見到有些同胞,為了能讓自己的發音聽起來更純正,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矯正口音上,但在實際學習上花的心思特別少,所以往往講不過三句,就接不上了。

不僅是學習語言,學任何東西,我們都是為了使用它,讓語言這個技能為我們服務,所以將你所學的東西能用到生活中才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