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不是“真退”,而是“轉進”
人們普遍有一種同情弱者的心理。當你想完成一件事情時,可以采用“以退為進”的方法。適當示弱,提升別人的重要性,你將會從別人那裏達到自己的目的。
示弱,真正強者玩的遊戲
人們似乎都有這樣的心理:同情弱者。因此,當你以弱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麵前時,你不但不會引起人們的戒心,反而會贏得人們的同情。因此,甘當弱者,你與成功的距離就近了。
示弱能換來更多人的支持,逞強隻能增加更多的敵人。示弱是比逞強更實用的做人方法,它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難免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心理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可以是和別人接觸時推心置腹的交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補人之長。
交際中,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麵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學曆,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別人麵前多說自己失敗的事情、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狀況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說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妙以及工作中存在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上死老鼠”。
示弱有時還要表現在行動上。如果自己在事業上已處於有利地位,獲得了一定的成功,那麽在小的方麵,即使完全有條件和別人競爭,也要盡量回避退讓。也就是說,平時小名小利應淡薄些,疏遠些,因為你的成功已經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標,不可以再因一點微名小利而惹火燒身,應當分出一部分名利給那些暫時處於弱勢中的人。
在具有博弈性質的交往中最好不要在被逼無奈的時候才服輸稱臣,而應在遭遇惡戰或付出沉重代價前就主動退避三舍,爾後再另外尋找獲勝機會,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暄,這位政治家就製止想質問的記者:“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這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對對方懷有一種親近感。
這整個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敬畏感就會消失,而且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他產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
為人處世中,要使別人對你放鬆警惕,產生親近之感,隻需很巧妙地、不露痕跡地在他麵前暴露某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這樣會使別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與你為敵。
推銷巧應變,獲益三十萬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該怎樣去對待別人。”這是人際交往上的白金法則。哲學家們對於人類關係的定律,思考了數千年,隻引證出這條定律。這條定律不是新的,它跟曆史一樣古老!這是人際交往上的白金法則。由此可直接推出一條人際交往定律:要想別人認為你重要,你就要永遠使別人感覺他們自己重要。這是一條絕對重要的行為定律。我們遵守這條定律,會給我們帶來無數的朋友和永久的快樂。如果違反了這條定律,我們就會遭遇到無數的麻煩和困難。
西屋公司推銷員亞力森,費了很大的勁才把兩台發動機賣給一家大工廠的工程師史密斯先生。亞力森決心要賣給他幾百台發動機,因此幾天後又去找他。沒想到史密斯先生說:“亞力森,你們公司的發動機太不理想了。雖然我需要幾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們的。”
亞力森大吃一驚,問:“為什麽?”
“你們的發動機太熱了,熱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亞力森知道,跟他爭辯不會有好處,急忙采用另一種策略。他說:“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說的是對的,發動機太熱了,誰都不願意再買。哦,你要的發動機的熱度,不應該超過有關標準,是嗎?”
“是的。”
“電器製造關於這方麵的規定是:設計適當的發動機可以比室內溫度高出華氏72度,是嗎?”
“是的。”
“那你的廠房有多熱呢?”
“大約華氏75度。”
“這麽說來,72度加上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華氏147度的熱水塞門下麵,想必一定很燙手,是嗎?”
“是的。”
這時,亞力森提議說:“那麽,不把手放在發動機上行嗎?”
“嗯,我想你說得不錯。”史密斯先生讚賞地笑起來。他馬上把秘書叫來,與亞力森簽了一張價值30萬美元的訂單。
注意,亞力森不是與史密斯先生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轉而提出史密斯先生也同意的問題。在一連得到了三個“是的”之後,他才將對方引向實質問題。奧佛斯曲教授在他的《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已經行動起來,要求把‘不’堅持到底。事後他也許會覺得這個‘不’說錯了,但是考慮到寶貴的自尊心他必須堅持說下去。”因此,如果要使你的意見被對方同意,你必須牢牢地記住:要以雙方同意的事作為開始,使對方立即說“是”,千萬不要以討論不同的意見作為開始。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幾乎沒有多少人喜歡按他人意願或遵照命令行事。任何人強迫我們,我們都不會高興地接受。
因此,如果你想贏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詢他人的意見、需要及想法,讓他人覺得與你合作是出於自願。每個人都重視自己,喜歡談論自己,因此,即便你不同意他人的意見,也不要打斷他人的談話,當他人有許多話急著說出來的時候,你隻要耐心地聽著就行。
要尊重對方,永遠使對方感覺自己重要!要知道,使自己變成重要人物,是每個人的欲望。尊重對方,包括對其人格的尊重,還包括對其智慧和才能的認同,對其意願與判斷力的尊重。
有時候,即便對方發表的見解或提出的要求並不切合實際,你也不要當麵指出或拒絕他的要求。每個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思維判斷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人的看法與你的看法不同是常有的事,我們沒必要為一些無謂的事情傷害彼此的關係,當對方是你的上司或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時尤其如此。當然,這並不是要求你不顧自己的原則,有些時候,隻要多用些心思,就會尋找到令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即便是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要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禮節,一些客氣的話語,彰顯的就是對別人的尊敬和重視。“謝謝您”“請問”“麻煩您”諸如此類的話語,可以潤滑每日生活的單調齒輪。
蘇格拉底的幽默自嘲
自己打趣自己,自己批評自己,或是自己貶低自己,是培養領袖風範、爭取追隨者最有效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獲得別人的注意和好感,還可以解除仇敵的怨恨。
在平日裏,當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時,你也可以借助自我解嘲式的幽默體麵地擺脫困窘。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娶了一個心胸狹隘、性情潑辣的悍婦為妻,她成天嘮叨不休,動輒破口大罵。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世上享有盛名的大哲學家,怎麽找這樣的女人?”蘇格拉底說:“諸位有所不知,擅長騎術的人,總要挑選烈馬騎,我若能忍受我妻子的話,恐怕天下就沒有我不能相處的人了。”
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討論問題,他老婆不知又為了什麽事跑來,當著學生的麵,毫無道理地把蘇格拉底罵了一頓,罵得興起還隨手操起一盆水,潑了他一個落湯雞。當時,學生們都愣了,大家都瞪眼看著老師,想他會有什麽激烈的反應。這著實使蘇格拉底在學生麵前很難堪,很尷尬。可是,蘇格拉底一動不動,很平靜地說:“雷鳴電閃之後,必然是傾盆大雨呀!”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句形象的自我解嘲式幽默,成了很好的困窘“調解劑”。它將原本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轉化為在場眾人會心的一笑,使得緊張氣氛即刻雲開霧散,而說話者本人,也在大家輕鬆的笑聲中擺脫了困窘。
當你的失誤引發別人的對立情緒時,如果能適時地自嘲一番,獲得原諒應該不難。這就像兩個正在打架的人,如果其中一個突然倒地自認不是對手,隻要對方不是無賴惡棍,一般便會又好氣又好笑地敵意頓消,說不定還會扶持“自敗者”一把。
有時候,當你想說笑話、講小故事,或者轉述一句妙語、一則趣談時,最安全的做法往往就是調侃你自己。如果你笑的是自己,誰會不高興?凡能操縱最高級的語言藝術——幽默——的人已經是“智力過剩者”,那麽能把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為武器的人,便堪稱人情操縱場上的“無冕之王”,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有時你陷入難堪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點、言行的失誤等等,自信的人能較好地維護自尊,自卑的人往往陷入難堪。對影響自身形象的種種不足之處大膽而巧妙地加以自嘲,能出人意料地展示你的自信,在迅速擺脫窘境的同時展示你瀟灑不羈的交際魅力。如,你“海拔不高”,不妨說自己是體積小麵積大,“濃縮的都是高科技”;如,醜陋的你找了一個美麗的她,不妨說“我很醜但我很溫柔”;即便你如劉墉一樣背上扣著個小羅鍋,也不妨說你是背彎人不駝。美國的赫伯·特魯在《幽默的人生》一書中把自我解嘲列入最高層次的幽默。如果你能結合具體的交際場合和語言環境,把自己的難堪巧妙地融進話題並引出富有教育啟迪意義的道理,更是妙不可言。
姿態端正,才能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