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危機都很相似
世界步入工業時代以來,最近幾百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的征兆都是在不斷重複的。雖然因為曆史時代不同,表麵上看曆次全球經濟危機都有當時那個階段獨有的特點,但如果從底層邏輯來觀察,任何曆史時期發生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共性依然非常一致。
首先是從社會整體看,由於貧富分化走到極致,導致全球消費市場的飽和。畢竟日常消費品還是要靠普通人消費的。1929年發生的大蕭條,就是因為社會貧富分化以後,普通人口袋裏沒有錢。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資本家自然就要降低產量,減少勞動力雇用。減少勞動力雇用,又會造成更多的人失業。
普通人失業以後更買不起東西,資本家隻能進一步減少雇工和降低產量。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就循環不起來,還會陷入“產品賣不出去→老百姓失業→產品更賣不出去→失業加劇”的循環之中。
其次是到了這個階段,因為全球消費飽和化,往往會呈現出製造業大國集體產能過剩的局麵。這種產能過剩從國際上看,會使得世界主要製造業大國出現各種貿易爭端和矛盾激化的情況。
之前的1929年大蕭條也是這樣,因為全球陷入消費飽和,製造業大國產能過剩。當時的世界消費中心美國豎起貿易壁壘,英國搞起了殖民地內部大循環,後發的主要工業國日本和德國,因為國內普通人太窮,消化不了國內的過剩產能,而國外的主要市場英國和美國又關上了大門,所以他們隻能轉向軍備領域消化過剩產能,通過征兵和擴軍創造就業。因為大量征兵和擴軍,可以消化無法就業的民眾。兵員多了自然需要軍備,過剩產能生產出來的軍備,也就被消化了。不過軍隊不能無限擴張,維持這麽龐大的軍隊如果不打仗,國家就會走向破產。隨後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發動“二戰”,對外掠奪財富、消化軍備,防止國家走向破產就成了必然。
工業化大生產使得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產能變得不再是問題,反而出現了相對過剩。怎麽消化這些過剩的產能,怎麽讓投資這些產能的資本賺到錢,才是最大的問題。產能過剩,東西銷售不出去,投資製造業不賺錢,資本自然就會轉向其他賺錢的行業。
為什麽國家一直呼籲資本投資製造業,大家卻充耳不聞地拿著錢跑去投資其他熱門領域,而不願意投資實體經濟,還不是因為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低。所以這個階段大家看到的很明顯的現象就是:之前製造業積累的財富和利潤,持續轉移湧向各種資產,推高資產泡沫。這導致勞動所得和資產增值所得的差距不斷拉大。
在低息環境下,資產價格泡沫會不斷積累。等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得非常脆弱,對利率非常敏感。後麵如果通貨膨脹來襲,央行被迫提高利率,就會刺破高位的資產泡沫,從而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這些年我國一直推出各種政策,不斷打壓房地產市場變相加杠杆,就是為了防止資產泡沫太大。
現在美股沒有飛流直下,很多人在樓市高杠杆投資,是看不出任何問題的。等到美股開始大跌,全球金融危機拉開序幕,高杠杆的投資壓力也就來了。現在不停地限製樓市加杠杆,提高首付比例加厚銀行安全墊,本質上就是在預防後麵美股暴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的連鎖反應。
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貨幣,我們可以把貨幣理解為信用憑證。貨幣的誕生就是為了取代物物交換,本質上就是一種信用。我相信你給我的一般等價物(貨幣),能換到我想要的東西,這就是貨幣的信用。因為這個信用的存在,一般等價物是什麽都無所謂。可以是開始的黃金、貝殼,也可以是現在廉價的紙幣甚至是電子符號。
這些信用依托央行存在,整個市場的信用就是央行的信用,憑借央行的權威性做保證。到了現代社會,錢等同於信用,也等同於債務,可以說債務決定了貨幣的擴張。所以我們會看到,經濟的繁榮和債務杠杆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這些債務的周期有長有短,短期債務量達到頂峰的過程,也就是經濟繁榮的頂峰。往往一些富翁最風光的時候,就是債務杠杆擴張最快的時候。
當整個社會步入償債期,此時我們會看到短期經濟蕭條和危機誕生。這個短期債務周期的間隔,差不多是10年。如果把時間拉得更長,會發現長期債務周期間隔大概是60年,也就是我們說的康波周期 (6)。短期債務周期疊加長期債務周期會發生什麽?上次發生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隨後爆發了“二戰”。
如果做過統計也會發現,曆史上的每一次危機多數是從證券市場泡沫破裂開始的。首先是股市或者債券市場崩潰,之後引發了連鎖反應,各種高估的資產泡沫都會隨之破裂。銀行體係因為資產泡沫破裂收緊貸款,市場上的流動性枯竭逐步影響到實體經濟。這個階段其實大多數普通人還沒什麽感覺。
等到失業率和收入下滑傳導到居民層麵,往往已經是傳導的最後一步了,這時候危機已經步入中後期(因為危機是分階段的)。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2008年經濟大衰退,起因都是股票和債券市場崩盤。企業在信用緊縮的背景下,根本沒法借到錢,直至慢慢擴散成整個經濟體的危機。
這一切發生的時間跨度,遠比大家想象的長,可能是一年時間,也可能是幾年時間。比如距離我們最近的那場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早在2007年秋季就已經發酵。但這時候大多數人並沒什麽感覺,隻是覺得股市貌似開始下跌了。如果看各種資料,多數人都覺得危機是在2008年發生的。
因為2008年基本處於危機頂峰,標誌性事件也出現了——雷曼破產了。這時候美聯儲不得不被迫出手救市,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以拯救經濟。多數人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感受到危機來了,其實這個階段,都該準備出手抄底資產了。
每次危機以後,央行能采取的手段並不多,也就是固定的“三板斧”。比如大規模印鈔票搞經濟刺激,就是一定會用到的一種手段。大量印鈔會讓人們手裏的鈔票貶值,帶來資產價格上漲。窮人手裏並沒什麽資產,所以會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從曆史上看,遇到金融危機,央行救市固定的“三板斧”從來沒變過,基本就是穩定金融、刺激經濟和準備退出三個階段。穩定金融的方式,主要是穩定資產負債表,從資產負債表的構成因子來解決問題。
資產負債表的公式是:資產等於負債和本金之和。我們可以看出,這裏麵有資產、負債和本金三要素。所以央行穩定資產負債表的方式,依然是“三板斧”:穩定資產價格、降低負債成本和注入本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美聯儲通過什麽手段來穩定資產價格呢?答案就是大量買進資產。為穩定資產價格,美聯儲首先會自己下場買貨,承接市麵上大型機構的拋售。這等於是主動下場,通過增加市場上的購買力,直接穩定資產價格。
2020年因為疫情導致資產價格暴跌的時候,其實美聯儲也下場了——通過大量買入企業債和垃圾債來穩定資產價格。降低負債成本這件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每次危機我們都會看到美聯儲降息,這本身就是在降低負債成本。
在過去的加息周期裏,我們一般會看到美聯儲會把聯邦利率升高到3.5%以上。這個循環操作,除去收割國外財富,本質上也是在為資本主義的周期性衰退做準備。因為降息的前提,首先是有息可降。所以我們會看到經濟隻要複蘇,美聯儲就一點一點小心翼翼地加息,美其名曰防止經濟過熱。其本質目的一方麵是通過加息帶動美元回流,來收割海外資產填補虧空;另一方麵是積攢後麵過冬的口糧,等經濟再衰退時候,可以再用降息的手段刺激經濟。因為一旦衰退開始,美聯儲手裏有三四個點的利息可以刺激經濟,就能讓危機平穩度過。
通常一般程度的衰退,隻需要3個點的降息和一兩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就能拉回來,之後經濟會自己恢複。但這種辛苦攢下的救命錢,平時是不能拿出來用的,不然到了關鍵時刻手裏就沒有籌碼了。所以通常隻有三種情況值得觸發大規模降息救市:失業率快速上升、股市急速下跌和通貨緊縮。
我們知道2008年那次金融海嘯非常劇烈,美聯儲除了入市購買垃圾資產,就是快速降息。但2008年這次直接用掉了5個點的利息,這等於說美聯儲手裏儲備的子彈基本打光了。2015年開始,美聯儲正式開始加息,一路把利息加到了2點多的位置。美聯儲就是天天挨罵,也必須硬著頭皮繼續加息。因為這一年是美國收割全球和危機時代儲備子彈的開始。
不過這次加息最先刺破的不是別人家的泡沫,而是自己家用企業債回購堆起來的股市泡沫。所以我們才看到,在2019年的時候,美聯儲居然在加息和收割別國資產的目標沒完成的時候,突然降息了。原因就是自家股市扛不住加息,開始暴跌了。後麵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劇了這個過程。美聯儲被迫連續降息的同時,開啟了無限量化寬鬆,打光了手裏所有的子彈。
要知道過去已經十多年都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了,資本主義的10年經濟小周期差不多已經到了。原本醞釀中的美國債務危機也在這裏伺機等待爆發,這次甚至疊加了60年長債務康波周期。
現在美聯儲就已經打光了手裏的所有子彈,後麵美股跌下來的時候怎麽辦呢?未來可能除了負利率和無限量化寬鬆,就沒什麽其他辦法了。最後還能選擇的,隻有注入本金這個操作。
在2008年那次金融海嘯的時候,注入本金是特別常見的手段。我們看到2008年美國注資抵押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資美國銀行,本質上就是注入本金,防止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因為資產價格下跌,導致本金損失殆盡,最終不得不破產,引發更大的金融海嘯。穩定金融的操作完成之後,後麵的刺激經濟,是通過量化寬鬆政策這個手段實現的。
從原理上說,通過量化寬鬆刺激經濟,其實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降低負債成本的道理是差不多的。隻不過量化寬鬆降低的是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還有就是把資金從國債這種避險資產趕到股票這種風險資產中去。
從2008年開始,美聯儲通過幾次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QE (7)操作,購入美國國債。國債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那麽價格就是由供需決定的。美聯儲通過QE的方式買入美國國債釋放資金,導致的結果是美國國債價格上升,國債收益率下降。
這裏麵國債價格和國債收益率是相反的。國債收益率越來越低,導致之前避險的大型基金和機構不得不選擇轉向股票這個風險資產市場。最終大量資金轉向股票市場的結果,就是股票市場的價格被不斷推高。市麵上低廉的利率成本導致了企業發債回購的成本在不斷降低。很多企業都在不斷發債搞回購,推高業績和股價,也就有了後麵10年美股長期牛市的啟動。
美國普通人的財富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場,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刺激了消費和投資,也給美國經濟注入了活力。
從2012年步入上行周期開始,美國就不斷在全世界製造各種危機促使美元回流,試圖通過資本快速流動收割他國優質資產。歐洲共同體國家的外匯儲備在2012年出現了明顯拐點。美元資本看到了回流的信號,2014年下半年開始回流速度加快了,美元指數開始了一撥快速上漲。到了2015年年初,美元指數從80漲到了100。
美元指數的快速走強,就是告訴全球各路資本,我們的緊縮收水要開始了。緊縮收水的同時,拉爆全球資產價格,收割全球資產。曆次美元潮汐裏麵,美元走強的階段,對後發國家的資產價格都是一場噩夢,因為這個階段必定有一個區域資產價格會崩潰,之後被美元資本殺個回馬槍收割。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東南亞,其實說到底都是被同樣的套路收割。
10年美元走弱,走弱的時候美元放水刺激經濟,推高全球資產價格,稀釋自己的負債。6年美元走強,走強的時候美元收水退出刺激,拉崩全球資產價格,資金回流的同時,轉身抄底填補自己的窟窿。這16年一次的輪回,就是美國吹大全球資產價格泡沫和收割他國貶值資產填補自家虧空的全過程。
從2014年開始的美元指數上漲,其實就是美聯儲開始加息,準備放棄刺激經濟了。那為什麽本來應該2012年就要開始的退出,到2014年才正式啟動呢?因為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使得美國自己也出了問題,直到2014年才緩過勁來。
所以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看到美國開始按照過去的各種套路操作了。無論是地區問題,還是後麵的貿易衝突,都是想通過製造區域動**洗劫其他國家的財富。可惜這次美國的對手並不是東南亞和拉美這種弱勢國家。
這次美國沒有收割到財富,之前累積的國債企業債問題卻完全爆發了。美國不得不停下加息的腳步,突然180度轉彎開始降息,因為再加下去就要自廢武功了。後麵就是2020年疫情來了,美國被迫再次無限量化寬鬆。
可以預見的是,下一輪危機產生的時候,全球央行也並不會有什麽新花樣,依然還是這“三板斧”。因為在沒有熱戰發生可以刺激需求的背景下,央行能采取的刺激經濟措施依然還是這幾樣。事實上從金本位瓦解開始,就意味著現代金融體係已經步入信用時代。
本國發行的貨幣隻是一個低成本的工具。你把它當成錢可以,當成紙也可以。最終目的是通過調節貨幣這個工具的數量和價格,維持經濟和就業穩定。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資產價格大概率還會繼續上漲,勞動所得依然無法和資產所得相匹敵。
美聯儲也沒有什麽更好的手段,隻能靠一次次的印鈔,嚐試把錢送到窮人手裏。不過和央行期待的結果不同的是,每次印鈔以後都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比如疫情之後,因為全球央行大放水,各國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財富的富人的資產都在大幅增長。很多窮人卻失去了工作,隻能靠領取政府發放的財政救濟才能勉強把日子過下去。
不斷印鈔支撐經濟的結果就是:鈔票越印越多,資產價格越來越貴,社會整體的貧富分化越來越大。說起來每次經濟危機的根源,都是劇烈的社會貧富分化之下,資本還在繼續投資,試圖獲得利潤。但是普通老百姓因為口袋裏沒有足夠的錢,沒有辦法消耗掉這些產出。投資持續虧損和大量過剩產能停滯,意味著資本的湮滅,大蕭條也就來了。
等到社會貧富分化和窮人數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在政治上產生強大的破壞力。要知道現在40歲以下的美國人手裏,隻有不到6%的社會財富。這批人一旦出現大規模失業的情況,最終的破壞力會非常驚人。
那麽為什麽過去二三十年一直采取這種策略,卻沒有出現問題呢?因為如果我們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貧富分化程度也是有個臨界點的。回顧曆史會發現,每次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財富的結果都不太好。第一次到這個位置首先發生了1929年大蕭條,隨後發生了“二戰”。第二次到這個位置是2007年,隨之而來的是2008年發生了次貸危機。第三次就是疫情之後,不知道這次史無前例的社會貧富分化,會不會引發經濟危機或者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