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是電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鏡頭之一,數學家雅各布·布魯諾維奇緩緩走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濕地,那裏曾經傾倒過400萬人的骨灰,其中也有他的家人,布魯諾維奇對著鏡頭,用一種他獨有的睿智語調講述著。他說:“科學,並不會讓人失去人性,或把人變成一連串數字。奧斯維辛集中營才會。但這不是毒氣的過錯,而是自大,是教條,是無知。”他說,“當人類渴求上帝的智慧,卻不經現實檢驗時,才會發生這些事情。”

相較之下,科學是非常人性化的知識。布魯諾維奇動人地講道:“我們總是處於已知的邊緣,總是覺得又往期望的方向前進了一些。每一個科學判斷都立足於錯誤的邊緣,都基於個人的經驗。盡管我們容易犯錯,科學依然是我們對可知事物的獻祭。”

這段畫麵,來自1973年拍攝的科學紀錄片《人類崛起》(The Ascent of Man)。幾年之後布魯諾維奇死於心髒病,他倒下了,一如科學理論會倒下那般。然而他給我們的啟發卻留存下來,而至今我還沒有見過誰,如他這般體現著科學精神。基於這份精神,我謹以本書書名向他致以微不足道的敬意,因為它也一樣走在已知的邊緣。書中當然充滿了立足於錯誤邊緣的判斷。盡管我們容易犯錯,這本書依然是我們對可知事物的獻祭。

但是謬論與事實的界限在哪裏呢?或許有些科學家並不認同本書的細節,有些科學家則會同意。爭論往往就發生在錯誤的邊緣,而且任何一方都隨時可能從崖邊墜落。但是,假使細節部分有偏差或出錯了,那是否代表了大部分的故事都是錯的?科學知識難道僅在假設上成立,特別是那些提到遠古時代的科學知識?它可以被質疑嗎,就像那些信奉教條的人一天到晚都在質疑科學一樣,或者關於進化論的科學僅僅是另外一種教條,拒絕接受質疑?

關於這些問題,我想我們要知道,證據可以既易出錯但又無可爭辯。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過去的所有細節,因為我們的解讀永遠可能出錯,而且人人可以解讀。這就是為何科學總是充滿爭論。但是科學卻有獨特的力量,能利用實驗、觀察,並在現實中檢驗來解答問題,然後這數不清的細節會慢慢拚成更大的圖景,如同站在合適的距離,無數細小的像素最終必然會拚湊出一幅完整的畫像。就算本書中某些細節被人證偽,但是要懷疑所有生命不是進化出來的,就有如去懷疑所有證據的集合,這些證據遍布各處,從分子到人、從細菌到整個行星係統;有如去懷疑所有的生物學,以及與生物學相輔相成的物理、化學、地質學與天文學;有如懷疑實驗與觀察的真實性,和現實的檢驗。總結來說,這等於在懷疑現實。

我認為本書中所勾勒出的情景是真實的。生命一定是經由進化出現,並且順著本書描繪的軸線而進化。這並不是一種教條,而是根據實際證據不斷檢驗修正的結果。至於這情境是否也符合上帝的信仰,我不知道。對某些人來說,會覺得自己的觀點與進化論比較契合,對另一些人來說則不是。不過不管我們信仰什麽,多元的理解力足以讓我們驚訝與頌揚。能在這樣一個浮在無垠虛空中的藍綠色星球上,與圍繞著我們的眾多生命共享一切,實是美妙。這幅生命圖景有超越一切的宏偉,既易犯錯又莊嚴無比,以及最重要的,是人類對知識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