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第一堂經濟學課:區分消費和投資
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有很多美國人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但也有這樣一群美國人,他們生活無憂,幾乎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他們就是恪守“哈佛理財教條”的哈佛畢業生。
為什麽哈佛畢業生能夠抵擋住次貸危機呢?因為他們出身名校、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豐厚嗎?都不是,而是他們在踏入哈佛課堂的第一天,他們就會接觸並執行以下這三個理財概念:第一個概念是區分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第二個概念是被人們稱為“哈佛教條”的“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才能進行消費”的理財軍規;第三個概念是“理財中最重要的兩句話”。
下麵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改變哈佛學子命運的概念。
首先,區分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這可以說是任何投資理財的前提,但是很多人在消費前,並沒有這樣的概念。那什麽是投資,什麽又是消費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兩個同學甲、乙,他們手上現在各有50萬美元,甲買了一套房子,而乙買了一輛名車,數年之後,甲的房子不斷增值,價值達到80萬美元,而乙的二手車,10萬美元也無人問津。
看過美國電影《購物狂的自白》的人都知道,電影裏有一個綠圍巾女孩令人記憶猶新,她不惜血本購買時尚名品,身陷債務危機。她在差點迷失自我的時候,忍痛將收藏的所有心愛名牌拋售出去,令人稱奇的是,她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而且還獲得了一筆收入。在購買和享受奢侈品的過程中,她遇到了富豪白馬王子,在事業上也發展迅速。
當然電影是為了提高觀影效果,有意誇大了奢侈品的投資保值作用,但是這也告訴我們如果在購物時,對自己的所購物品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知道是消費行為還是投資行為,至少我們能像電影的主人公一樣,不僅沒有債務危機,而且還能賺一筆。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才能進行消費”的哈佛理財軍規。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大家拿到工資,首先進行的是消費,消費剩餘的再進行儲蓄,但也有一些聰明的人,他們會先將一部分儲蓄起來,可能是工資的10%,也可能是20%,也有人會像一些哈佛學子一樣,儲蓄30%,但是大部分人在一個月後或幾個月後,又將儲蓄的錢取出來花了,這樣一年下來,還是儲蓄不了錢。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歲開始闖**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當簿記員,雖然收入不多,月薪隻有40美元,但他仍然把大部分錢積蓄起來,為日後的投資做準備。兩年後,他開始做臘肉和豬油的投機生意,成了一個小有資本的商人,這時他仍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他要為今後的大投資做準備。
機會來了,在1859年石油業掀起熱潮時,他憑借長期積蓄的資本,在一家煉油廠拍賣時,不惜重金,每次叫價都比對手高,最終獲得了這家煉油廠的產權。這就是他賴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寶座的標準煉油廠。經過二十年的經營,洛克菲勒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成為億萬富翁。他成功的基礎,就是他16歲時開始養成的存款習慣。
投資理財的前提是儲蓄,如果不儲蓄就不可能理財。著名理財規劃師劉彥斌先生也說:“年輕人應該先從攢錢開始,收入像河流,財富像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隻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財,如果你是月光族,那你有什麽財可理?所以說年輕人一定從攢錢開始。”
最後,我們來看看“理財中最重要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分別是:“一定要投資,並且要求投資年綜合回報率要在10%以上”“持之以恒,不論是儲蓄還是投資,必須堅持十年以上”。
著名投資家羅伯特·清崎曾將這兩句話比喻為“減肥”:“如果你想減肥,保持完美的身材,那這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你得經常鍛煉,改變飲食習慣,並堅持一段時間,效果才會顯現,不可能一夜之間瘦下來——除非你做了吸脂手術。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調整你的生活方式,以保持減肥效果。”
投資是一個過程,隻要你肯堅持,沒有什麽其他秘訣可言。在投資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得到的經驗、樹立的信心,比最終的目標更為重要。自身能力得到發揮與提高,這才是投資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