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大荒西經

不周山

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發怒撞倒了不周山,導致此山殘缺,所以名叫不周山。不周,就是沒有合攏,有一個缺口的意思。

《西山經》中對不周山也有描述。

【譯】

這段描述相當美麗生動,以至於明代的王崇慶雖然慣於從政治道德的角度解讀《山海經》,但對此處的描述還是強調了其文學價值,讚賞《山海經》的文字在記述中蘊含著音韻之美,從而感歎“細玩此書,不獨善紀而已(仔細把玩這本書,不隻是整飭綱紀的目的了)”。當代研究者也指出,《山海經》富有樂園情結,敘述樂園的文字常采用優美的韻文。而本條目中關於不周山的描述,則涉及不周山作為一個神話符號存在的很多玄機。

其實,對於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久負盛名的不周山,還存在一種天文學角度的解釋,那就是,不周山指的是秋末的群星!而共工觸不周山的神話實源於北半球緯度低於北極圈的地區。群星(包括龍星)在一年當中可見的運動軌跡呈現為一個沒有閉合的圓周,這個缺口就在北方,從西北方位開始。所以,在古人眼裏,天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即“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又聯想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的天文地理現象,這本來是地球這顆行星的氣層本態,以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產生的現象,卻被古人演變為共工發怒撞倒不周山的神話(參見《淮南子》)。

龍星的首宿為角宿,角宿最接近西北的群山,看上去就像龍星以角與山相抵。隨著秋天的結束,龍星(共工)潛入西北群山,在整個冬天都隱沒於西方,再也看不見了。於是就被傳說為與高辛爭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據說《易經》的乾卦之“潛龍勿用”就來自龍星的“遂潛於淵”。然而,共工並非沒有後代。共工是炎帝的子孫,關於共工的祖先和後代,可見於《海內經》。共工的後代還成了曆法家族(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降臨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器。術器的頭是平頂方形,他恢複了先祖的土地,從而又住在江水。共工生了後土,後土生了噎鳴,噎鳴生下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另外,不周也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淮南子·天文訓》記述了八節來風的名字:“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風至四十五日……閶闔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這段末尾的不周風距離開頭的冬至又隔四十五日,正是秋冬之交的立冬節氣。所以,所謂的不周之山,除了地理的含義,也可以說是一個曆法上的時間概念,這也許就是《西山經》與《大荒西經》各自描述的不周山的區別所在。

女媧之腸

後世關於女媧的傳說,最著名的是女媧伏羲兄妹成婚的故事,還有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女媧製造笙簧的神話。《山海經》關於遠古的創世女神女媧的記述,卻隻有女媧之腸這一條,可謂奇怪。

關於此處所記述的女媧之腸,古代學者當中,有人認為指的是古神女而帝者,有人認為指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有人說有大聖之德省,還有人說她姓風,為女皇。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而民國學者呂子方認為女媧是最早的神巫。關於她的神話有很多,以至於後代有各式傳說,如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王闓運的齊楚聯姻說,她也是近代巫所供奉的仙女神巫的原型。

還有當代學者從天文學的角度認為女媧即秋天的龍星。女媧補天、共工與顓頊爭帝、共工觸不周山的故事,都是描述秋冬時期龍星運行的情況。

實際上《山海經》很可能是中國古籍當中關於神人譜係的最早記述,裏麵尚無演繹的成分,這一點頗似阿波羅多洛斯所著的《希臘神話》,平實簡練地記錄民族神話源頭諸神的譜係。

毫無疑問的是,女媧之腸這一段是關於女媧的最早記載,早於《淮南子》所記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的傳說。女媧以腸子的形象出現,似乎寄寓對世界的咀嚅消化之意。腸子橫在路上,有阻攔、阻滯的含義,暗示做事的方式不是直接求成的。女媧之腸是十人,而非一人,有原始民主形態的隱喻。

沃野

書中《大荒西經》描述的沃野,在《海外西經》當中對應的是“諸夭之野”。

“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麵蛇身,尾交首上。

“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沃野在《海內經》中則名為“都廣之野”。“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後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研究者指出,這三處中的“沃之野”“諸夭之野”“都廣之野”原本指一處。這裏都有十巫上下於天,有不死藥和長壽者,西麵有備受敬畏的軒轅台,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百獸相群、百穀匯聚的景象,附近還都聳立著可以通到天上的高山,上下文還都提到從事貿易的商船,故而說,沃野應該是個交通便利、氣象祥和、極盡繁華富庶的地方。

常羲浴月

從事《山海經》研究的物理學家呂子方先生指出,常羲生十二月的故事,以及前麵我們講過的《大荒東經》羲和生十日的故事,都是中國古代原始社會最早的曆法記載。

常羲生十二月的神話,恰吻合把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的曆法製度,是後來《月令》的雛形(注意,這並不是十二支的源頭,十二支在古代很少用來紀月,而是用以紀年。十二支概念的萌芽可見後文《海內經·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