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姿態,你將獲得人心

每個人都應該站在自身所處的位置看待問題、處理問題。隻有擺正自己的心態,你才會獲得你想要的。

女王變妻子,生活更幸福

古語雲:低不夠高,高可就低。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與其丈夫相親相愛,感情和諧。維多利亞女王乃一國之王,成天忙於公務,出入於社交場合,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卻和她相反,對政治不太關心,對社交活動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因此兩人有時也鬧些別扭。

有一天,維多利亞女王去參加社交活動,而阿爾伯特並沒有去。直到夜深,女王才回到寢宮,隻見房門緊閉著。女王走上前去敲門。

房內阿爾伯特問:“誰?”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門沒有開,女王再次敲門。

房內阿爾伯特問:“誰呀?”

女王回答:“維多利亞。”

門還是沒開。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門。

房內的阿爾伯特仍然問:“誰呀?”

女王溫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這時,門開了,丈夫阿爾伯特伸出熱情的雙手把女王拉了進去。

作為女王丈夫的阿爾伯特,一開始就知道敲門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兩次發問其實是明知故問。為什麽維多利亞前兩次敲門都遭到了拒絕,叫不開門,而最後一次丈夫開了門並熱情有加呢?這是由於前兩次女王的心理狀態沒有隨著交際的環境、對象的變化而加以調整,她的語言和她當時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嚴重的衝突而造成了失誤,而第三次則調整到恰到好處。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門並回答“我是女王”,她這種自稱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表明交際雙方的關係是君臣關係,這樣的態度應該在宮殿上運用才適合。而現在是在寢宮之中,麵對的是丈夫,所以她這樣回答顯得態度高傲,咄咄逼人,沒有滿足作為丈夫的阿爾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沒有叫開門。

第二次敲門女王的回答是“維多利亞”,應該承認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語調有所變化,但是“維多利亞”這個自稱是中性的,似乎隻是一個冷冰冰的代號,沒有顯現出作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喚不起丈夫的親切之感,故而也沒叫開門。

第三次敲門女王回答說“你的妻子”,體現了作為妻子的角色意識,傳達出妻子特有的溫柔和濃烈的感情色彩,表明她的心態適應了具體的場合和對象,把交際雙方的角色做了明顯的定位,極大地滿足了阿爾伯特的自尊心,於是先前的不愉快一掃而光,不僅敲開了房門,也敲開了阿爾伯特的心扉。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特定的場合,時刻都在扮演著某種特定的角色。因此每當與人交往時,不僅在傳遞信息,而且還包含並規定了表達者與接受者雙方的角色關係,人們期待你說出的話符合角色規範。我們常常聽人說的,某某今天說話有失體統,往往是指他所說的話有悖於人們所期待的角色規範。這樣交際的效果當然不會好。

然而這種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場合的變化和交際對象的變化,也有可能轉換。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安徒列耶娃說:“實際上每個個體所擔任的(角色)不隻是一個,而是幾個社會角色,他可能是會計、父親、工會會員、混合足球隊隊員。有些角色在人出生時就已確定(例如:是女人或者男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過程中獲得的。”

同一對象在不同的環境裏往往表現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關係也就會跟著變化,這種變化往往通過說話表現出來,不然就會發生角色錯位。同樣是維多利亞,在宮殿上是女王,回到寢宮就是妻子,她的語言形式隨著角色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做這種調整,就會造成交際對象的不解、不快和不認同。所以,人們的語言一定要符合不斷轉換的身份。“處身京畿地,感受皇家風”;“涉足異域土,甘當行路人”。

人這一生就是這樣: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應該恰如其分和心甘情願,處高可自得其樂,自恰其心;處低可抬他人之尊,成他人之美,因而也可得他人之提攜、他人之善待和他人之感戴。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美元小費

在一個既髒又亂的候車室裏,靠門的座位上坐著一個滿臉疲憊的老人,身上的塵土及鞋子上的汙泥表明他走了很多路。列車進站,開始檢票了,老人不緊不慢地站起來,準備往檢票口走。

忽然,候車室外走來一個胖太太,她提著一隻很大的箱子,顯然也要趕這班列車,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了那個老人,衝他大喊:“喂,老頭兒,你給我提一下箱子,我一會兒給你小費。”那個老人想都沒想,拎過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檢票口走去。

他們剛剛檢票上車,火車就開動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慶幸地說:“還真多虧你,不然我非誤車不可。”說著,她掏出一美元遞給那個老人,老人微笑地接過。這時,列車長走了過來:“洛克菲勒先生,您好,歡迎你乘坐本次列車,請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麽嗎?”

“謝謝,不用了,我隻是剛剛做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現在要回紐約總部。”老人客氣地回答。

“什麽?洛克菲勒?”胖太太驚叫起來,“上帝,我竟讓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給我提箱子,居然還給了他一美元小費,我這是在幹什麽啊?”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並誠惶誠恐地請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費退給她。

“太太,您不必道歉,您根本沒有做錯什麽。”洛克菲勒微笑著說,“這一美元是我掙的,所以我收下了。”說著,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鄭重地放在了口袋裏。

真正的大人物,是那種身居高位仍然懂得如何去做平常人的人;真正的大人物,從來都和平常人站在一起。

上司平易近人,員工效率過人

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就要善於凝聚人心,讓與之相關的人心甘情願地幫助自己和追隨自己。而凝聚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平易近人。

瑪格麗特·杜魯門在寫她父親杜魯門總統的傳記時,也曾多次提到她父親低調做人的感人故事:

“父親不願意用他辦公桌上的鈴聲來傳喚人,十有八九都是他親自到助手的辦公室去,偶爾傳喚別人的時候,他都會到他的橡樹廳門口去接……

“父親在處理白宮日常事務時,總是這樣體貼別人,一點也不以尊者自居。他之所以能夠使周圍的人對他忠心耿耿,其真正的原因也在於此。”

人往往有一種逆反心理,越是強硬的命令,越是不願意服從。然而,同樣是下命令,如果用“拜托”這句話來置換彼此的身份,人的逆反心理便會減少,常常不會感覺出這是命令。

在禮讓中,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手段,使工作中人際關係惡化的可以說是那些“職務言語”。這是什麽樣的言語呢?

比如上司把下屬叫到桌旁:“喂!聽說你不聽經理的命令。”怎麽聽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這是經理的命令”“你有什麽了不起的,你不過是個普通職員”等等。不用說就知道,這種“職務言語”很容易招致職員們的反抗心理。

反之,如果不用這種“職務言語”,則會使公司內人際關係趨於融洽,工作進展也會順利很多。

比如,經理交給下屬某項工作時,他走到下屬的桌旁說:“有一件事想拜托你……”經理本來應該用命令的語氣,卻對下屬稱“拜托”,通過措辭使得立場(身份)逆轉過來。如此一來,下屬便產生了幹勁,去忙於被委托的工作。這種辦法很奏效。

言語,原本就帶有社會功能。公司中居下屬地位的人,常常對上級有某種壞印象,但上級如果冠以“先生”來稱呼下屬,彼此之間的情勢便會扭轉過來,使下屬有優越感,轉而會尊敬和信賴上級。這樣一來,即使直接發布可能招來抵抗的命令,也可以使下屬因感受到人情味而去積極執行。

總之,在工作場所,為了有效地調動下屬,讓他們幫你成就大事,你要盡量將領導工作中的指揮、命令行為的格調降低。在下屬麵前不要總是板著老板的麵孔,要經常聽取他們的建議。這也是領導者低調做人和平易近人的表現。

丹諾先生的誠懇心態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智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低頭認錯。

有些人認為認錯是向別人低頭,有失自尊。其實正相反,勇於承認錯誤,反而會使人更加尊敬你、信任你。如果一味硬撐,拒不認錯,最後一定會後悔不迭。

紐約《太陽時報》主筆丹諾先生在讀稿時,喜歡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段落用紅筆勾出,以提醒排校人員“切勿將它遺漏”。

但是有一天,一位年輕校對員偶然讀到一段文字,也是被丹諾先生用紅筆勾出的,上麵大致是說:“本報讀者雷維特先生送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蘋果,在那通紅美麗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細一看,原來是我們主筆的名字。這真是一個人工栽培的奇跡!試想,一個完整無缺的蘋果皮上,怎麽會露出這樣整齊光澤的字跡來呢?我們在驚奇之餘,多方猜測,始終不明白這些字跡是怎樣出現在蘋果上的。”

那個年輕的校對員是一個常識豐富的人,他讀了這段文字不禁笑起來。因為他知道隻要趁蘋果還呈青色時,將紙剪成字形貼在上麵,等蘋果發紅時,將紙揭去,字就能夠留在蘋果上麵。

這位年輕的校對員心想,這段文字如果登出來,必將被人譏笑,說他們的主筆竟會愚笨至此,連這樣一點小“魔術”也會“多方猜測,始終不明……”因此,他便大膽地將這段文字刪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筆丹諾先生看了報紙,立刻氣呼呼地走來,向他問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紅筆勾出的關於‘奇異蘋果’的文章,為何不見登出?”

那位校對員誠懇、惶恐地把他的理由說明後,丹諾先生立刻十分誠懇和藹地說:“原來如此!你做得十分正確,以後隻要有確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紅筆勾出,你仍不妨自行取舍。”

在這件事上,丹諾先生的做法充分顯示了他並不是一味堅持的人。一味堅持自己的錯誤,不敢承認,隻意味著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不負責的人不會贏得他人的信賴。

但是,有些人犯了錯,不是馬上去道歉,想辦法補救,而是找一大堆借口為自己辯解和開脫。難道找借口辯護,就能把錯誤掩蓋,把責任推個幹幹淨淨嗎?恰恰相反,為自己辯護、開脫不但不能改善現狀,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還會讓情況更加糟糕。就算別人原諒你這次,他心中也一定會感到不快,對你產生“怕負責任”的印象。有句俗話講得好:“或許你會因此而贏得某場戰役,可是最後你可能輸掉整場戰爭。”

所以,一個人做錯了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想方設法進行補救,而不是為自己辯護和開脫。日本著名首相伊藤博文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永不向人講‘因為’”。這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也是一個為人處世、辦事做事的最高深的學問。

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弱點,並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欣賞你的坦誠和敢於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