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讓人產生好感
我有一次在紐約一個郵局排隊,準備郵寄一封掛號信。我注意到那位負責掛號信的郵局員工對他的工作表現得很不耐煩——稱信、取郵票、找零錢、開收據……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做著這種單調而重複的工作。
於是我暗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讓這個人喜歡我。顯然,要讓他喜歡我,我必須和他說些讓他感興趣的話。不是關於我的,而是有關他的。”於是,我又問自己:“他是不是有值得我讚美的地方呢?”
很多時候,這樣的問題不是那麽容易回答,尤其當你麵對一個陌生人時。不過這次非常湊巧的是我很快在他身上發現了值得我讚美的地方。
就在他給我稱信時,我熱情地對他說:“我可真希望自己也能有您這樣一頭好頭發。”他有些驚訝地抬起頭來看著我,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微笑。“但是現在沒以前好了。”他很謙虛地說。
我真誠地對他說:“雖然它比以前稍減光澤,但仍然還是那樣好。我太羨慕您有一頭這樣好的頭發了。”
他聽後顯得格外高興,於是我們愉快地談了起來。最後,他對我說:“有許多人曾說過我的頭發好看。”
我敢打賭,他那天吃午飯時,絕對非常高興;那天晚上他回家後,一定會欣喜地把這件事告訴他的妻子;他甚至會對著鏡子誇讚自己:“我的頭發確實很漂亮。”
一次,我在某個公共場所講到了這件事。一個人問我:“那你從他那裏獲得了什麽?”是的,我要從他那裏獲得什麽?我從他那裏又得到了什麽?
如果我們是這麽自私,一心隻想著得到別人的回報,那我們就無法給人任何快樂,不會給人一點兒真誠的讚美。如果我們的氣度如此之小,那我們隻會收獲失敗與沮喪,而不會有任何的成功和幸福。
沒錯,我確實是想從他那裏得到某些東西,要得到某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其價值的東西,而我也確確實實得到了!你看,我讚美了他,讓他得到了美好幸福的感覺,可是他對我卻難以回報——這種感覺可是無價之寶。在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以後,你仍會在記憶中想起它,得到一種美妙的體驗。
在人類行為中,如果我們遵守一條至為重要的法則,就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你違反了它,就會陷入無盡的挫折中。這條法則就是:“永遠尊重別人,使對方獲得自我成就感。”
這正如杜威教授所說的:“自重是人類天性中最強烈的衝動和欲望”;也正如詹姆森教授所說的:“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我也曾一再強調,這種衝動正是我們區別於動物的特征,正是這股力量促使人類創造了文明。
古往今來,哲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類關係的準則,終於悟出一種觀念。這種觀念並非什麽新的發明,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波斯、2000多年前的中國,以及印度和耶路撒冷等地,先哲們就在傳播這種觀念,這就是中國先哲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
你希望周圍的人喜歡你、自己的觀點被人采納、自己能得到別人的重視;你不願聽到卑賤的諂媚,但渴求得到真誠的讚美。你希望你的朋友和同事都能像史考伯所說的那樣,“誠於嘉許,寬於稱道”……人人都希望如此。
既然如此,那麽就讓自己先遵守這條法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就應該先怎樣去對待別人。
你將采取什麽方式、在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去做呢?答案是:隨時隨地實踐,這樣它就會給你帶來神奇的功效。
比如我們進餐館,要了一份法式炸薯條,而女服務員卻端給我們一盤薯泥。這時我們不妨說:“對不起,給你添麻煩了。但我更喜歡法式炸薯條。”女服務員會說:“不用客氣,一點也不麻煩。”由於我們對她表示了尊重,因此她會很高興地給我們換炸薯條。
“對不起”“給你添麻煩了”“讓你多費心”“請你……”“能不能……”“謝謝”這些看似普通的禮貌短語,就像是每天單調生活中的潤滑劑,會給我們的生活平添幾分色彩,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而這同時也是你我優良品質的體現。
下麵我要講一下我班上那些從事商業的學員實行這些法則而獲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我來講一位康涅狄格州律師的故事。由於他親屬方麵的原因,他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的真名實姓,因此我們暫且叫他R先生吧。
R先生來我班上接受培訓之後不久,就同妻子一起駕車去長島,看望她的幾家親戚。他妻子要求他留下來,陪同她孤獨年邁的姑媽聊天,而她則去看望另外的幾家親戚。由於R先生要在班上作一次關於如何運用讚美法則的演講,於是他打算從這位老太太這裏開始訓練自己在這方麵的才能。
R先生在老太太的房子四周仔細觀察了一番,希望能找到一些他可以真誠讚美的東西。他問老太太:“您這棟房子是建於1890年前後,對嗎?”
“是的,”老太太回答說,“正是建於那一年。”
“它使我回想起我出生的老家的房子。”R先生說,“它真是棒極了,既漂亮,又寬敞!您知道,人們現在再也不建這種房子了。”
“一點沒錯,年輕人!”老太太也表示有同感,她說,“現在的那些年輕人可不怎麽在乎漂亮的房子。他們所想要的,不過是一小套公寓和一個電冰箱,然後無憂無慮地開著汽車,到處去兜風閑逛。”
“這是一所凝聚了理想和希望的房子。”老太太的聲音有些顫抖,陷入了回憶當中。她充滿柔情地說:“這房子是我和我丈夫愛情的結晶。我丈夫和我在建這棟房子之前,設計構思了許多年。我們並沒有請建築師,它完全是我們按照我們自己的設計建造而成的。”
接著,老太太領著R先生參觀了這所老房子。房子裏放滿了老太太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搜集到的紀念品:波斯披肩、英國老茶具、威格瓷器、法式寢具、意大利油畫,以及曾風靡於法國封建王朝時期的專用於古堡裝飾的絲帷。她對這些東西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對此,R先生發出了真誠的讚美。
R先生說:“老太太領我參觀完房子以後,又把我帶到車庫去。那裏放著一輛幾乎是全新的別克高級汽車。”
“我丈夫在去世前不久,給我買下了這輛車。他離我而去之後,我再也沒有用過它……年輕人,你很會欣賞美麗的東西,我決定把這輛車送給你。”老太太慢聲細語地說。
“哦,不!姑媽!”R先生說,“這我可有些不知該怎樣說好了。對於您這番盛情,我自然是受寵若驚,感激不盡。可是我怎麽能接受您如此貴重的東西呢?我不是您的直係親屬,而且我自己也有一輛汽車。再說了,大概您的許多親戚也很喜歡這輛漂亮的別克車。”
“親戚?! ”老太太的情緒突然有些激動起來,她大聲說道,“是的,我確實有親戚。可是他們都正等著我死呢,這樣他們就可以順其自然地得到我這輛汽車了。但他們誰也別想得到它。”
“如果您不願將它送給您的親戚,那您不妨把它賣給舊車專營公司。”R先生說。
“賣掉它?! ”老太太激動地說,“你認為我會賣掉它嗎?你以為我願意讓那些和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坐在我丈夫給我買的車中,到處跑來跑去嗎?年輕人,我說什麽都不會賣的。我隻想把它送給你,因為你是個懂得欣賞美好事物的人。”
雖然R先生盡力婉言拒絕接受老太太的汽車,然而他最後不得不收下它,因為他一再地拒絕隻會使老太太更加激動和傷心。
這位老太太孤身一人住在這棟空****的老房子裏,她所擁有的隻是她的波斯披肩、各種英國或法國紀念品,以及她的回憶。在這種孤寂無聊的生活中,她所渴望的正是像R先生這樣的讚美和欣賞。她也曾經年輕美麗,擁有許許多多的追求者。
她曾經和她的丈夫共同設計建造了這所房子,這裏麵有他們永恒的、溫馨的愛情,他們還從歐洲各國搜集到各種珍品來裝飾這個愛情的巢窩。可是如今,流逝的歲月使她變老了,在這年老孤寂的環境中,她渴望得到一點人性的溫暖,得到一點真誠的讚美——但沒有人給她所需要的東西。
現在R先生給了她所希望的這些東西,她的心猶如久旱逢甘霖的大地一樣,充滿了感激,她體會到了久別的情懷。一旦她得到她所渴望的東西,那麽就算是將那輛別克車送給R先生,恐怕也不能完全表達她對他的感激之情。
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這種讚美他人的黃金法則呢?為什麽不從我們身邊開始呢?你的父母、愛人、孩子,或是你的朋友,他們肯定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優點,你要善於去發現,並給予真誠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