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禿鷲”
讀到這裏的你,一定已經踏上了從一段惡情緣中恢複的第一步。這說明你真的很棒!因為你接下來要做的不僅僅能讓你從虐待中重獲自由,還能讓你重新建立自我——那個曾經被挫敗、踐踏,現在簡直淪為空殼的自我。我知道,我們在這段旅程中揭露的一些真相可能有些難以麵對,但它們最終會給你力量,它們會讓你發現自己通過從這段經曆中幸存經曆了多少成長,讓你意識到自己有多麽強大。
所以在你開始這段旅程的時候,我強烈推薦你去尋求一個情感康複專家或者社群的幫助。你不僅需要他們的支持與幫助,他們的存在還能時時刻刻提醒你,你是在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在此我也想為剛剛開始療傷的你們額外提個醒:在剛剛結束了與心理變態的糾纏之後的那段時間裏,你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脆弱。在你一點點複原的過程中,你不得不麵對的不安、沮喪以及憤怒,都會顯得幾乎勢不可當。你可能早就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感,把一切都默默留給自己承受,但是此時你應該試著走出去,去向那些真正能夠理解你都經曆過什麽的人尋求幫助。
總而言之,公開麵對自己的情緒固然重要,但是在這段你最脆弱的時間裏,也存在著可能為你招致更多傷害的隱患。
我們都知道,幸存者像磁鐵一樣容易吸引更多病態的人。當你分享自己的故事時,你會傾向於對著最快到來並且看起來最富有同理心的那位傾訴——隻要那個人表示自己理解你。但是問題就在於,這樣的人未必真的打心裏為你著想。
有些願意聽你講好幾個小時你的悲慘經曆的人,實際上未必能夠幫助你從情傷中恢複。他們很可能反而更像是一群禿鷲,時刻覬覦著你感情的殘骸。
在最開始和你接觸的時候,這些人往往顯得和善又溫暖:他們想讓你重新好起來,想讓你的問題消失,你的鬥爭讓他們著迷。但是你早晚會發現這種人的存在是又一個噩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那些不請自來的“建議”變得源源不斷,簡直讓你喘不過氣來,你不但不能反駁他們,還總得滿足他們對讚揚和注意力的需求。這樣的人就像禿鷲一樣,貪婪地吞食他人生活中的戲劇化事件,還期待他人對他們的這種熱情表示感激。當你重新變得快樂起來時,他們很有可能反而對你挑起刺兒來,因為你取得的進步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威脅:他們不能再控製你了。這種人希望你長期依賴於他們,並且不想讓你尋求他們之外任何人的幫助。
不管這一類人到底是不是有點病態,這種有毒的垃圾都不是剛剛擺脫了惡情人的你需要的。
所以我其實非常不推薦幸存者們在恢複期的前幾個月裏尋求新的友誼或者戀情。你必須記住,這種時候的你再也不需要——也不想要——被人扯著談論關於那個虐待過你的人的事兒了。如果你的確需要外界的幫助,請務必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者康複社區與服務。那裏的人們才真正能夠了解你的經曆,而且你會發現他們對你的幫助不求回報。
我理解你想要走出家門結識新朋友的願望會很強烈。你渴望重塑自己的生活,渴望更為真誠、善良的友人的陪伴。
相信我,你會得到你渴望的這一切的。
但是真朋友不會表現得像你的心理治療師一樣,更不會總是對自己多麽富有同情心自吹自擂,他們證明自己的不是言辭而是行動。
重新建立起健康的情感關係當然需要很長時間,因為這事關打破舊習慣、建立新的生活軌跡、重塑直覺,以及重新理解你對這個世界的需求到底是什麽。
所以你要小心上文所說的那種“禿鷲”。在寫作這個領域中,有一條頗具普適性的規則:“能表現就不要敘述。”這條規則在與人相處時同樣適用。如果你遇到了那種滔滔不絕地告訴你他們是誰、他們多想幫你、他們如何能解決你的問題的人,你最好先退一步,並且仔細觀察一下他們到底在行動上落實了多少。某些控製欲強烈的人總是說個不停,實際上正是因為他們沒什麽可以用行動來表現的,他們虛偽的作為永遠無法和他們信誓旦旦的言辭相匹配,這會讓信任他們的人產生強烈的認知落差。
你總會找到那個真誠、謙和並且不會對你嘮叨個沒完的好人的,他們不會沒完沒了地試圖告訴你他們是誰或者他們能為你做點什麽,而是通過源源不斷的愛與善意讓你自己體會。你永遠不需要懷疑他們,因為他們的動機是單純的。而那些“禿鷲”隻是依靠著希望被讚揚和仰慕的本能行事。在爭論中,那些光說不練的人會沒完沒了地提醒你他們曾經對你多麽好,哪怕實際上他們給你帶來了傷害;那些用實際行動為你著想的人隻會與你分享他們的觀點,而不會試圖把爭論強扭到有利於他們的方向。在療傷的過程中,你最好回避那些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他們有多麽友好、慷慨、誠實、成功並且重要的人。那些敏於行而訥於言,通過每日的作為默默彰顯優良品質的人才能給你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