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

近來我最大的變化是,終於學會和不完美共處。這是個非常簡單的句子,但這段過程於我,卻是人生質的飛躍。

這幾年來,我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便是關於“完美”。

完美到底是什麽?它存在嗎?它是否隻是一種空洞的幻覺,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抑或它隻是我們諸多執拗中的一種,明知不可為卻又不肯放棄?如果對所謂完美的追求會損害我們的幸福體驗,這樣的追求是否值得繼續?

如果完美真的如同鏡花水月,那麽殘缺的現實就是理所應當的必然。但為什麽當不完美出現時,我們內心又會惶惑、糾結?我們不肯麵對的究竟是什麽?是世界的殘缺、自身能力的不足,還是麵對不可控時產生的恐懼?

這些質疑的過程,如同抽絲剝繭,直抵內心。理性像是火炬,在無盡的蒙昧中劃出一條光明的通路。

這幾年來,我見到了太多不完美的生命,我甚至開始相信,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誰會接近完美。但相較於花好月圓的完美,我卻在不完美中發現了更多細節。那些虧折的、殘缺的、破損的,很可能正是個性與特色。

簇新的白紙一覽無遺,卻缺乏值得關注的內容。我在許多年輕人身上看到幸福與健全,但也知道時間會在他們的完美上增添色彩。他們也許會經曆苦痛,甚至會變得破碎、殘缺,但豐富的人生總是更值得回味。有位作家說過於圓滿會接近乏味,我想他也已經閱曆缺陷之美。

從完美的追求者到接受殘缺,這樣轉變的背後是閱曆、思考的過程,更是心變得柔軟、更善於發現美的曆程。

人的生命應該是豐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靈魂的出口。

凡有所失,必有所得。

失所已有,得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