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有關很多年輕人這兩年都不太想努力開始“躺平”這件事。作者在文章裏麵講了自己身處一、二線城市的四個同事。幾個人差異最大的地方,就是家庭條件和背後的資源支持。日子過得比較好的,基本都是家境比較好,與個人努力的關係不能說沒有,但關係不大。而且不同家境的孩子麵對工作的態度也不一樣,因為身上背負的壓力不一樣。

這個作者描述的情況,與這兩年我所觀察到的情況差不多。大學生畢業兩三年以後,生活分層越發厲害。這個分層的主要因素不是受過什麽樣的專業教育,而是家庭提供的資源支持和財力支持。從統計數字上看,下一代人過得好不好,越來越依賴於上麵一兩代人的積累。父母手裏有積累,能在大城市資助得起孩子買房,和孩子自己白手起家,完全靠薪水過日子的,完全是兩個世界。

這是因為目前起步階段的原始積累,已經很難靠一個普通年輕人自己單打獨鬥完成。即便這個年輕人身處一線城市,能為其提供30萬元以上年薪職位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畢竟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是傳統行業,拿到手的年稅後收入通常都在15萬元以下,就算是一線城市也是這樣。

傳統行業給不了高薪,道理也非常簡單。多數傳統行業早就步入成熟期。整個行業利潤都很微薄,也就很難給出高薪。隻有少數新興行業,在資本砸錢快速擴張的時候,才能給新入行的人提供高薪。

這些新興行業能容納的就業人口非常有限,競爭非常激烈,且並不是人人都有條件進入。多數傳統行業的薪資水平提不上去,但房價漲了很多,這導致沒什麽家底的年輕人想在大城市留下來越來越難。如果你沒辦法靠買房買資產和大城市綁定,那麽本質上這個城市與你無關,你能做的僅僅是為這個城市發光發熱。

10年前房價沒現在這麽高的時候,一個年輕人還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紮根。現在除了少數好學校好專業畢業的優秀學生,比如名校出來就去做高收入工作的金融或者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其他行業的年輕人基本很難僅憑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立足。未來隨著社會發展速度變緩,整個社會能提供的機會變少,已經是必然。

未來社會拚的是個人獲得優勢位置的能力,以及獲得資源支持的能力。未來的機會顯然會更少,而不是更多。如果你現在不能積累一些東西,將來你的孩子的處境會更難。

網絡上曾經有一句很火的話:“我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麽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這句話讓很多人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普通人,你一生的努力必定是拚不過人家幾代人所積累的。

這裏可能有人要說了,那我去創業,趕上的速度會不會快?我並不鼓勵大家在沒什麽特長的情況下去創業。因為時代不同了,現在多數傳統行業並不適合新人大展拳腳。這幾年做小生意賺錢越來越難,如果自己沒有特殊的技能,還是不要去創業。因為傳統行業已經定型,你作為一個新人憑什麽能贏過那些搏殺多年的老前輩呢?

個人的努力和決策選擇,從來都是和曆史進程捆綁的。“70後”和“80後”日子相對好過,並不是因為他們比“90後”和“00後”更有能力。事實恰恰相反,“70後”和“80後”因為經濟條件限製,能力和眼界總體比不上“90後”和“00後”,很大程度是趕上了時代紅利而已。

現在紅利期已經過去了,在國內多數普通人還能挖掘機會的地方,一定是剛剛產生的新興行業,而且是年輕人在玩的那些新東西。這種行業獲得豐厚收益的可能性才更大,類似的機會在傳統行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道理也很簡單,新領域不存在老前輩和原始積累,大家都是新手小白,也更容易出頭,比如這幾年流行的短視頻與直播。這些東西前輩都不會去涉及,也不存在資曆的門檻。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少年輕人在這些新興領域賺到了錢。

每代人隻能抓住屬於自己時代的機會,追趕上一個時代的機會,是非常難的。有人曾說過:“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看個人努力,但也要考慮曆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