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踏進地鐵的人

回到北京坐地鐵。我像是個膽怯又不懂事的孩子,乖乖站在黃色安全線後,等列車停穩,讓下車的人走出來,我沒有急著上車,這是理所應當的。可是不對,排隊時站在我身後的幾個人已經逆著下車的人流搶先進入了車廂。

一瞬間我有點茫然。數年的海外生活,讓我變成了自己祖國的陌生人。東京的地鐵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擁擠到無以複加,可是人人靜默排隊,上車與下車井然有序;雅典地鐵的管理顯得輕鬆隨意,購票檢票全憑自覺,可是上下車時也無人爭搶,司機會透過監控鏡頭觀察上車的人群,有時候還會體貼地等待片刻,讓幾個剛剛進站的乘客趕得及上車。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久了,回到自己曾經熟悉的北京,我竟然不知所措。

稍一晃神,還沒有踏進車廂,站台上提醒車門關閉的電鈴就已經響起。我有點慌,趕忙擠進車廂。

列車駛出站台,透過車窗,我看見剛剛下車的乘客個個步履急迫,奔向出站口或是換乘。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急迫,這隻是三百六十五天中一個平常的瞬間。

列車駛進黑暗,我才意識到,剛才車窗外劃過的那些麵孔,沒有一張臉上表情輕鬆。

在雅典時,有希臘朋友問我,為什麽電視裏看見的中國人都那麽嚴肅,為什麽講中文的時候都那麽快,那麽像吵架。在日本時,我經常能夠從銀座熙來攘往的人群中辨識出我的同胞,因為中國人的臉上都寫著大大的一個“急”字。

為什麽這麽急?

這是個太過宏大的話題,我沒有辦法在一篇小文裏給出理性、不偏狹的答案。可是你我的心都知道,每個急迫行為的背後,都藏著焦慮情緒;而每個焦慮情緒的生起,都來自深刻的不安全感。如同站台上匆匆響起的電鈴聲,我們還沒有上車,它就昭告時間急迫,再不上車就過時不候。

錯過一班地鐵,代價也許可以預期,從晚到三五分鍾,到上班遲到,不一而足。可是生活的其他麵向,錯過的代價就無法估量。晚一天下單,房價可能上漲二十萬;晚一個月發布產品,辛苦開發的APP可能價值蒸發;晚一年遷戶口,孩子可能就上不了優質小學……朋友們口耳相傳的這些焦慮,讓他們躲不開急迫的追趕。

而我,總像是地鐵車門關閉前晃神的那個人,最後一個意識到急迫的事實,最後一個踏進車廂。

我並非沒有焦慮,隻是早年的經曆似乎已經把急迫之心用盡了。如今的我,更信奉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話:

無論我們人類發明了多少辦法來讓事物變得更簡單易行、功能強大、可測度、可稱量,無論我們做什麽,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永遠不會消失。事實上,我們在物質上越富有,我們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就越強烈和凸顯。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安慰到你,或者讓你覺得釋然。願你和我一樣,慢慢學著最後一個踏進地鐵。

眼前如何美輪美奐,

最終不過是幻影流轉,

一切歸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