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排方陣

這類題,也是可照題畫圖來實際觀察的。馬先生說為了徹底明白它的要點,各人先畫一個圖來觀察下麵的各項:

(1)外層每邊多少人?(7)

圖65

(2)總數多少人?(7×7)

(3)從外向裏第二層每邊多少人?(5)

(4)從外向裏第三層每邊多少人?(3)

(5)中央多少人?(1)

(6)每相鄰的兩層每邊依次少多少人?(2)“這些就是方陣的秘訣。”馬先生含笑說。

例一:三層中空方陣,外層每邊十一人,共有多少人?

除了上麵的秘訣,馬先生又說:“這正用得著兵書上的話,‘虛者實之,實者虛之’了。”

“先來‘虛者實之’,看共有多少人?”馬先生問。

“十一乘十一,一百二十一人。”周學敏回答。

“好!那麽,再來‘實者虛之’。外麵三層,裏麵剩的頂外層是全方陣的第幾層?”

“第四層。”也是周學敏回答。

“第四層每邊是多少人?”

“第二層少2人,第三層少4人,第四層少6人,是5人。”王有道說。

“計算各層每邊的人數有一般的法則嗎?”

“二層少一個2人,三層少兩個2人,四層少三個2人,所以從外層數起,第某層每邊的人數是:外層每邊的人數-2人×(層數-1)。”

“本題按照實心算,除去外邊的三層,還有多少人?”

“五五二十五。”我回答。

這樣一來,誰都會算了。

11×11- [11-2×(4-1)]×[11-2×(4-1)]=121-25=96

實陣人數 中心方陣人數 實際人數

例二:兵一隊,排成方陣,多49人,若縱橫各加一行,又差38人,原有兵多少?

馬先生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縱橫各加一行,照原來外層每邊的人數說,應當加多少人?”

“兩倍外層的人數。”某君回答。

“你這是空想的,不是實際觀察得來的。”馬先生加以批評。

圖66

對於這批評,某君不服氣,他用鉛筆在紙上畫來看,才明白了“還需加上一個人”。

“本題,每邊加一行共加多少人?”馬先生問。

“原來多的49人加上後來差的38人,共87人。”周學敏回答。

“那麽,原來的方陣外層每邊幾個人?”

“87減去1——角落上的,再折半,得43人。”周學敏說。

馬先生指定我將式子列出,我隻好在黑板上去寫,還好,沒有錯。

[(49+38-1)÷2]×[(49+38-1)÷2]+49=1898

例三:1296人排成12層的中空方陣,外層每邊有幾人?

圖67

觀察!觀察!馬先生又指導我們觀察了!所要觀察的是,每邊各層都按照外層的人數算,是怎麽一回事!

清清楚楚地,AEFD、BCHG,橫看每排的人數都和外層每邊的人數相同。換句話說,全部的人數,便是層數乘外層每邊的人數。而豎著看,ABJI和CDKL也是一樣。這和本題有什麽關係呢?我想了許久,看了又看,還是覺得莫明其妙!

後來,馬先生才問:“依照這種情形,我們算成總共的人數是四個AEFD的人數行不行?”自然不行,算了兩個AEFD已隻剩兩個EGPM了。所以若要算成四個,必須加上四個AEMI,這是大家討論的結果。至於AEMI的人數,就是層數乘層數。這一來,算法也就明白了。

例四:有兵一隊,正好排成方陣。後來減少十二排,每排正好添上30人,這隊兵是多少人?

圖68

越來越糟,我簡直是墜入迷魂陣了!

馬先生在黑板上畫出這一個圖來,便一句話也不說,隻是靜悄悄地看著我們。自然!這是讓我們自己思索,但是從哪兒下手呢?

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我隻得到了這幾點:

(1)ABCD是原來的人數。

(2)MBEF也是原來的人數。

(3)AMGD是原來十二排的人數。

(4)GCEF也是原來十二排的人數,還可以看成是三十乘“原來每排人數減去十二”的人數。

(5)DGFH的人數是十二乘三十。

完了,我所能想到的,就隻有這幾點,但是它們有什麽關係呢?

無論怎樣我也想不出什麽了!

周學敏還是值得我佩服的,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他已算了出來。馬先生就叫他講給我們聽。最初他所講的,原隻是我已想到的五點。接著,他便說明下去。

(6)因為AMGD和GCEF的人數一樣,所以各加上DGFH,人數也是一樣,就是AMFH和DCEH的人數相等。

(7)AMFH的人數是“原來每排人數加30”的12倍,也就是原來每排的人數的12倍加上12乘30人。

(8)DCEH的人數卻是30乘原來每排的人數,也就是原來每排人數的30倍。

(9)由此可見,原來每排人數的30倍與它的12倍相差的是12乘30人。

(10)所以,原來每排人數是30×12÷(30-12),而全部的人數是:

[30×12÷(30 - 12)]×[30×l2÷(30 - 12)]= 400

可不是嗎?400人排成方陣,恰好每排20人,一共20排,減少12排,便隻剩8排,而減去的人數一共是240,平均添在8排上,每排正好加30人。為什麽他會轉這麽一個彎兒,我卻不會呢?

我真是又羨慕,又嫉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