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後 記

《古都》最初連載於《朝日新聞》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1962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發行。

《古都》小說的舞台是京都,這是誰都知道的。

在我眼裏,京都是日本曆史的縮影,文化藝術的博物館。

一如去伊豆,我也同樣去過京都多次。去伊豆是為了緬懷川端康成,深入體察川端文學的悠遠妙味;訪京都則是為了走進曆史,考察過去,親身體驗往昔日本的一呼一吸。

一次一次地來來回回,都使我流連忘返,一遍遍地閱讀《古都》,則使我更加了解京都,了解日本文化藝術。

作者在本書的後記中,訴說了自己當時的身體與精神狀態,由於長期服用安眠藥致使引起藥物戒斷症狀。因而,這部小說是在非正常狀態中完成的,應該稱為“我的異常之作”。這或許是作者寫作心態的真實感觸,並非罕見,但我不想也沒有能力探究作家當時的精神境況和真實心理,抑或作家本人也是朦朦朧朧的,無法說清楚吧。作為讀者和譯者,我且隨著故事情節一步步進入這方“壺中天地”,領略一下作者筆下的古都風情罷了。

全書一共九節,沒有序號,川端小說大都如此,字數在中長篇之間,有節無序,每節大約在八千至一萬漢字左右。

《古都》構思精巧,情節隨著一對孿生姊妹出生、失散,到後來的相互約見與尋找,帶動城裏城外兩個家庭、親友之間的互動與聯絡,自然推衍發展下來,好似一幅繪卷,無數美景隨著文字在眼前逐漸展開;又如一條彩練,連綴著金銀珠寶,璀璨閃光。其中,寫到的“年中行事”(全年間的節日慶典)就有賞櫻、葵祭、鞍馬伐竹會、祇園祭、大文字、時代祭、北野舞……涉及的場所與當地風物有平安神宮、嵯峨、錦街、西陣、禦室仁和寺、青蓮院、北山杉村、圓山公園等。

情節是載體,風物是乘客,閱讀《古都》如觀看小河淌水,隻有微波潺潺,沒有浪濤洶湧。悠悠流動,安然平靜。

作者在後記中說道:

使得這部書麵目一新的是京都方言,我請京都人士校改了一遍。我看到整體的會話都做了細致周到的訂正,深感是一項非凡的艱辛的勞動,尤其是第一難點京都方言獲得改善,我就放心多了。

作者“放心”的地方,正是譯者感到困難和頗為“擔心”之處,因為我對京都方言一竅不通,大凡經過“京都人士”改製的“普通話”,我必須再請“京都人士”一一改回來。所幸,家住宇治市的自由撰稿人白須美紀女史給予了熱情協助。說起來,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值此新書出版之際,特向白須女史深表謝意。

譯者

2021年6月初稿2022年6月校改於梔子花開時節

(1). 切支丹:指基督徒,“切支丹”為過去日語對葡萄牙語中基督教(christ?o)的音譯。

(2). 晉·葛洪《神仙傳·壺公》:“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也。……常懸一空壺於屋上。日入之後,公跳入壺中,人莫能見。”後用“壺中天地”指道家所向往的仙境生活。

(3). “祭”即祭祀,日語的“祭”,亦有紀念、宣傳、祝賀、慶典等意思。時代祭是京都三大“祭”之一(另有祇園祭和葵祭)。

(4). 神門:神社的門。

(5). 振袖和服:和服的一種,未婚少女的禮服,衣袖寬大、飄逸。

(6). 鳥居:象征神社神域的門。

(7). 大文字山:京都市左京區如意嶽西峰,每年8月16日晚,在此燃起 “大”字形篝火,明燭夜空,蔚為壯觀。

(8). 仇野:京都內嵯峨小倉山麓的火葬場兼墓地,又稱鳥部山、鳥邊山。

(9). 高野山所藏筆帖殘篇,現存最古的《古今和歌集》的寫本斷簡,一說為紀貫之筆墨之傳承。

(10). 此處似指藤原公任(966—1041),平安中期歌人,一度參與政界,失意而退,遂轉入文學界。晚年隱居,出家。

(11). 俵屋宗達,生卒年不詳。江戶初期畫家,長於裝飾畫和水墨畫。代表作有《源氏物語關屋·澪標圖屏風》和《風神雷神圖屏風》。

(12). 尾形光琳(1658—1716),江戶中期畫家。初學狩野風,而後傾向於光悅、宗達的裝飾畫風,創造大膽而華麗的畫風,給予泥金畫、染織等工藝以巨大影響。

(13). 齋宮:天皇即位時,選未婚皇女(內親王)奉仕伊勢神宮,赴任前需齋戒。此種規製自崇神天皇始,至後醍醐天皇終。

(14). 宮居:神的居所。神社。

(15). “鐵炮燒”“咚咚燒”:似指“禁門之變”(長州藩於京都策動的武力衝突) 時,發生於1864年8月19日的京都大火災。街道中響起鐵炮聲,故名“鐵炮燒”;火勢迅速蔓延,不容撲救,故名“咚咚燒”(日語接連不斷之意)。

(16). 錦街:著名食品市場,號稱“京都的廚房”。

(17). 土間:日式住房門內較低且不鋪地板的地方。

(18). 初午:二月首個午日,祭祀五穀神。有的地方定為蠶和牛馬的祭祀之日。

(19). 白川女:居住於京都東北北白川地區、在京都市內叫賣花草的女性。

(20). 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出生於瑞士,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瑞士人。早年受象征主義與年輕派風格的影響,後期傾向印象派、立體主義、野獸派和未來派。代表作有《亞熱帶風景》《老人像》等。

(21).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畫家,野獸派創始人。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開著的窗戶》等。

(22).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1985),俄國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家,其作品內容多為故鄉自然風物和人間情愛,充滿豐富的想象力,色彩明亮而寧靜。

(23). 芋棒:芋頭煮鱈魚,京都名品料理。位於圓山公園內的平野本店是具有三百年曆史的老鋪。

(24). 此處指江戶時代的伊豆藏人偶師伊豆藏喜兵衛創始的織錦作坊,1893年開始織造西陣腰帶。

(25). 筘齒:日語原文為“筬”(osa),織布機上裝在筘框內的金屬薄片,將經線緯線按照疏密間隔互相組合。

(26). 命婦:日本律令製下身份較高的女官的稱謂。

(27). 女嬬:日本律令製下於宮中侍奉的下級女官。

(28). 十二單衣:女官服飾的總稱,單衣外麵再加十二件“重褂”。

(29). 獻茶:以崇敬之心向神佛、靈魂奉茶的儀式。

(30). 平重盛(1138—1179),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平清盛的長子。

(31). 源賴朝(1147—1199),日本鐮倉幕府初代將軍。

(32). 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1901—1976),法國小說家、評論家。早年到遠東遊曆,接觸多國革命家。1958年,曾擔任法國總統府國務部長。主要著作有小說《紙月亮》《征服者》和《王家大道》等。

(33). 大原女:居住於京都北部大原地區,在京都市內頭頂炭、柴叫賣的女性。

(34). 國鐵:日本國有鐵道的略稱,為1949年設立的公共企業。1987年,實行民營化改革,通稱JR。

(35). 京都木屋町鴨川,每逢夏季,沿河岸人家的露台鋪設木板供遊人夜間納涼宴樂。

(36). 伊萬裏:佐賀縣西部的城市,以產瓷器著稱。

(37). 湯葉:漢語中的腐竹,俗稱豆腐皮兒。

(38). 衣架:原文為“衣桁”(ikou)。室內晾掛衣物的木架,門形,近頂部有橫木。有單門獨立,底部加平行木支撐;亦有屏風型雙門或多門,成直角或銳角曲折聯立。

(39). 祇園社:即下文的八阪神社,供奉祇園祭神的社寺。建立於“神佛混交”時期,故又稱祇園社或祇園感神院。

(40). 殿上人:登殿侍奉天皇的官員。

(41). 氏子:受到所處地域守護神護佑的民眾。

(42). 原文為“禿(kamuro)”,輔佐稚兒的彩衣短發兒童。

(43). 禦旅所:神社舉行祭禮時,神輿出行時臨時停駐的地方。

(44). 浮世繪:江戶時期發展起來的民眾風俗畫。

(45). 狩野派:以狩野正信為始祖的畫派。

(46). 大和繪:以日本風物為內容的繪畫,以此區別於“唐繪”(中國畫)。

(47). 肉筆浮世繪:不同於木版畫浮世繪,直接在紙上創作的浮世繪作品。

(48). 桃山:十六世紀末葉豐臣秀吉掌握政權的二十年間,史稱安土桃山時代。

(49). 朱印船:獲得蓋有朱印證書,允許進行海外貿易的日本船。

(50). 壬生狂言:每年四月在京都壬生寺演出的狂言劇。

(51). 北野天滿宮:祭祀平安時代學者菅原道真等的神社,鎮座位於京都上京區馬喰町。道真左遷,於延喜三年(903年)歿於九州太宰府,後因多種因素,京都僧侶借信仰天神,遂將道真之靈移往北野天滿宮,設社殿以祭之,被奉為學問之神。

(52). 赤穗義士:元祿十五年(1703年),兵庫縣赤穗城大石良雄等四十七人偷襲吉良義央宅第,為主君淺野長矩複仇,史稱赤穗義士。

(53). 陀羅尼腰帶:花街藝妓、舞妓背後寬大而長及足跟的彩飾多層腰帶。

(54). 高級藝妓:原文作“太夫”,富有文化教養、色藝拔群的藝妓。

(55). 浴衣:即yukata,夏季穿著的單層和服。

(56). 鍾紡:1887年創立的紡織公司,原名東京棉商社,1971年改稱“鍾紡”,2008年因合並清算,現已不複存在。

(57). 本阿彌光悅(1558—1637),江戶初期藝術家,京都人,長於陶藝、茶道、泥金畫等。

(58). 反:日本布匹單位,一反相當於成人的一件和服的衣料。

(59). 和宮(1846—1877),仁孝天皇第八皇女,親子內親王。下嫁德川家茂將軍。家茂歿後,落飾為尼,院號靜寬院宮。

(60). 蓮月尼,即大田垣蓮月(1791—1875),江戶末期女流歌人,歌風優美纖細,著有和歌集《海人刈藻》。

(61). 吉野太夫:指京都的高級藝妓。

(62). 出雲阿國,生卒年不詳。阿國歌舞妓創始者。原為出雲大社的巫女,於京都創造“歌舞妓踴”,後發展為歌舞妓。

(63). 澱君(1567—1615),豐臣秀吉側室,名茶茶。居山城之澱城,生秀賴。秀吉歿後,擁秀賴於大阪城。城陷,自刃而死。

(64). 常盤禦前,生卒年不詳。平安末期女官。嫁源義朝,義朝死後,為保子命委身於平清盛。後再嫁藤原氏外戚大藏卿一條長成。

(65). 橫笛,《平家物語》中的女子,建禮門院雜役。為平重盛臣子瀧口入道所追戀。後雙方墮入空門。

(66). 巴禦前,生卒年不詳。鐮倉初期女子,豔麗驍勇,嫁源義仲,以麾下一 武將,雌雄並驅疆場。夫死,再嫁和田義盛。義盛敗亡,遂祝發為尼。

(67). 靜禦前,生卒年不詳。源義經愛妾,色美且善歌舞。源氏兄弟鬩牆後,同義經訣別於吉野山,被執,送鐮倉,於源賴朝、北條政子前翩然起舞,表達對義經思戀之情。

(68). 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詳。平安初期歌人,歌風柔豔。傳說中的絕世美女。

(69). 紫式部,生卒年不詳。平安中期女官,藤原為時之女,《源氏物語》作者。

(70). 清少納言,生卒年不詳。平安中期女官,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本姓清原。古典隨筆《枕草子》作者。

(71). 桂女:居住於京都西部桂地區,頭戴白布,手拎木桶,在京都市內叫賣鯰魚、糖糕等的女性。

(72). 楠(木)正成:(1294—1336),南北朝時代武將。

(73). 織田信長:(1534—1582),戰國安土桃山時代武將。

(74). 豐臣秀吉:(1537—1598),戰國安土桃山時代武將,仕織田信長,滅明智光秀,築大阪城。稱太閣。

(75). 迦陵頻伽:想象中的極樂淨土的一種鳥兒,鳴聲優美,聽之無厭。

(76). 熊穀直實(1141—1208),鐮倉初期武將,初仕平知盛,後降源賴朝,追討平家有功。又與久下直光爭地,敗走京都,皈依佛門,師事法然,稱蓮生。

(77). 井上流派:上方舞之一,江戶後期京都初代井上八千代(1767—1854)創始。動作纖細而豐富,尤以女性柔軟而嫵媚的腰肢動作見長。

(78). 花柳流派:初代花柳壽輔為始祖的舞蹈流派。

(79). 漆染綢:以生漆繪製花紋的印染技法,或於和服衣裾上用白漆描畫雪花。

(80). PR版:public relations的縮寫,即宣傳、廣告版。

(81). 新村出(shinmura izuru,1876—1967),日本語言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積極引入歐洲語言理論,致力於日本語言學、國語學的確立。尤其對國語史及其語源、外來語、南蠻文化進行多方麵考證,業績輝煌。榮獲文化勳章。著有《東方語言史叢考》,編有《廣辭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