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光明與生俱來的自信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傳習錄·陳九川錄》
陽明心學是一門讓人高度自信的學問,這緣於:我們心上有良知,而良知具備道德感、判斷力以及意誌力。道德感和判斷力能讓我們做正確的事,意誌力則能讓我們把事做成。所以王陽明說,人胸中都有個聖人在,聖人的標準就是肯致良知。
王陽明所謂的聖人並非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人,而是肯致良知的人。由於良知在我們心上,所以隻要肯致良知,就能解決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自信由此產生。
按王陽明心學思想,人皆有良知,良知又能讓你成事,為何卓越者鳳毛麟角,庸人多如牛毛呢?王陽明說,庸人隻是不肯致良知罷了。為什麽不肯致良知?因為他們不信良知真的強大。不信心內良知,就會恍恍惚惚地向心外求,用心外之物來支撐自己的自信。但心外之物不像你的心,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它會失去,或者失蹤,人一旦失去外物加持後,自信之樹就會枯萎。用王陽明的話說則是,“埋倒了”。於是,他們便成為不自信的庸人。
特別是作為領導者,在領導團隊中如果不具備自信,那對於團隊和其本人而言,都將是致命的。自信的源泉是良知所包含的三方麵:道德感、判斷力、意誌力,我們可用王陽明謀滅寧王朱宸濠的例子來說明。
1519年陰曆六月,王陽明奉命到福建去平定一場小規模兵變。途中得到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的消息,王陽明立即掉頭回江西,他說他要平定這場叛亂。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朱宸濠麾下十萬精兵強將,王陽明所能使用的卻隻有不足萬人的民兵,他們毫無戰場經驗,和力量強大的朱宸濠部隊對決,無異於以卵擊石。在策劃謀攻朱宸濠的那天晚上,天降大雨,王陽明營帳外人喊馬嘶,民兵們像被雨打的鴿子到處逃竄。
有幾個弟子進來焦慮地對王陽明說:“大家對這場仗根本沒有信心,很多人都開始跑路了。”
王陽明問:“你們有沒有信心?”
弟子們麵麵相覷,這就像幾隻螞蟻準備扳倒大象前,螞蟻司令問小螞蟻們有沒有信心。
卓越的領導人,正是在這種時候才能體現出來,對自己有信心的同時,也要給予下屬信心。
王陽明主要談了四點,以此來證明他有信心打敗朱宸濠。
第一,王陽明說,人皆有良知,能知道什麽事是正確的,什麽事是錯誤的。朱宸濠造反在很多人心中就是一件錯事,而擺平錯事就是正確的事,我相信天下人都和我一樣,能做正確的事,所以,雖然我們暫時勢單力薄,但人心所向,隨著我們和他開戰,會有越來越多人跟隨我們。
在《與歐陽崇一·丙戌》中,王陽明這樣說:“孟子認為‘上真有善就叫信’,如果我們還做不到身上真有善,那就說明還不能相信自己。人的自信並非來源於能力和出身,而是來自我本善良。人一旦有了我本善良的自信,才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和自己的關係,能處理好關係就是自信。”(孟子謂“有諸己之謂信”,今吾未能有諸己,是未能自信也)
我們可以給王陽明的這段話做個注解: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堅信正義必然戰勝邪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這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第二,王陽明和朱宸濠開戰的緣由是拯救蒼生。這種行為本身無可挑剔,他的企圖心不是爭取功利,而是拯救蒼生,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走在正道上,走正道就會少走彎路,就會很容易走到終點,這是“動機—行為”自信。拚多多創始人黃崢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誰對其影響大時,他回答,段永平。因為段永平不停地教育他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把事情做正確。隻有動機正確,行為才會正確,所以黃崢始終堅守“本分”,即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為誰服務;以及不忘初心,即不要占別人便宜。
第三,要堅信自己有能力做成這件事。王陽明始終認為,如果一件事是你應該做的,那就是你的使命,使命感自然而然會催促你去鍛煉自己的能力來做成事情。對此,很多人會有疑問,因為有些事看上去的確是沒有能力做到的。
如果是個人,你完全可以放棄,但如果你是領導者,即使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也要先假裝自己有能力,要有自我打氣(其實是自我忽悠)的能耐,簡單而言,當你領導一個團隊時,你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中就必須有盲目自信這一條。即使你是個瘸子,也要把自己忽悠得能拿掉拐杖走路,然後私底下偷偷摸摸去學習,不斷總結來提高自己。
事實上,能力和自信的關係,不是有了能力才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後才會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得到能力。格力領導人董明珠就說過這樣的話:我永遠都是正確的。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不允許自己犯錯,因為一旦錯了,企業可能就消失了,錯不起!我不能拿企業的生命來開玩笑。要想自己不錯,就必須在決定每件事情之前全盤分析和思考。隻要用心,就不會大錯。
第四,你要有政治自信。王陽明敢和擁有十幾萬精銳部隊的朱宸濠作戰,是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身後站立著大明帝國,大明帝國可以為他輸入力量。王陽明後半生雖然不停提倡人要有獨立精神,但其愛國、愛朝廷的心始終沒有變過,他能帶領各種團隊取得光芒耀眼的成績,全因為有大明帝國這個平台,全因為他始終和明帝國站在一起。在中國,即使在今天,每個企業領導者都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你要相信黨和國家,要跟著它走。
王陽明提出這四點自信的兩個月後,朱宸濠被他平定。也正如他說的那樣,人人心中都有個無所不能的聖人,你自信,他就能幫助你解決你要解決的問題。
圖1-4
玻璃大王、福耀集團領導人曹德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人,任何崗位,任何事業上的人,如果沒有自信,你不要跟我講成功,因為你會出問題。
這和王陽明的思想一樣。所謂自信,不隻是你對自己的相信,更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相信,它是領導者正確的世界觀,也唯有正確的世界觀,才能產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論。
曹德旺也有“四個自信”,分別是:文化自信、行為自信、能力自信、政治自信。巧了,和王陽明提出的四個自信似乎是雙胞胎,但內容上略有差異。
曹德旺對於“文化自信”的說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和利是大關節。其實這和王陽明所謂的天理人欲異曲同工,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領導者一定要義利相濟。“義”就是要承擔責任,做應該做的事情,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為本,同時要尊重天下所有人,包括供應商、員工、幹部等。
至於“利”,就是要讓和組織有關的所有人都得到利益,而不僅僅是組織本身得到利益。在自己帶領團隊通過努力獲得利潤後要給其他人分享利益。
曹德旺指出,作為企業家,一定要記住,在遵紀守法的同時,第一要務是努力賺取利潤,隻有這樣,你的企業才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才能夠長久地造福社會。
隻有對“義利相濟”的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敬畏和信心,企業才能走得紮實,走得遠。
敬畏,不是指有所恐懼、憂患,而是說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要時刻保持戒慎、恐懼之心(夫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第二個自信是行為自信。按知行合一的“一念發動,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的解釋,行為本身就是動機,動機本身也是行為。曹德旺說,有些企業領導人做事總是急功近利,為了一己私利,最終身敗名裂。他親身舉例說,我經營的福耀集團,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這個行業的全球領先者,僅捐款就達110多億元。我這種行為來自哪裏?當然是來自我的動機,動機就是為了感恩國家的改革開放,感恩社會大眾對我的支持和理解。
曹德旺的行為自信,來源於他作為企業家或者是他這個領導者的責任。在他看來,企業領導者的責任有三條:國家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因為有你而富足。我們從王陽明的人生行為中也能看到這一點,那就是家國情懷。
第三個是能力自信。曹德旺不到20歲就跟隨父親出來做生意,後來漸漸領導一個團隊,再後來主掌一個超大規模的企業。多年來,他在戰略決策和管理方麵都發揮了卓越的能力。這是因為他有能力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決策適合企業發展,總能隨著環境變化來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倒不是他天生不凡,而是他肯用心。他以賣橘子為例。如果你準備運1000噸橘子到北京,那你第一步就是要調研北京橘子市場,有哪些廠家和商家賣得最好,為什麽賣得好,是和橘子質量有關,還是和地理位置有關,更或是和領導者有關。隻有搞清楚這些後,才能確定進入市場的時間點、進入市場的策略。
曹德旺辦廠40餘年,在至少十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數百億元,從未失敗過。這當然源於他的能力,而能力的背後是對自己的超級自信,隻有超級自信時,我們才能真正沉下心來去鑽研,才能成功。
最後一個則是政治自信。曹德旺是個愛國者,他多次提出這樣的理論:中國的企業領導人必須有政治自信:要聽黨的話,跟政府走。任何人包括企業領導者都是社會一分子,那自然就要接受國家的管理,企業領導人必須做到稻盛和夫所提倡的“敬天愛人”,相信政府,相信政府給的平台,相信政府在你遵紀守法時不會拆台,同時更不要侵犯員工、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利益,長期和政府的步調保持一致。隻有對國家、對人民有感恩之心,有和社會分享的胸懷,做到共享,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和企業。
王陽明和曹德旺關於領導者自信的言論,乍一看好像是後天習得,其實這些自信與生俱來。無論是文化自信、行為自信還是政治自信,其所指向的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那顆仁心,按王陽明的說法就是良知。隻有良知光明的人才會喜歡並奉行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會用良知指導自己的行為,才能深刻領悟我們所取得的成就緣於我們所處的平台。
或許有人會說,能力自信恐怕不是先天而來,它需要我們不停地學習,才能獲取。恰恰相反,能力是用心得到的,心中良知給出方向後,你會認為這件事是正確的,自然會去獲取能力。正如王陽明所說,對於父母的孝順是良知的呈現之一,真有孝順的自信,必然能尋覓出孝順父母的能力來:冬天寒冷時自然知道給父母添加衣被,夏天酷熱時自然知道給父母一把扇子,這些能力,還需要去學嗎?它隻是我們良知的表現而已。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孝順的自信!
你一定要相信良知給你的判定,按照它的指引去做,“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身為企業領導者,要對你的良知自信,除此,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