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貨幣的困擾
看完上麵東南亞的故事,大家應該明白當初東南亞之所以被收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外匯儲備被消耗光了。東南亞國家借的債都是美元債,沒有了美元外匯儲備,也就沒辦法還上美元外債。因為美國人不可能允許別的國家用自己國家發行的區域貨幣來償還之前借的美元債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本位結束以後,除了美元這種全球貨幣,全球各國自己發行的貨幣實際上都是區域貨幣。
這裏順帶說一下全球貨幣和區域貨幣的概念,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所謂全球貨幣,就是全世界任何國家都認可其購買力。隻要拿著這種貨幣,在哪兒都能買到東西。所謂區域貨幣,就是隻能在自己國家範圍內買東西,離開自己的國家,別人是不認可的。
為什麽東南亞、拉美國家的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在美國身上呢?因為美元是全球貨幣。成為全球貨幣最大的好處就是,打開了貨幣發行總量的限製。隻要通過發行貨幣,就能向全球所有國家收鑄幣稅。
每個國家的貨幣發行總量,是受到實物商品產能隱性約束的。印鈔速度如果太快,國內的實物商品產能跟不上,就會帶來惡性通貨膨脹。一般而言,每個國家的貨幣因為是區域貨幣,所以是和本國實物財富總量相關的。
但美元由於是國際貨幣,衡量的不隻是美國本國的財富,而是全球的實物財富。所以我們會看到,2008年以後即使美聯儲不停量化寬鬆印鈔,不斷超發貨幣,可是美國大規模印鈔以後,國內並沒有帶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美元印出來以後,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買到東西,等於對應的是全球實物商品產能。隻要全球的實物商品產能,也就是全球GDP不斷增長,就能支持美國印製更多的鈔票,卻不發生大規模通貨膨脹。
而且按照目前的全球經濟總量和貨幣流通速度看,支持美國超發這麽多貨幣問題不是太大。為什麽當年津巴布韋想東施效顰,學美國做同樣的操作,後麵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就飛天了。原因就是津巴布韋這種國家的貨幣是區域貨幣,隻能在自己國家範圍內買東西。本國實物商品生產能力本來就不行,再來個大規模印鈔,物價可不就飛天了。
這裏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創造任何產品,隻是不斷印鈔?那貨幣的購買力不是在不斷貶值嗎?這個說法是沒錯的,任何貨幣隻要是不斷超量發行,其內在價值和購買力確實是在不斷降低的。
從1913年美聯儲創立,到2013年過去的100年裏,95%的美元的實際購買力已經去掉了。這也是為什麽美國GDP在不斷增長,美國中產階級的實際購買力卻在不斷縮水。資本家薅羊毛不分國界,華爾街全力薅世界各國羊毛的同時,也在慢慢抽本國國民的血。我們之前一直在說,中產階級不掌握生產資料,是沒辦法一勞永逸的。因為隻要央行不停地印製紙幣,你的存款的實際購買力就在不停地貶值,你也在變得越來越窮。單單央行印鈔導致的實際購買力貶值,就能讓你好不容易存的那點兒錢在兩代之內逐漸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