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1

1998年夏天,我如願提前考進了複旦大學的文科基地班。這是一個由國家專門撥款、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的小班,由學校中文、曆史、哲學三個係抽調精英教授,進行小班授課,通學文、史、哲三個學科。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文科的人來說,能在心儀的大學讀這樣一個專業,無疑像“老鼠掉進米缸裏”。

但開心之後也有一些忐忑:對我來說,中文自然是喜歡的,曆史更是感興趣,但唯獨哲學,自己是既不明白,也不感興趣。

那時的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學哲學到底有什麽用?

2

第一學期的哲學課是“哲學概論”,由複旦大學哲學係的著名教授王德峰老師主講。

王老師的“哲學概論”課在整個學校都很有名,我們每節課都要提前去占座,因為會有很多其他係的同學來旁聽“蹭課”。

然而,一學期下來,我去聽的次數不超過五次,其他的我都逃掉了——實在是對哲學不感什麽興趣。

但在這門課的期末考試中,我卻是全班為數不多得“A”的一個。回想起來這件事至今還覺得慚愧,這是因為我考試前一周,問上一屆的一位學霸學姐借了她詳盡的聽課筆記,硬是生吞活剝把整本筆記給背下來了。

但也恰恰是因為這整整一周的強迫性自學,讓我第一次對哲學這門學科有了最初步的了解,進而對一係列問題產生好奇:哲學的起點是什麽?任務是什麽?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是什麽?人是什麽?人怎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人生的意義在哪裏?

後來,盡管這門課我早就通過了,但我自己還是去買了一本王德峰老師的《哲學導論》。

3

真正讓我開始對哲學感興趣的,是大二時上的西方哲學史課程。

這門課由時年不到40歲的哲學係教授汪堂家老師主講。他兩個學期的課,我一節也沒有缺席過。

現在想來,自己之所以能夠堅持到底,一來可能因為這門課是以“曆史”的形式來講哲學,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二來是因為開篇從“古希臘哲學”起始,一路往下,由淺及深,循序漸進。

古希臘哲學從“法理”上本就應該是西方哲學史的源頭,同時這段時期的哲學又為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可謂“開天辟地”,又影響深遠,所以確實是任何哲學學習和研究都不能跳過的。

更關鍵的是,古希臘哲學——尤其是前期和中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性格脾氣各有特點的哲學名家,他們提出的觀點和想法既樸實無華又引人深思,很容易把人領進哲學的殿堂。對於我來說,那些名字很熟悉但形象很模糊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也開始慢慢清晰起來: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

毫無疑問,古希臘哲學是了解整個西方思想史乃至西方文明的第一站。

4

工作以後,有一次同學聚會,大家在回憶和討論當初大學上的那些課、讀的那些書時,不約而同有了一個感慨:

其實我們現在自己也是為人父母了,為什麽不讓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早一點接觸一些文史哲的經典呢?

當時商量了幾個題目,第一個是“給孩子的論語課”(這門課的音頻和實體書都已問世),第二個,就是“給孩子的哲學啟蒙課”。

哲學,對孩子而言可能是一個令其望而生畏的名詞,如何啟蒙?尤其是要了解西方哲學的話,從哪裏開始啟蒙?

我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古希臘哲學”。

確實,“古希臘哲學”太適合作為孩子了解西方哲學的啟蒙課了,因為那些我們童年時才會經常苦思冥想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前,是那些最出類拔萃的古希臘智者們日夜思考的嚴肅問題:

構成世界的本原是什麽?究竟是水,是火,是氣,還是原子?

日食到底是怎麽回事?為什麽會有閃電和雷鳴?為什麽會有流星?月亮上有人嗎?

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究竟是什麽樣的?是他們在掌管人間的一切嗎?

人為什麽能看到物體,聞到花香,嚐到美味?

阿基裏斯作為“飛毛腿”,為什麽追不上烏龜?這個世界上,“運動”真的存在嗎?

作為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成年人,現在我們會覺得這些問題很幼稚,但那隻是因為先輩們的科學研究讓我們知道了背後的原理,而我們的先輩們認識到這些原理,也是從懵懂無知到胸有成竹,從大膽想象到小心求證,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促成他們不斷去研究、實驗和探索的一大動力,就是想搞清楚世界的本原和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那份好奇心。

換句話說,科學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哲學。

5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哲學就是哲學史。”

所以,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古希臘哲學簡史”。從古希臘早期的哲人泰勒斯開始,到希臘化時期的芝諾,這本書一共介紹了15位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

15位哲學家,其實就是15個故事。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用一條條理清晰的脈絡,為孩子們初步了解古希臘哲學家鋪一條路。

而了解了這15位哲學家的故事,我們就能了解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他們觀點和思考的演變,他們認知和求證這個世界背後真相的過程。那些看似天真幼稚乃至錯誤的推論和猜測,其實也能幫孩子了解很多原理,進而會激發他們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思考。

哲學本來就是想啟發人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在這一點上,哲學家們負責提出假設,科學家們負責實驗證明。

當然,必須承認,哲學並非我的專長,而我比較拿手的是講故事。所以我這次請來了我的大學同班同學沈文婕作為我的合作者。

沈文婕當年本科的畢業論文做的是加繆,進而又讀了複旦大學的哲學碩士。如今,她是著名市重點高中上海交大附中的語文老師,也是上海楊浦區的骨幹教師,還被評為“上海市教學能手”——既是哲學科班出身,又會教學生。

以她的教學經驗來看,一般對哲學有所涉獵的學生,語文成績都很出色,尤其是作文,無論是舉例、觀點、邏輯還是遣詞造句,都明顯和別的同學不同。

此外,我還請來了和我之前合作《寫給孩子的論語課》的同班同學李宏昀——複旦大學的哲學博士,他作為顧問,全程審閱了這本書稿。

作為一本寫給孩子看的哲學啟蒙書,除了在內容上盡量深入淺出之外,我肯定沒有忘記孩子們喜歡的插畫。這一次,我們為這本書配了74幅全新手繪的插畫,以及每章節後麵配圖的知識卡。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孩子們應該是會喜歡的,而這對幫助他們理解本書的內容,也會有很大的作用。

6

人的閱曆是怎樣積累的?人生的意義在哪裏?怎樣才算是幸福?快樂的本源是什麽?

不要覺得這些問題是大人們的問題,其實讓孩子從小開始接觸一些,知道一些,思考一些是有意義的。

希望這本書,能給孩子們輕輕打開哲學殿堂的一扇窗,透進一點光,讓他們領略到哲學的魅力。

希望這本書,能在孩子們心中從小就埋下一顆愛思考的種子,讓他們今後更積極、智慧地麵對這個世界。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好夥伴。

衷心感謝。

是為序。

2021年1月17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