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敵意,來自媽媽的霸氣
一天晚上,一位媽媽焦急地來到派出所,報警稱自己的女兒受到壞人威脅,從家裏拿走了5萬元錢。
在派出所,那位女士的女兒任媽媽怎樣規勸、責問,就是一言不發。後來,還是一位年輕警察主動和小姑娘“套近乎”,和她談了幾句當下熱門的明星和流行的服飾,兩個人熟絡起來,才慢慢套出了女孩的實話。
原來,是女孩自己偷了家裏的錢,用2999元錢買了一部自己喜歡的手機,剩下的錢一分沒動,都被她藏了起來。那麽,女孩為什麽會做出如此“驚天大案”呢?
女孩表示,前幾天晚上,她和同學通電話的時候,媽媽因為她聊天的時間長而當場大聲訓斥她,讓她和電話那邊的同學都很尷尬。掛掉電話以後,她和媽媽理論,進而升級為爭執,若不是爸爸及時回來,她險些就被媽媽打了。
第二天,她看到媽媽往床頭櫃裏放了不少錢,她瞬間報複心起,就趁著媽媽不在家把錢一掃而空。拿到錢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買了一部新手機,辦了新號,這樣以後打電話就不會被媽媽監視了。
民警將孩子的話告訴了她的媽媽,並囑咐女孩媽媽好好和她溝通。事情至此,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女兒表達了歉意,告訴女兒以後一定會尊重她的朋友,再也不會那麽做了。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些過激,從自己臥室的床底下拿出了裝錢的鞋盒子,一場母女之間的誤會風波就此結束。
可以看出,女孩不是什麽“壞孩子”,也並沒有像媽媽說的那樣被人脅迫,隻是因為媽媽沒有尊重她的朋友而激發了她的“報複”心理,而媽媽後來直接武斷地認為女兒被脅迫偷錢更加疏遠了母女之間的距離。直到最後,有人願意傾聽她的心聲,她才把這一切吐露出來,一場誤會才得以解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時間最長的朋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父母的關心,也最願意和父母交流,特別是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種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掙脫父母的束縛,如果缺乏父母的理解,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張,甚至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麽都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孩子向父母傾訴的願望本是天生的,卻因為種種原因形成障礙,倘若父母希望親子溝通重新變得暢通,就需要重新給孩子營造傾訴的環境和氣氛。當父母能以良好的心態、平等的態度傾聽孩子訴說時,孩子才能從父母這裏獲得親切感和安全感,才願意給予父母信任感,那麽,溝通就會變得順暢。
然而,實際生活中,寵溺子女的父母比比皆是,卻少有人正視孩子的人格尊嚴。倘若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什麽問題或疑惑,向父母尋求幫助或答案時,許多父母一言不合就會打斷孩子的話,張口閉口都是大道理,又或訓斥,又或打罵,孩子話到嘴邊,又不得不咽回去,親子溝通的障礙由此越來越多。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如果不是,為什麽我們不能平心靜氣,以對等的態度和孩子認真溝通呢?
瑩瑩今年上初一。近期,瑩瑩媽發現女兒有點不對勁,經常一個人發呆,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以前那個活潑愛笑的女孩不見了。瑩瑩媽敏感地推斷,女兒一定是遇到事情了,她需要和女兒敞開心扉談一談。
這天吃過晚飯,媽媽讓爸爸去公園散步,隨後來到瑩瑩的房間,拉著瑩瑩的手說:“我寶貝女兒最近好像有心事,怎麽樣,是否可以跟你親愛的老媽透露一下?”
瑩瑩低下頭,紅著臉,張張口,終究沒有發出聲音,接下來就是一陣沉默不語。
看到女兒欲言又止的樣子,媽媽繼續誘導說:“瑩瑩,你是大姑娘了,人長大以後都會有心事。我不是一直跟你說,我既是你的媽媽,也是你的閨蜜,你遇到了什麽煩心事、碰到了什麽解決不了的困難,都可以跟媽媽說,媽媽就算幫不上忙,也可以和你一起承擔啊!你覺得,媽媽還不足以得到你的信任嗎?”
又是一小陣沉默,瑩瑩終於抬起了頭,小聲說:“媽媽,這件事我不太好說出口,怕說了以後,您不理解,或者做出什麽過激行為。”
瑩瑩媽媽心裏確實有些忐忑,但還是笑著說:“傻姑娘,你老媽也是從你這個年齡過來的,有什麽事情不能理解?你說說看,興許媽媽也遇到過呢。”
瑩瑩終於鼓起來勇氣:“媽媽,我的同桌浩然您知道吧。”
“知道啊,那個男孩子不錯,待人接物彬彬有禮,成績也很好,老師經常在班級群裏誇獎他。”
瑩瑩接著說:“我和他關係挺好的。他雖然綜合成績比我好那麽一點點,但數學成績一直比我差那麽一點點,所以早自習的時候,我經常幫他補數學。可是上周一,他說……”瑩瑩停頓了一下,羞紅了臉,深吸了一口氣,才繼續說:“他竟然說他喜歡我。媽媽,我該怎麽辦?我不想失去這個朋友。”
瑩瑩媽媽終於知道了這些天來女兒心神恍惚的原因,她知道,這件事情挺棘手,必須幫助女兒把它處理好。想到這裏,媽媽拉起女兒的手說:“我還以為多大的事呢!這有什麽難辦的?這說明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而且她很優秀,否則怎麽會被優秀的男孩子喜歡呢?媽媽很高興,而且你能和媽媽說這件事,媽媽更高興了。不瞞你說,媽媽上初中的時候,也被男孩子表白過。”
“什麽?媽媽你沒騙我吧?”瑩瑩瞪大了眼睛。
“當然沒有,你老媽是愛說謊的人嗎?那時候老媽上初二,比你大一點點。你姥姥家的鄰居家裏有一個男孩,高高壯壯,長得很帥,每天騎自行車帶我上下學。”
“老媽,這件事老爸知道嗎?”瑩瑩狡黠地問道。
“保密!你念念不忘的那條裙子還想不想買了?”
“就這麽愉快地決定了!”
“一開始,老媽覺得沒什麽,單純的認為是鄰家大哥哥照顧小妹妹,直到有一天,帥哥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寫了什麽?文采好不好?你是怎麽回應的?”
“當然是說喜歡你氣質出眾、貌美如花、溫柔可愛的老媽了,文采那是相當的好。不過,你老媽當時就告訴那位鄰居帥哥,我想要他這樣一位哥哥。後來,他就真的成了我的哥哥,我們這種異姓兄妹關係一直持續了好久,直到媽媽大學畢業落戶到這座城市,而他定居廣州,才逐漸失去了聯係。”
停了一下,媽媽接著說道:“瑩瑩,現在你也長大了,媽媽相信你能處理好這件事情。作為過來人,媽媽給你個建議,你可以和浩然聊一聊,告訴他,現階段保持這種純潔的朋友關係很好,大家可以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但不要有別的想法,因為你們還沒有真正長大。媽媽相信,浩然一定能夠理解的。以後如果你有什麽難題,隨時和媽媽溝通好嗎?寶貝女兒,別難過了。”
“媽媽,謝謝您,您真是我的好媽媽!我猶豫了好久,都不敢跟您說呢!”瑩瑩釋然了,笑容很燦爛。
這就是美妙的溝通,它依賴於誠懇的傾聽。如果父母沒有“傾聽意識”,沒有耐心聽孩子將話講完,或者一言不合粗暴打斷,又或者強行將自己的意誌壓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麵,孩子無論對父母說什麽,都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隻能把心事藏在心裏,久而久之,關係疏離,父母不能走進孩子心裏,不能讀懂孩子,正麵管教又從何說起。
另一方麵,孩子說話的願望始終被壓製,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抗情緒,稍有不慎,就可能心理成疾。
那麽,在溝通方麵,家長應該怎麽做,才能給孩子創設一個幸福溫暖的成長環境,從而與孩子建立起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呢?
(1)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進行交流。每個人在高興的時候都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當孩子處於興奮狀態的時候,家長和他交流最容易。這個時候,家長能夠利用他的情緒,讓他講一下班級裏發生的趣事,從而引起話題。如果不高興的時候,家長也能夠通過及時的關心來了解到底是什麽事情使他不高興。
(2)有一個固定的交流時間。交流時間可以選在吃飯的時候,或者睡覺以前。可能吃飯的時候說話不算是一個好的習慣,但是有的孩子確實在吃飯的時候注意力比較集中,情緒也比較高漲,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多了解一下他的學習狀態以及學校中的生活。而在睡覺以前,短暫地聊會兒天,既是對一整天的一個小總結,也能夠使孩子睡得更踏實和香甜,即使是在做夢,也會感覺到有爸爸媽媽陪著自己,心裏有一種安全感。在孩子3~4歲的時候,他的秩序感發展得很迅速,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做相同的事情,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安全感。
(3)學會“拿自己開刀”。並不是每次家長和孩子談話都能引起孩子的回應。有時候,孩子會以“我今天很累,先不說了”為理由,來拒絕與家長的交流。這個時候,家長不妨嚐試著自告奮勇一下,先拿自己“開刀”,講講自己今天一天都遇見了什麽事情,讀了什麽書,見了幾個朋友,等等。當家長講完,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爭著搶著和你說他今天遇到的事情,讀過的書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家長就會了解到孩子生活及學習的狀態。
(4)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不要強迫他說。有的時候孩子不願意說了,家長可以裝作彼此歡快地聊天的樣子,可以搶著說出自己的情況。這個時候,孩子不甘於被冷落在角落裏,往往會主動地湊上前來“聽我說,我也有故事要講”。
(5)父母要放下強烈的自我意識。父母要懂得親近孩子、了解孩子,隻有這樣才能傾聽到孩子的意見、想法。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要用積極的態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無論孩子表現得多麽失控,父母都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冷靜處理。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情緒也跟著失控起來,可以做做深呼吸,平靜自己的心情,之後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處理負麵狀態時,不宜談誰對誰錯,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如果此時在誰對誰錯上爭論,隻會進一步惡化雙方的關係,可以用“對不起”“我愛你”等詞語去撫平激動的心,等到雙方情緒穩定下來再繼續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