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在古人看來,火應當是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中最酷似靈魂的東西,所以哪怕是相隔天涯的智者也會不約而同地借火的特性來闡釋靈魂的特性。《彌蘭陀王問經》,古印度佛教的一部經典,有一個絕妙的比喻,說輪回正如有一支燃燒的蠟燭,你拿著這支燃燒的蠟燭去點燃一支新蠟燭,你會看到火從這支蠟燭傳到了那支蠟燭上去,輪回的主體就像這個火一樣,你既不能說新蠟燭上的火就是原來那支蠟燭上的火,也不能說這兩支蠟燭上的火是毫無關係的。

古希臘人也用火來比喻靈魂,甚至說靈魂就是像火一樣的東西。

古希臘的原子論者相信,宇宙萬物都是由一種最基本的、微小的、不可分解的微粒構成的,他們稱這種微粒為原子;他們認為原子有不同的形狀、重量和溫度,火和靈魂都是由一種小球狀的原子構成的。

凡是聚合的物體必將解體,這是古希臘人普遍相信的一條真理。如果火和靈魂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也就意味著它們都是聚合體了,所以火會熄滅,靈魂也會消散。這真是一種令人傷感的哲學,既貪生怕死又足夠聰慧的人類當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論調。

[波蘭]柯塔賓斯基《死後》 Wilhelm Kotarbinski,After the Death,約1880

[英]約翰·威廉·沃特豪斯《厄科與那喀索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Echo and Narcissus,1903 畫麵上的女子名叫厄科,單戀著美少年那喀索斯,而那喀索斯自戀成癡,隻是瘋狂地愛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那喀索斯終於在一次凝視倒影的時候落水而死,化作了水仙花。這個故事裏隱藏著古希臘人的另一種靈魂觀:靈魂正如影子,或者就藏在一個人自己的影子裏,那喀索斯之死其實正是字麵意義上的“失了魂”。

也有人相信靈魂和火都是一種氣,從氣的角度來說,靈魂要厚重一些,火則比較稀薄。不過,氣的悲劇色彩比原子更甚:在一個人死去之後,隻消一陣輕風就會把剛剛離體的靈魂吹散。

赫拉克利特,那個提出過“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人,認為靈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的成分越多,靈魂就越輕飄,越高貴;水的成分越多,靈魂就越沉重,越卑賤。

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說法裏居然可以找到一些共性:靈魂確實有輕重之分,因為它不但是一種物質,還是聚合體,而凡是聚合體都會瓦解,凡是物質都會毀滅。

在這條思想脈絡裏,對靈魂的模樣還有另一種猜想。正如波蘭畫家柯塔賓斯基(Wilhelm Kotarbinski,1849—1921)在《死後》(After the Death,約1880)裏描繪的那樣:靈魂不僅是另一種火,並且也像火一樣沒有確定的形狀,也就是說,靈魂在人死後出竅的時候,其實最多也隻如畫麵上那樣是一團泛著微光的小東西,不複死者生前的麵貌。當然,更不會還穿著死者生前的衣服。俄利根,公元3世紀的基督教著名教父,就主張過在最後的審判之後,我們都會變成這種虛無縹緲的樣子。

這個說法在今天會令很多人感到陌生和不快,一來因為人類天然就難以接受自己的樣子變得不是自己,更不能接受變成一團混沌不明的東西;二來是因為奧古斯丁起而捍衛我們的形象,終於使俄利根的說辭被打成異端邪說。

今天同情俄利根的人恐怕不多了,因為他很有一些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觀點,譬如他提出過太陽也有靈魂,甚至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