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贈黎安二生序

曾鞏

蜀地的士子黎生補江陵司法參軍,臨行之際向曾鞏言及家鄉人笑自己與安生二人迂闊,請曾鞏寫幾句話以消除鄉人的誤解。曾鞏寫下這篇文章來辯駁,並勉勵黎、安二生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趙郡蘇軾a,餘之同年友也b。自蜀以書至京師遺餘c,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餘。讀其文,誠閎壯雋偉d,善反複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e,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f。將行,請餘言以為贈。餘曰:“餘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裏之人皆笑以為迂闊g。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裏人。”餘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餘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誌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餘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於餘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於裏之人。若餘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h?然則若餘之於生,將何言哉?謂餘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於解裏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注釋

a趙郡:地名,在今河北趙縣。

b同年:同年考中進士的人。

c遺(wèi):贈送。

d雋(juàn):雋永,意味深長,引人入勝。

e頃之:不多久。

f司法參軍:地方上掌管刑法的小官。

g迂闊:指思想行為不切實際。

h庸詎(jù):難道。

譯文

趙郡的蘇軾,是與我同年進士及第的好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師給我,稱讚蜀地的士人黎生和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幾十萬字的文章,安生也帶著他幾千字的文章,屈尊來拜訪我。讀他們的文章,覺得確實氣勢壯闊宏大,風格雄偉,行文善於反複縱橫,極盡事理。而他們才學的恣意揮灑,好像無法窮盡。這兩個人真稱得上是不同尋常的傑出人士,而蘇君也的確算得上善於識人的人!

不久後,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行的時候,請我送他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裏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嗎?”黎生說:“我和安生對道德文章的學習,常常被鄉裏的人譏笑為迂闊。今天想求您的幾句話,去解除鄉裏人的誤解。”我聽了,想想自己,不由得笑了。

世人的迂闊,還有比我更甚的嗎?知道信服古人的言論,而不知道迎合世道;知道以聖賢之道作為自己的誌向,而不知道合於流俗。這就是我困頓至今還不自知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還有比我更甚的嗎?如今黎生的迂闊,隻是文章不合於流俗,這隻是迂闊中的小迂罷了,然而還擔心被鄉裏的人譏笑。像我這樣的迂闊,就是大迂了。如果讓黎生帶了我的話回去,會得罪更多的鄉裏人,豈止是譏笑呢?但是現在我該對黎生說些什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對的,可是卻要有這樣的擔憂;說我的迂闊是不好的、不對的,那麽可以迎合世俗,但有必定悖於古法,合乎世俗,就一定偏離了聖賢之道。你們還是不要急於解除同鄉鄰裏對你們的誤解吧,那麽在這一點上就一定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於是寫了這些話贈給黎生和安生,並且轉請蘇君觀看,你們認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