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有了錢再說”,那你這輩子都發不了財
時間是財富最好的朋友,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對於理財來說,更要趁早。
現代社會中,我們的計劃似乎永遠也趕不上變化快,買車、買房、子女教育、學業深造、醫療、養老等,都需要我們提早規劃,提前打理,這樣才能從容應對人生。
可是大多數人似乎沒有這種遠見,而是想當然地認為:“反正我還年輕,也沒有很多財可理,等以後再說吧!”這是許多年輕職場人士的想法,對於他們而言,有錢就花掉,“及時行樂”是他們不進行投資、理財的理由。
年輕人因為收入不高而不投資;中年人因為家庭負擔重而不投資;創業的人,因為初創企業“嗷嗷待哺”而不投資;未婚的人,因為還沒感受到家庭重擔而不投資;已婚的人,又常常因為養房、養車、養小孩支出太多,收入已經沒有可投資的餘地而不投資。
殊不知,真等到負擔減輕時才投資為時已晚,剩下的時間已不夠準備足夠的教育基金及退休金了!這樣的人生,幾乎每一個階段都在手忙腳亂中開始,在倉促無序中結束。到最後何來財富自由,何來享受生命呢?
所以,就理財而言,學習如何理是第二步;首要的是,不論財富多少,現在就開始理財!別讓“有了錢再說”耽誤了自己的“錢程”!
對於高端理財者來說,他們很明確什麽年齡階段應該做什麽事情。一般來說,年輕時,他們會把投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目的是培養自己的“致富”能力,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積蓄的資產具備一定規模,從40多歲開始,自己消費的支出就可以從投資得來的複利中抽取了。理財重心也相應由資產的“積累”轉移到了資產的“保值”上。
那麽,大多數普通人呢?可能有人會問:普通的工薪家庭,錢算計來算計去就是那麽多,實在不知道該怎麽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理財投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恰恰是我們普通人必須做的。對於普通人來說,生存必需支出在整體支出中所占比例更大,這樣一來,一旦遭遇變故就會麵臨更大的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從普通理財中“滾雪球”。
下麵,就以子女教育基金為例,算一筆賬,看看及早理財與推後理財對家庭規劃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現在教育花費高漲,養育成本隨之增加,從一個小孩子出生到供孩子讀完大學課程,教育支出至少要幾十萬元;如果再到國外自費留學的話,至少要花100萬元。
對於工薪家庭來說,100萬是一個天文數字,一個月幾千元的收入多久能攢夠100萬呢?
其實,如果能及早開始規劃孩子的教育基金,通過係統化的執行,要準備數百萬元的教育或孩子成家基金,並沒有那麽困難。我們仍以積累100萬元教育基金為例:如果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就采取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每月支出1665元,假設每年投資回報率為10%,那麽到孩子18歲的時候,我們將輕鬆擁有100萬的教育基金;但是如果到了孩子10歲的時候才想到準備,則每月需要支出6840元,趁早理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無論我們屬於何種身份、何種收入水平,理財都應該秉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原則,越早規劃和實施越好。這樣,在麵對人生變故的時候,才不會出現“錢到用時方恨少”的局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在理財上同樣適用。
哈佛圖書館牆壁上二十條校訓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投資未來的人,必定是忠於現實的人。作為世界最知名的大學之一,哈佛時刻對學生進行一項教育,那就是:要有長遠眼光,為未來投資。從無數從哈佛走出來的商業和投資界精英身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教育絕不僅僅表現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更對他們的投資理財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股神巴菲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財教育。他從6歲起就知道儲蓄,雖然每月隻存30塊。但到13歲時,他就拿出3000塊買了人生的第一隻股票,並愚公移山般年年儲蓄,年年投資,幾十年如一日。結果在85歲時成為比微軟的比爾·蓋茨更有錢的人。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安度晚年有兩種方法,要麽認真儲蓄,要麽死了算了。”中國也有句俗話——“養兒防老”,其實這句話放在今天,應該是“養錢防老”才對。不是錢不多就不需要理,反而越需要錢的人,越要及早規劃。理財越早進行,自己的負擔越小,將來給兒女的負擔也會越小。而且這樣帶來的好處不僅是泰然的生活節奏,更是自如掌控人生的成就感。
試想我們的父母,他們當年的生活條件比現在艱苦得多,為什麽他們可以順利養大幾個孩子,現在還能過著經濟獨立的退休生活呢?那是因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懂得理財。就像台灣首富王永慶的那句名言一樣:“賺一元錢不是一元錢,存下一元錢才是一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