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後母戊鼎 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國寶小檔案

年代: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尺寸:通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公斤

出土地:河南安陽武官村

館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主講人:劉鈺婷

您好,今天我為您介紹的這件文物,不僅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裏的鎮館之寶,甚至還是有著“鎮國之寶”美譽的國之重器。

翻開曆史書,您一定對這件文物不陌生,它曾在書中反複被提到,名字叫“司母戊方鼎”。但是,2011年3月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節目第一次給它改了名字,變成了“後母戊鼎”。那麽,後母戊鼎為什麽會被改名呢?我先從它的出身說起。

後母戊鼎的命名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相當於今天我們做飯的鍋。在遠古時期,鼎是陶燒製的,由釜、灶和支腳組成,下麵可以點火,用來燒水煮菜。在商周甚至秦漢時期,我們吃的菜都是煮熟的,宋朝開始用油炒菜。

商代是青銅冶煉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時青銅鼎已出現,並在商代中晚期發展到了高峰。然而,鼎不再是簡單的食物器具了,上層社會貴族開始用它烹飪肉食,祭祀天地和祖先。使用者的地位和權力越大,使用鼎的規格越高,數量越大,鼎在此時就升級成為宗廟重器,代表了至高王權。

後母戊鼎就是在這個時期被鑄造的。它通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鼎腹內壁鑄刻有銘文,從左上到右下,類似“司母戊”。下麵的“母戊”二字,和現在的漢字差距很大;上麵的“司”字最好識別,但偏偏就是這個字,引起了後母戊鼎長達近70年的命名爭論。

您可能會問,明明是一個最容易辨認的字,為何那麽多研究專家因它而爭論不休呢?商代的文字是正反向通用的,不像我們現代的文字左右固定、正反固定。“司”字,反過來寫就是“後”字,就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麵一樣。而且,商代人書寫時還喜歡正反向的字並用,在現存的一塊甲骨上,就同時刻著正反向的兩個“司”字,也就是把“司”“後”兩個字並用了。

司母戊鼎在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最初的報道對其鼎腹內壁銘文的釋讀是“後妻戊”,但是很快就被推翻。正式為它定名的人是郭沫若先生,他認為銘文上麵的字讀“司”,而不是“後”,因為“司”可以同義為“祭祀”,“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這個解釋是行得通的。因為“戊”是商王祖庚和祖甲的母親婦妌死後的廟號,所以這件大鼎應該是二位王鑄造來懷念和追悼母親的。

但是隨著考古資料的增多,另一派支持銘文上麵的字讀“後”的專家卻越來越多,並同樣提出了幾個可靠理論:第一,商代,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語法上都不采用動賓詞語。祭祀是動詞,母親是賓語,“司母”這樣的說法不符合當時文字的用法。第二,婦妌生前做過商王武丁的後妃,在夏商時期,“後”這個字代表的身份十分尊貴,比如我們熟知的成語“皇天後土”,便將天與地比作“皇”與“後”,表達的都是最高等級的敬語,所以銘文更應該是“後母戊”,意為“尊敬的母親戊”。第三,1976年在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了後母辛鼎,我們把後母戊鼎和後母辛鼎對比後,發現後者的形製、紋飾和銘文的風格都與後母戊鼎一致。而曆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後,所以由此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做的祭器。這樣反推,銘文中的“司”應當是“後”。

後母戊鼎的形製和紋飾

後母戊鼎的形製雄偉,鼎身呈正方形,口沿很明顯,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了鼎身四麵的中部是長方形素麵,其餘各處都有紋飾。鼎身四麵以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四麵交接處裝飾的都是扉棱,也就是一條凸出的條狀裝飾。扉棱之上為牛首,扉棱之下為饕餮。鼎耳的外側有魚紋裝飾,外廓還有兩隻猛虎相對,虎口還含有一個人頭。鼎足裝飾的玹紋上還有猙獰的獸麵。

鼎身四麵以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四麵交接處裝飾的都是扉棱,也就是一條凸出的條狀裝飾。扉棱之上為牛首,扉棱之下為饕餮。鼎耳的外側有魚紋裝飾,外廓還有兩隻猛虎相對,虎口還含有一個人頭。鼎足裝飾的玹紋上還有猙獰的獸麵。

鼎身之上,有兩種動物紋飾最為奇特:一種是虎紋,一種是饕餮紋。虎紋采用了平雕的手法,兩隻猛虎的虎口中間含有一個人頭。這種紋飾被稱為“虎食人”,在商周時期的器物上比較常見。對此,研究專家們有幾種不同的解讀:一些專家認為,人頭代表的應該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地將頭伸入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世人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另一些專家則認為,這應該是源於虎能吞噬惡害之鬼的傳說,借以驅凶避害。另外一種奇異的動物紋飾為饕餮紋,是青銅器上最常見的奇異類動物紋飾。饕餮並不是一種具體的動物,它是人們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傳說中的怪獸,十分貪吃,可以一口氣吞下一頭牛。商周時期的饕餮紋類型很多,總體特征是雙目凝視,巨口獠牙,額上有對立耳或大犄角,還有一對鋒利的爪子。用作紋飾的時候,有的直接表現其頭部,有的在獸麵的兩旁各有一段蜿蜒對稱的軀體,有的則由其他裝飾來陪襯。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時期就僅作為器物足部的陪襯。戰國以後,隨著青銅時代的結束,饕餮紋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然而,商代的青銅鼎眾多,為什麽後母戊鼎能成為國之重器呢?它之所以能成為國之重器,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重量。準確測量後得知,後母戊鼎的重量達到了832.84公斤,相當於15個成年人或1輛小汽車的重量,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鑄造這件800多公斤的青銅器,所需金屬原料至少在1000公斤以上,而且必須有巨大的熔爐,銅水澆鑄成型時也存在先期澆築冷卻凝固的問題。即使在科學技術很發達的今天,製造這樣一件器物也非易事,那麽,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這個鼎是如何被鑄造的呢?

後母戊鼎的鑄造

多數專家認為,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需要用八塊外範,鼎足則需要三塊外範。[2]鼎的支腳是空心的,上麵的耳也是空心的。鼎身先鑄好後,底部朝上,足部再與鼎身合鑄在一起,耳也是單獨鑄造的,這種方法被稱為“分鑄法”。據測算,這件大鼎需要同時用100多個坩堝熔化銅液,近千人相互協作才能完成澆鑄。這一方麵充分反映了商代青銅鑄造規模的宏大,以及青銅冶鑄水平的高超;但另一方麵,我們不禁要問,在生產力水平並不算高的3000多年前,為什麽要花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並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鑄造這樣一件“超級工程”呢?這還要回到器物所處的時代。

殷商時期,商王不斷地開疆拓土,其發動一場戰爭動輒就是成千上萬人,從今天的考古發現中,我們能夠看到戰爭的頻繁與殘酷。然而,在國家的運行與管理中,還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與戰爭相提並論的,那就是祭祀。在那個時代,人們相信上天能給他們指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很多事情都需要占卜,祭祀這種向上天表示崇敬和祈求的活動,自然而然成為“國之大事”。

根據文獻的記載,距今4000多年前,夏王朝用各諸侯國貢獻的銅鑄造了九個威武雄壯的大鼎,鼎上鑄有全國九州的山川名物。從此,九鼎被視為國家政權的象征,誰擁有了九鼎,誰就擁有了天下。因此古代貴族用鼎就有了嚴格規定,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3],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普通的士則用三鼎二簋或者一鼎,這種製度被稱為列鼎製度。

商周時期是鼎發展的高峰時期,主要用於祭祀天地和祖先。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不僅是宗廟重器,也是王權的象征。這也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商王朝要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來完成鑄造後母戊鼎這個超級工程,因為這是飽含敬畏與尊崇,獻給天地神衹和祖先的器物,也是統治階級身份的標誌物,從這個層麵上理解,就能感受到它的尊貴與不凡,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後母戊鼎的出土和修繕

後母戊鼎的鑄造過程相當複雜,它的出土和修繕過程也同樣經曆了複雜的曆程與磨難。

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武官村,1939年3月的一天晚上,武官村的一位青年在村子的野地裏探寶。當他把探杆鑽到10多米深時,突然感覺碰到了硬的金屬物,拔出鑽頭後發現探杆頭上帶有銅鏽,於是立即回村找自己的堂兄吳培文商量。當晚,他們找了十幾個村民,趁著夜色動工挖掘。當時的河南安陽被侵華日軍占領,為了防止走漏風聲被日本人發現,他們挖到天亮的時候,用原土封住了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他們連續挖了三個晚上,才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它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

銅鼎被拉回家後,吳培文將它埋在自家的院子裏。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奪走,他們決定將大鼎賣給古玩商肖寅卿。肖寅卿專程從北平來安陽看大鼎,看後出價20萬大洋,相當於現在2000萬元人民幣。為了運輸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肖寅卿要求吳培文將鼎切割成10塊。吳培文按照肖寅卿的要求買來鋸條進行切割,因為這尊鼎特別結實,鋸條都斷了也沒實現切割,他們又試圖用錘砸。在切割大鼎和砸大鼎的過程中,吳培文的內心十分不安和愧疚,於是,他決定阻止大家再砸下去,並決心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讓這尊大鼎逃過粉身碎骨的命運。

吳培文重新將鼎埋在地下。這時日本人也得到了消息,前後幾次派軍隊包圍吳家的院子進行搜索,但並無所獲。吳培文深知日本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埋藏好了大鼎之後,隻能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吳培文一走就是10年。在第7個年頭也就是1946年時,國民黨安陽政府獲悉了藏鼎的準確位置後,將鼎挖出並放在了縣政府。後來一位國民黨軍官將鼎運到南京,當作壽禮送給蔣介石後,被存放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博物館。南京解放前夕,蔣介石企圖將鼎運到台灣卻被解放軍截獲。195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這尊鼎被存放在館內。

新中國成立後,吳培文回到老家安居。1991年,中國曆史博物館派人設法找到了吳培文,並了解了挖掘大鼎的經過。作為後母戊鼎的發掘見證人,吳培文開始被外界熟知。一尊大鼎改變了吳培文一生的命運,既讓他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也讓他成為發掘護寶的名人,獲取了他應得的榮譽。如今,吳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歲的生命路程,於2006年12月16日辭世。但這尊國寶卻長留於天地之間,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驕傲。

如今,後母戊鼎靜靜矗立在國家博物館的青銅展廳中,它無言自威,展現著曾經的輝煌、強大,也見證著曆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