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準孩子有意見,索性他就沒主見

瓦妮莎女士來到中國工作,她很不理解一些中國媽媽的行為。

比如,有一次,瓦妮莎和幾位女同事相約聚餐,除了瓦妮莎這個單身貴族以外,其他幾位同事都把家裏的小寶貝帶了過來。

點餐時,瓦妮莎笑著問孩子們:“嘿,小家夥們,你們想喝什麽飲料?”

誰知她的話音剛落,一位同事就替孩子回答:“小孩子是不應該喝飲料的,我家孩子還是喝杯牛奶吧。”

此言一出,另外幾位同事紛紛附和:“我家孩子來杯白水就好了”“我家孩子也來一杯牛奶”……

這一幕,讓外國友人瓦妮莎女士十分詫異:“我在詢問孩子們的想法,可是為什麽是你們在替他們回答?難道這幫小家夥連自己想喝什麽都不知道嗎?”

見瓦妮莎一副茫然不解的樣子,眾媽媽們異口同聲:“小孩子什麽都不懂,我們是為他們好!”

這話一說,瓦妮莎就更懵了:“孩子們喜歡什麽,難道他們自己不知道嗎?你們自作主張的‘為他們好’,他們真覺得很好嗎?”

孩子們聽到這位漂亮的外國阿姨說的話,都詫異地瞪大了眼睛,轉而滿眼期許地望向自己的媽媽,而中國媽媽們索性聊起了別的話題,對瓦妮莎女士的詢問和孩子們的眼神置若罔聞、視而不見。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裏,都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麵,父母對孩子很嬌慣,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另一方麵,父母卻從不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他們覺得應該怎樣做,就要求孩子完全照做,從不考慮孩子可能會有什麽想法。隻因為他們是家長,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應該的、合理的。

這樣在孩子身上會產生一種什麽樣的後果呢?

如果父母總是不允許孩子發表意見,或是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見,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使孩子的表達欲望長期無法得到滿足,那麽孩子的內心將無比失落,因為他們感覺不到自己受重視,甚至覺得自己說話都是多餘的,長此以往,很容易變成一個孤僻的、怯懦的、不善交際的人。

銳銳已經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馬上就要升中學了。可是,他卻不善於語言表達,在眾人麵前,一說話就臉紅,這使得他幾乎沒有什麽朋友,同學們暗地裏都叫他“啞巴王子”。

銳銳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原來,銳銳父母自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特別辦法。

銳銳從小到大,父母很少給他暢所欲言的機會,別人問銳銳問題,父母怕孩子回答不好,丟人現眼,總是自作主張地替他回答。有時候,銳銳剛剛說出一點自己的意見,就被父母強行打斷:“小孩子什麽都不懂,不要信口開河!”“爸媽說什麽,你聽著就是了,大人的話沒錯!”“我們說的話沒錯!”

還有時候,銳銳想和爸媽說說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卻屢屢被父母無情拒絕:“你沒看到大人正忙著嗎?別搗亂行不行?一邊玩去!”

有客人來到銳銳家做客,銳銳的爸媽則要求孩子一定要有禮貌,要懂事,大人們說話時,小孩子不許亂插嘴,最好是到別的地方去玩,讓大人們清靜地說話。

即使是一家三口閑聊,銳銳的話也經常被打斷。比如,銳銳正說到興高采烈處,父母卻要突然糾正他的發音、用詞,或者批評他的某個想法,等等,令孩子垂頭喪氣,談興全無。

即使是成人,當自己的發言屢遭別人打斷或反駁時,也會興致大減,緘口不言。因此,這種做法必然會影響孩子個性和能力的發展。

多數孩子會逐漸變得寡言少語,缺乏表達意識,不願獨立思考、自主行事。這很自然,既然動腦子出主意、表達想法會被打斷、否定,甚至受到批評指責,又何必自討苦吃呢?

漸漸地,銳銳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了,上課不愛回答問題,不敢發表討論意見,甚至都很少和同學們交流了。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他們不時地打斷孩子的講話,甚至阻止孩子講話,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不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會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盡到了他們管教子女的責任。

於是到後來,這樣的父母往往會抱怨說:

“這孩子怎麽不像別人家的小孩那麽機靈?”

“這孩子怎麽反應這麽遲鈍啊!”

“這孩子真倔,什麽都自己做主,從不聽大人的意見。”

“他一點兒主見也沒有,到底該怎麽辦,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這能怪誰呢?這是自食其果。

父母打斷孩子的話,或阻止孩子講話,孩子的思想表達不出來,孩子的意見不能發表出來,這樣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指導,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一些孩子變得不善於口頭表達,變得沒有主見、怯懦、退縮;而另外一些孩子卻變得獨斷、盲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家長應當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給孩子對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教育學家認為,隻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意識、樂觀積極的孩子,而專製的家庭隻能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庸才。

父母應真正地給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斷孩子的講話,給孩子發言的機會,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用心體會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盡到了教育子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