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怎麽從發達國家成了發展中國家的

阿根廷所在的地方叫“南錐體”,因為南美整體跟個大錐子似的,阿根廷就是那個錐子頭。

美洲最好的土地其實是南美——英國人早期像西班牙一樣尋求在美洲殖民,目光一直是集中在南美的,可惜英國人早期武力不行,惹不起西班牙人。後來在西班牙殖民南美一百年後,英國人放棄幻想,去西班牙人不願意去的北美殖民了。

南美比北美資源豐富得多,而且環境也非常好,種什麽長什麽。在16世紀到19世紀的幾百年中,南美在各個方麵都勝過北美,但正是因為南美環境太好了,一直沒有尋求走一條更加長久的路,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後南美越混越落後,資源慢慢成了詛咒。

資源詛咒這事並不是隻在南美發生,美國內部也發生過——美國的南部州也是走了跟南美一樣種棉花、種煙草的套路,如果不出意外,南北美本是一家人,現在整個美洲又窮又亂。

後來清教徒去了馬薩諸塞州,那裏種地效果太差,活不下去,正好有鱈魚,他們隻好打魚,打魚就得造船,想造船打魚就得有冶鐵、砍樹、挖礦、造模具、釀酒(以前航海要帶著酒當水喝,如果直接帶淡水,幾天就臭了)等技能,慢慢開啟了工業之路,後來又開始修運河、鋪鐵路,越來越猛。

和挖礦相比,工業之路是很痛苦的,來錢慢還不體麵,但是時間長了收效驚人。首先,工業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們有了錢就可以買東西,商家就可以擴大再生產,繼續雇傭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還可以升級,熟練技術工人錢多一些,擴大購買力什麽的,工業繼續升級。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工業對知識是有要求的,發展工業就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改進技術。所以,我們說,技術才是經濟的第一發動機。

不過發展工業本身具有明顯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不是說誰都可以發展的,很多時候你就算發展了,你的東西也可能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循環不起來,也很難搞起來,更別說南美各個國家都有礦,根本不想去幹那些髒活、累活。

阿根廷就是這樣家裏有礦的國家,國內除了礦主就是礦工,礦主富得流油,礦工窮得除了吃的什麽都買不起,而且礦工很多時候就是奴隸,奴隸能有什麽購買力?這也是為什麽大家去南美,會驚訝地發現那些早期殖民史時期的莊園富麗堂皇,連石頭都是從歐洲拉到南美的,莊園裏的樹也是從歐洲拉過去的,但除此之外,到處是貧民窟。

盡管南北美都是商業起家,但是越混差別越大。

阿根廷那塊地以前是歸印第安人所有的,不過印第安人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整個美洲大陸有幾千個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跟周圍其他部落敵對,這就給了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可乘之機。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並不是自己拿刀一直砍,而是跟一些部落聯盟,對付其他部落,加上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很快就把印第安人搞得七零八落。

隨後在波托西發現了銀礦,美洲貿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圍繞這個銀礦展開的。波托西銀礦在山裏,把銀子運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騾子——美洲大陸上沒有大牲口,隻有羊駝。羊駝也能馱東西,但是比羊強不了多少。挖礦需要大量的工人,當時提煉銀子需要水銀,所以西班牙人從歐洲拉著一船一船的騾子、黑奴、水銀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然後把這些物資送到波托西銀礦,再把銀子用騾子馱到港口,用船運回歐洲打仗。

後來西班牙發現在潘帕斯草原上放牧挺好,又開始大規模放牧,往往一個西班牙人承包下幾千畝的牧場,讓一堆奴隸和牧民給他養牛,然後賣回歐洲。從那時候起,西班牙就是高度外向型的國家,自己什麽都不能生產,全部依賴進口;生產出來的東西自己又消費不了,全部運到海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統治大概維持到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侖的出現對於整個歐洲和美洲的影響都是翻天覆地的——在歐洲,成打的王冠落地,西班牙在歐洲被拿破侖打得落花流水,國王都被法軍給俘虜了。消息傳來,殖民地一片嘩然,殖民地上層開始納悶,這麽虛弱的一個宗主國,我們還有必要把一船一船的銀子給它運回去嗎?

法國擊敗西班牙後,還要給阿根廷派總督,阿根廷的離心力越來越大,終於在1810年,阿根廷爆發革命,隨後獨立建國了。

不過還順便放出了一個大惡魔,也就是軍頭。之前盡管南美洲也亂,但是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給管著。現在超級權威沒了,大家都是權威,互相不服,所以就打了起來。這仗一打就沒完沒了,持續了幾十年。

各種宗教領袖、政治頭目,還有大大小小的地主民防,以及各種印第安部落都冒出來。這些部落經曆了兩三百年的戰鬥熏陶,已經非常能打,現在都起來了,有的想乘火打劫,有的想單純擁兵自保,還有一部分是家鄉毀於戰亂,沒地方去,隻能到處流竄,慢慢地就變成遊擊隊了,也沒什麽政治主張,有一天過一天。

那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說的就是這段時間以來南美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的動亂、仇殺。故事的背景是哥倫比亞,不過同樣適用於阿根廷,兩者都是西班牙的後裔,都是拿破侖戰爭之後宣布獨立的,然後開始沒完沒了的內亂。

也就在這段時間裏,繁榮了兩三百年的白銀礦迅速衰竭,南美洲開始轉向大家都熟悉的羊毛和畜牧類業務。模式還是那種挖礦模式,往往是一個農場主有上百萬畝的農場,下邊一堆人在給他放羊。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畜類被宰殺,就拉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裝船送往歐洲,運回來各種工業品。上層富得流油,底層湊合著過,沒有中層,社會極其不穩定。

南美洲有個特點,盡管大部分人日子不好過,但是地主和農場主家庭特別願意讓子女讀書,還去歐洲留學。這些孩子從小就經曆了一些讓人非常匪夷所思的東西——戰亂和貧窮。歐洲的富足、南美的分裂,豐富的生活題材很容易讓他們文思泉湧,寫出了一些偉大作品。歐美人看了之後覺得太魔幻了,作家說他寫的是現實,這些作家的作品就被稱作“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到了1880年,阿根廷進入一個新時期,因為仗終於打完了。羅加將軍從歐美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腦兒滅掉了國內的各種武裝勢力,終於終結了戰爭。大家都踏實了,阿根廷也就穩定下來了。

穩定下來就得發展經濟,怎麽發展呢?當時英國正在鼓吹自由貿易,美國當時也在搞自由市場(美國的貿易保護是在南北戰爭前後開始的)。阿根廷人看了一圈,也沒看到別的模式,於是也開始搞市場經濟,具體套路並不複雜,阿根廷國內地主和寡頭把整個國家的資源命脈,比如草原、礦山、耕地等資源型生產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讓外資盡情地進來投資、修鐵路、建工廠。阿根廷當時人力不足,所以敞開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鐵路和工廠大都是英國人修的,英國投資家在阿根廷獲得了巨量財富。

縱橫的鐵路明顯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運到海外,賺取了大量的財富。英國那樣的國家三分之一的肉類都是阿根廷供應的,地主和寡頭們一個個變得富可敵國。

雖然財富總量急劇上升,但還是那個老問題,社會層次分明,最上層的地主寡頭們拿走了阿根廷絕大部分財富,底層一直變化不大。那段時間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擲千金,所以大家以為每一個阿根廷人都是富豪。然而阿根廷底層非常窮——一片繁榮的背景下,風險正在醞釀。

在“一戰”時期,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經看齊了美英等國家,但是人們收入差距很大,社會分裂非常嚴重。也就在這段時間,阿根廷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其實阿根廷當時國內是嚴重兩極化的一種狀態。這種兩極化狀態越演越烈。

“一戰”開打後,盡管阿根廷沒參戰,但是一直給阿根廷供應火車頭和其他各種工業器材的英國開始自顧不暇。當時英國和德國在法國打起來了,經常是一天要消耗百萬枚炮彈,英國把整個國家都組織起來去生產軍火了,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生產線造炮彈。可供出口的物資必然是變少了,按照供求關係,那些物資也變貴了,隨後在阿根廷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一下子各種矛盾都被引爆了。

當地的阿根廷人強烈要求政府不準再引進移民,因為移民搶工作,隨後全國性的騷亂屢禁不止,比如1919年1月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了為期一周的衝突,之後暴徒掠奪了猶太聚集區,打死、打傷多人。大量的移民後代組織起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停止接受移民,政府彈壓,又死了一大批。那幾年阿根廷一直在混亂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一戰”剛結束,就迎來了1929年的“大蕭條”。那次蕭條的原因到現在也沒弄清楚,或者說已經弄清楚了,但是經濟學家們搞出來幾百個原因,他們互相說服不了對方,達不成共識。

大蕭條改變了整個世界。在美國,羅斯福把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呈送到國會去了,美國人驚呼“這是自由主義的終結”。

在阿根廷,自由化的市場經濟也終結了。以往一些別有用心的知識分子為了證明自由化的市場經濟促進了阿根廷變得富裕,然後把阿根廷掉進坑裏說成是貝隆上校以軍事政變上台後把阿根廷給搞亂了。其實阿根廷是從1930年開始軍事政變亂的,此時貝隆還是個上尉連長,手底下不到50個人,根本沒他什麽事。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都樹起高關稅打貿易戰,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創,大規模裁員,引發通貨膨脹。原本劇烈的階級對抗徹底白熱化,人們生活越來越難。

當時阿根廷的老百姓跟各國一樣,覺得當前問題的根源是政府無能,懶惰而腐敗,解決不了問題。政局越來越不穩定,軍隊覺得自己義不容辭要站出來解決問題。1930年,也就是經濟危機爆發一年後,軍隊推翻了總統。從這個時候起,阿根廷進入了軍事政變的循環中,自由化的市場經濟也就徹底完蛋了。此時離貝隆上台還有十幾年。

後來很多人批評阿根廷那段時間開始搞貿易保護,這個真不能怪阿根廷,因為全世界都在搞。當時的美國開了個壞頭,最早搞貿易保護,甚至完全不從阿根廷進口肉類,以保護美國本國的農民。

一直倡導自由貿易的英國也大幅消減阿根廷的農作物進口,阿根廷為了保護本國農民也趕緊開始操作。從那時候起,阿根廷就開始討厭英國和美國,覺得他們是偽君子,並且成了德國的好搭檔。阿根廷軍隊都是德意誌第三帝國裝束,並且有樣學樣地像德國一樣搞起了國防工業,生產武器來帶動就業。很多人把保護政策歸到了後來的貝隆上校身上,其實不太對,貝隆是個承上啟下的人,他的政策都不是他自己發明的。

在阿根廷亂哄哄搞了十幾年之後,貝隆上校看不下去了,沿襲了阿根廷軍人的傳統,又一次發動政變。這位將軍帶領軍官團,推翻政府,隨後在大選中當選總統。

貝隆當時做了幾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一件事,也就是大規模所有製變革。為什麽這麽做呢?很好理解,鐵路是很賺錢的,但是以前的利潤都被資本家給賺走了,所有製變革之後就不以盈利為目的了,可以給工人多發點工資。而且有樣學樣地學習美國,搞物價管控。有人肯定要問了,貝隆不這麽搞行嗎?其實是不行的,阿根廷當時已經成了個火藥桶,如果不按照民眾的要求改革,接下來又是一場政變。當時的美國也一樣,羅斯福要搞他的新政,國會不讓,老百姓就要去燒國會。

但是阿根廷顯然沒有搞國有化的經驗,所有製變革之後好處不明顯,毛病全出來了。人浮於事、內部腐敗等問題越來越明顯,顧客為了讓電話公司裝一個電話,得等兩年,而且電話經常串線。

所有製變革沒能救得了阿根廷,阿根廷繼續衰退,老百姓繼續鬧,軍隊繼續參與,終於在1955年又一次發生政變,逼迫貝隆辭職。貝隆辭職後,政府開始朝著“去貝隆化”的方向猛踩油門,也就是貝隆幹什麽,新政府全給他拆除掉。

以往很多人說阿根廷的問題是貝隆導致的,這明顯是為了理論的一致性對現實進行了修改,甚至有人說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從貝隆開始的,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了。我們剛才說了,貝隆上台不是衰退的原因,而是衰退的結果,人民要求變革把他給選上去了。在他之前,阿根廷已經衰退十幾年了。如果某一個人就能毀掉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那市場經濟這玩意兒也太脆弱了,這麽脆弱的東西怎麽能在這麽殘酷的世界上生存呢?

反正阿根廷從“一戰”開始,一直到現在,基本上嚐試了所有的經濟模式。美國經濟學家評價日本時說:“經濟學理論都不夠日本人用了。”對於阿根廷來說也一樣,無論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都不夠他們用了,基本上每隔一些年就政變一次,從1930年到1983年,阿根廷隻有三任總統完成了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是具體操作經濟的,也就是經濟部長,平均每年換一次,偶爾一年換三次。阿根廷的經濟政策亂成什麽樣大家可想而知。

說到這裏,其實已經沒什麽可說的了,政局亂到這種程度,阿根廷的經濟能搞好就奇怪了。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政變、示威遊行、通貨膨脹、債務違約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阿根廷的經濟越來越差。後來阿根廷又出了一個問題:跨國集團借錢給阿根廷挖阿根廷的資源,資源挖完之後人家跑了,阿根廷還得繼續還錢。大家肯定納悶了,這不胡扯嗎?阿根廷怎麽這麽笨?其實不是笨,它是在犯很多人或者國家容易犯的錯,越沒錢越容易幹一些為了短期利益去傷害長期利益的事。幹得越多,越緩不過來,越需要幹更多的蠢事來彌補,逐步掉坑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