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

時間:1927年3月

地點:巴特斯市鎮大廳

演講者:羅素

演講者檔案

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宣揚和平理念被監禁,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3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他在數學領域提出“羅素悖理”,對20世紀數學基礎產生很大影響;在哲學領域提出“邏輯原子論”和所謂“中立一元論”。

原文欣賞

今天晚上我所要講的題目就是方才主席所說的“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也許我們最好先弄清楚“基督徒”的含義。由於濫用的緣故,現在“基督徒”的含義相當含糊。有些人僅以它來代表一個企圖以善良的方式過活的人。這樣解釋的話,我想各個教派之中都有基督徒存在。但是我認為這個解釋並不恰當,這等於暗示所有的非基督徒——包括佛教徒、儒者、回教徒等等——都不打算以善良的方式生活。我所要說的基督徒並不代表任何嚐試以個人的智慧去過端正的生活的人。我認為一個人必須有相當明確的信仰,才能自稱為基督徒。現在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已不再像聖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時代那樣單純。在那時,假如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人人都懂得他的意思:他接受一套明確的教條製度,他以完整的信念全力信仰這些教條中的每一個音節。

開門見山,探討“基督徒”的含義。直截了當,不枝不蔓,態度明確。

我們應該怎麽做?

我們應該站立起來,公平地正視這個世界——善的事實、惡的事實、美的、醜的,看清世界的真麵目,不必畏懼。我們應該以才智征服世界,不可奴隸般地懾服於恐懼。上帝的觀念全部來自古東方的專製主義,不值自由思想者一顧。常常有人在教堂中貶抑自己,說自己是可憎的罪人,這種事是何等可鄙,不值得有自尊心的人類去做。我們應當站立起來,坦率地正視世界,我們應當盡我們的能力去善用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不像我們希望的那麽好,它畢竟還是可以漸漸好轉。一個好的世界需要知識、仁愛和勇氣,不須要惋惜過去,不須要被古代無知者之言束縛。它需要無所畏懼的思想和自由的才智,它需要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對既往的追憶。我們相信,憑我們的才智,我們所創造的未來必定遠勝於過去。

觀點清楚,主題鮮明。

言語堅定,斬釘截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