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三態之三——求全

圖92

“這是知道了某數的部分,而要求它的整個兒,和前一種正相反。所以它的畫法,不用說,隻是將前一種方法反其道而行了。”馬先生說。

“這樣的辦法,對是對的,不過不便捷。”馬先生批評道。

依照求偏的樣兒,把“倍數”的意義看得廣泛一點,這類題的計算法,正和知道某數的倍數,求某數一般無異,都應當用除法。例如,某數的5倍是105,則:

某數=105÷5=21。

本題和前一題可以說完全相同,由它更可看出“知偏求全”與知道倍數求原數一樣。

圖93

“本題的要點是什麽?”馬先生問。

圖94

連DE,作AF平行於DE,F指明某數是18。

計算法是:

圖95

圖96

圖97

至於計算法,更不用說,隻有一個了。

例六:大小兩數的差是4,大數恰是小數的4/3,求兩數。

計算法是這樣:

圖98

圖99

“這題的圖的作法,第一步,可先取一長段OA作1,然後減去它的 ,怎樣減法?”馬先生問。

“不錯!第二步呢?”

“對!OC就和OD所表示的16元相等了。你們各自把圖作完吧!”馬先生吩咐。

圖100

自然,這又是老法子:連CD,作BE、AF和它平行。OF所表示的30元,就是原來的存款。由這圖上,還可看出,第一次所取的是10元,第二次是4元。看了圖後計算法自然可以得出:

“這個題,畫圖的話,不是很順暢,你們能把它的順序更改一下嗎?”馬先生問。

“題上說,最後剩的是半桶,由此可見漏去和汲出的也是半桶,先就這半桶來畫圖好了。”王有道回答。

“這個辦法很不錯,雖然看似已把題目改變,實質上卻一樣。”馬先生說,“那麽,作法呢?”

圖101

算法是:

這個題,不過有個小彎子在裏麵,一經馬先生這樣提示:“少剪去3尺,怎樣?”我便明白作法了。

圖102

從講分數的應用問題起,直到前一個例題,我都沒有感到困難,這個題,我卻有點兒應付不了了。馬先生似乎已看破,我們有大半人對著它無從下手,他說:“你們先不要對著題去悶想,還是動手的好。”但是怎樣動手呢?題目所說的,都不曾得出一些關連來。

“不,我問的是圖上的線段。”馬先生說。

“OB。”周學敏沒有回答,我說。

“存入200元後,存的有多少?”

“OC。”我回答。

“那麽,和這存入的200元相當的是什麽?”

“BC。”周學敏搶著說。

“這樣一來,圖會畫了吧?”

圖103

這個作法,已把計算法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了:

對於馬先生的指導,我真要銘感五內了。這個題,在平常,我一定沒有辦法解答,現在遵照馬先生前一題的提示:“先不要對著題悶想,還是動手得好。”動起手來。

至於算法我倒想著無妨別致一點:

圖104

“這個題有點兒麻煩了,是不是?人有四個,條件又囉唆。你們坐了這一陣,也有點兒疲倦了。我來說個故事,給你們解解悶,好不好?”聽到馬先生要說故事,大家的精神都為之一振。

“後來他們一同去請教隔壁的李太公,他向來很公平,他們很佩服。他們把一切情形告訴了李太公。李太公笑眯眯地牽了自己的一頭牛,跟他們去。他說:‘你們分不好,我送你們一頭,再分好了。’

“這叫李太公分牛。”馬先生說完,大家又用笑聲來回應他。他接著說:“你們聽了這個故事,學到點兒什麽沒有?”

“……”沒有人回答。

“你們無妨學學李太公,做個空頭人情,來替趙、錢、孫、李這四家分這筆賬!”原來,他說李太公分牛的故事,是在提示我們,解決這個題,必須虛加些錢進去。這錢怎樣加進去呢?

不過,這麽一來,孫比趙、錢的和又差了30元。好,又加30元去給孫,使他所得的還是等於趙、錢的和。

跟著這一堆說明畫圖已成了很機械的工作。

圖105

在橫線上,取OB1表示490元。B1B2表示添給趙的30元。B2B3表示添給孫的30元。B3B4和B4B5表示添給李的30元和20元。

連A4B5作A1C和它平行,C指135元,是錢所得的。

作A2D平行於A1C,由D減去30元,得E。CE表示60元,是趙所得的。

作A3F平行於A2E,EF表示195元,是孫所得的。

作A4B2平行於A3F,由B2減去30元,正好得指490元的B1。FB1表示100元,是李所得的。

至於計算的方法,由作圖法,已顯示得非常清楚:

這題是一個同學提出來的,其實和例九隻是麵目不同罷了。馬先生雖然也很仔細地給他講解,我隻將圖的作法記在這裏。

連A3B1,作A2B2、A1 B3和AB平行於A3B1。——某人的存款是72元,長子得46元,次子得18元,幼子得8元。

圖106

例十四:弟弟的年紀比哥哥的小3歲,而是哥哥的 ,求各人的年紀。

圖107

這題和例六在算理上完全一樣。我隻把圖畫在這裏,並且將算式寫出來。

要點!要點!馬先生寫好了題,就叫我們找它的要點。我仔細揣摩一番,覺得題上所給的是某人4年前和8年後兩個年紀的關係。先從這點下手,自然直接一些。周學敏和我的意見相同,他向馬先生陳述,馬先生也認為對。由這要點,我得出下麵的作圖法。

連A1B2,作AB平行於A1B2。B指的21歲,便是某人8年後的年紀。

這一來,算法自然有了:

圖108

作圖法是這樣:

連A2B,作AB1和它平行。B1指30歲,是弟12年後的年紀。從中減去12歲,得B,就是弟現在的年紀18歲。

圖109

作A1B2平行於A2B。B2指48歲,是兄12年後,又加上10歲的年紀。減去這10歲,得B3,指38歲,是兄12年後的年紀。再減去12歲,得B4,指26歲,是兄現在的年紀——正和弟現在的年紀18歲加上8歲相同,真是巧極了!

算法是這樣:

王有道提出這個題,請求馬先生指示畫圖的方法。馬先生躊躇一下,這樣說:“要用一個簡單的圖,表示出這題中的關係和結果,這是很困難的。因為這個題,本可分成兩段看:前一段是男女學生總人數的關係;後一段隻說各校中男女學生人數的關係。既然不好用一個圖表示,就索性不用圖吧!——現在我們無妨化大事為小事,再化小事為無事。第一步,先解決題目的前一段,兩校的女生共多少人?”

這當然是很容易的:

“男生共多少?”馬先生見我們得出女生的人數以後問。

不用說,這更容易了:

女生所占的分數是:

“4個。”周學敏說。

“好!一共是幾個學生?”

“9個。”周學敏又回答。

到這一步,題目自然比較簡單了,但是算法,我還是想不清楚。

“5!”兩三個人高聲回答。

“就拿這個5去把它們都除一下,結果怎樣?”

“你們再把4去將它們都乘一下看。”

“把這結果和上麵的(2)比較你們應當可以得出計算方法來了。今天費去的時間很久,你們自己去把結果算出來吧!”說完,馬先生帶著疲倦走出了教室。

轉個念頭,我就想到:

若把它們,一個對著一個相減,那就得:

168-162=6

372人-102人=270人——甲校的學生數。

這結果,是否可靠,我有點兒不敢判斷,隻好檢查一下:

270人×5/9=150人——甲校男生,270人×4/9=120人——甲校女生;

102人×10/17=60人——乙校男生,102人×7/17=42人——乙校女生。

150人+60人=210人——兩校男生,120人+42人=162人——兩校女生。最後的結果,和前麵第一步所得出來的完全一樣,看來我用不到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