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政治鬥爭中登上皇位

延和元年(712)八月三日,太子李隆基在上表推辭不成後,終於接受了父皇的傳位,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李隆基成了皇帝後所做的頭件事就是昭告天下宣布尊父親李旦為太上皇。而且還頒布了一整套禮製程序上的硬性規定,比如,太上皇自稱朕,命令稱誥,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一次朝賀;皇帝(李隆基)自稱予,命令稱製、敕,每天在武德殿接受朝賀。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重大刑事案件、重大軍政決策,都需要由太上皇做出最終的決定,太上皇明確表示不參與的其餘事務才由皇帝決斷,等等。

李隆基先生一上來就出台了這麽一個一號文件其實隻是為了表明一個態度:雖然我現在做了皇帝,但這大唐的一把手還是我老爹——現任的太上皇。

做皇帝能夠做到如此謙遜而低調,曆史上也算少見了。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李隆基心甘情願的,而是無奈之舉。因為太平公主再次發揮了她對李旦重要的影響力。

在意識到自己無法阻止皇帝哥哥傳位給自己的政敵後,太平公主同自己的謀士們決定轉換鬥爭策略,玩一把釜底抽薪。具體來說是由太平公主出麵,跟李旦共同回顧他們的老祖宗李淵在退居二線後的種種孤寂與淒涼,然後再以舜禪讓給大禹後,仍然親自前往各地巡視考察的先進事跡來鼓勵李旦發揮餘熱,在太上皇的位子上繼續指導國事。

事實證明,李淵加大舜這兩個對比鮮明的事例確實起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李旦聽完後當即顯露出了明顯的興趣。他隨即向李隆基表示,既然你之前提到過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夠,需要幫忙,那朕就仿效一下當年的大舜,平日裏也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理好了。

太上皇話都說得這麽明顯了,李隆基自然不好拒絕。再加上他考慮到老爹雖然退位了,但在朝中依舊有著勢力與影響力,如果拒絕的話,難保那些人不投入到太平公主的陣營裏。於是經過慎重考慮,李隆基選擇了妥協,搞出來個這樣事事以太上皇為尊的雙軌權力製度。

李隆基選擇了繼續隱忍妥協的策略,但是他的老朋友劉幽求卻沒能忍住,他私下找到了右羽林將軍張暐,打算秘密調動羽林軍,起兵誅殺太平公主等人。可是劉幽求沒有料到,那位張暐患有嘴巴管理困難症,竟然將這麽機密要命的事情泄露給了侍禦史鄧光賓,於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消息公開到了盡人皆知的程度,李隆基也沒辦法了,隻能主動向太上皇報告了劉幽求、張暐企圖發動兵變的事,並下令將相關人等打入大牢,依法嚴懲。李隆基使盡渾身解數也隻是勉強幫助劉幽求躲過了一刀,可劉幽求到底還是被流放到了當年嶺南的高死亡率地區,以後能不能活著回來,真不好說了。李隆基一方因此元氣大傷,更要命的是在劉幽求走後,宰相班子經過一輪輪新的調整,已經今非昔比,由太平公主推薦進入宰相班子的人數增加到了五位,崔湜也開始明顯回歸太平公主的懷抱。為了再次博得太平公主的信任,喪心病狂的崔湜甚至授意廣州都督周利貞殺掉劉幽求(但是沒成功)。當時政事堂裏隻有魏知古和郭元振這兩個宰相在勉強維持皇帝勢力的存在感。

更讓李隆基感到頭疼的是,除了宗室中的重量級人物殿中監兼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外,軍隊高級將領中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人也跟著倒向了太平公主,讓太平公主有了發起軍事政變,武力逼宮的可能性。

太平公主加強了同軍中高層的往來,的確是因為她有發動兵變的打算,不過兵變隻是太平公主的後備計劃而已。要知道,她本質上還是一個繼承了母親武曌大部分性格特質的厚黑學女高手,政變這種事情在太平公主看來太暴力,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她想要的是盡量以高技術含量的鬥爭方式來解決李隆基這個問題——比如政治暗殺。

不管太平公主是得到唐中宗暴崩的啟發也好,還是因為有過相關的成功經驗也罷,反正據史書記載,她在宮中找到一個姓元的女官,並指使元氏找機會把毒藥下到李隆基近來常服用的赤箭粉中。然而由於李隆基高度重視自己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元氏遲遲沒有找到下藥的機會,李隆基反而就此得到了寶貴的反應時間。

最早察覺到太平公主的兵變意圖的,是一個叫作王琚的人。王琚,河內(治今河南沁陽市)人,此人是李隆基做太子的時候發現的人才,也是一個對太平公主素來不滿的聰明人。據說,當年他被吏部選補為諸暨主簿,照例要去東宮拜謝,卻在太子所在的宮殿中不僅像飯後散步般慢慢走,還邊走邊四處看,氣得在場太監趕忙提醒道:“太子殿下在簾下!”誰知,聽到這句話,王琚卻不緊不慢地?了回去:“在外隻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太子有大功於社稷,大孝於君親,何得有此聲?!”李隆基聽到這番話後親自出來接見,並在交談後直接把他留為自己的東宮屬官。

按照王琚的說法,他最擅長的技藝是煉丹藥和說笑話,但事後的發展表明,這位仁兄的看家本領其實是謀略。因此在東宮工作不久,王琚就成為東宮眾多屬官中唯一“常預秘計”的人物,後來甚至直接扮演了李隆基的機要秘書一角。

當時,王琚整理情報時發現,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頻繁出現在太平公主府第附近的坊市。他察覺有異,趕忙跑來見皇帝,直接就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現在的局勢已經非常危急了,我們得趕快動手。

李隆基聽了王琚的話,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跟當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一樣,李隆基也有著相似的顧慮,太平公主畢竟和背負弑君罪名的韋皇後不同,他擔心天下人不會認可自己處死沒有明顯罪過的親戚的行為。更何況,李隆基非常擔心在順利誅滅了太平公主後,自己的父親李旦會因此發難,向自己興師問罪,屆時他所要麵對的麻煩就會更大。

發現李隆基像唐隆政變那會兒一樣陷入了猶豫,站在皇帝一方的眾位智囊團的成員,開始以各自的方式來勸導李隆基速速做出決斷。

這些大臣中,最有創意的應數尚書左丞兼東都留守張說,因為他人在洛陽,又不便寫信給皇帝擺事實講道理,於是就千裏迢迢派人給皇帝陛下捎回一把寶刀,暗示李隆基要快刀斬亂麻,當機立斷。

當年推動唐隆政變進度的崔日用也來了,身為荊州長史的他趁著進京匯報工作的機會當麵給李隆基做起了心理疏導:“太平公主一夥人蓄謀已久,陛下過去在東宮時,身份還是臣子,如果去處置她,可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此需要謀略,好好安排一番。但如今,陛下已經登上皇位,隻需要頒布一紙詔書,誰敢不從?如果遲遲不行動,萬一讓她的陰謀得逞,後悔都來不及了!”

李隆基想了一下,覺得崔日用說得有理,因此也直言了自己的顧慮:“確實如你所說,隻是我擔心會驚嚇到太上皇。”

原來是擔心事成之後太上皇會為了妹妹有所動作,明白了!

崔日用想了一會兒,回答道:“天子的孝順在於安定四海,如果奸人得誌,社稷就會化為廢墟,又哪裏能稱得上孝順呢?請求陛下先掌握北門四軍,而後逮捕奸黨,就不會驚動太上皇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隆基明白了,隻要他能幹淨利落地將太平公主和父親的親信全部一網打盡,讓太上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屆時即便太上皇再怎麽憤怒,沒有人在朝中應和他,太上皇也隻能是一個人生悶氣罷了。

“崔日用你就不要回荊州了,即日起你就是吏部侍郎,幫著朕多發掘些治國的人才吧!”

崔日用就這樣留了下來,開始秘密替皇帝搜羅挑選可靠的政變幫手,而李隆基則正式決定使用武力去終結這場曠日持久的姑侄之爭。

就在李隆基和崔日用的談話結束不久,侍中魏知古帶來了太平公主擬訂於七月四日發動政變的計劃安排。據魏知古探得的消息,太平公主安排了常元楷和李慈率領所部羽林軍作為突擊隊,來硬闖武德殿;與此同時,以竇懷貞、蕭至忠和岑羲三位宰相為首的一群大臣會打著太上皇討逆的旗號奪取南衙禁軍的控製權,進而與羽林軍內外呼應,分別控製皇城和宮城;等到他們完成了控製,就會借用太上皇的名義宣布廢黜李隆基的皇位,迎太上皇重新做皇帝。

聽完了魏知古的匯報,李隆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他最擔心的正是太平公主借父親之手廢黜自己的皇位,看來時至今日,必須要搶先出手,徹底粉碎太平公主一夥的廢立陰謀。

於是李隆基當天緊急召集了岐王李隆範、薛王李隆業兩位信得過的兄弟,以及自己的親信兵部侍郎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中書侍郎王琚、果毅李守德等人,祭出了終極法寶——開會。

事實證明,群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一起集思廣益,隻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就製訂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應對計劃。

整個計劃製訂的過程可以說是非常順利,唯一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執行行動的領隊人選。對於李隆基屬意的王毛仲,有些人持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王毛仲不大可靠。會有不放心其實也難免,畢竟王毛仲是有前科的。當年唐隆政變之際,就是他在行動前夜突然行蹤不明,以至於大大影響了大家的行動信心。雖說後來政變成功,這哥們兒自己又回來了,李隆基也念及舊情沒有說什麽,依舊照常重用,可王毛仲臨陣脫逃的逃兵形象算是鮮明地樹立起來了。想讓大家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候全都相信他,著實有些難度。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的時候,李隆基出麵了,他給王毛仲做了擔保,認為這一次王毛仲絕對不會出差池。王毛仲也向在場的所有人起誓,將不惜一切代價圓滿完成任務,這才平息了眾議。

七月三日,行動開始,在所有人的矚目下王毛仲帶領三百衛兵將被召入宮中見駕的常元楷、李慈當場幹掉。不等擦淨刀上的血跡,王毛仲又帶兵馬不停蹄地趕赴內客省,逮捕了身為太平公主內線的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緊接著他又火速轉場到了朝堂,把太平公主陣營中的兩位宰相蕭至忠和岑羲順利拿下。

由於王毛仲先生找人準、下手快,因此除了尚書左仆射竇懷貞趁亂逃跑(後上吊自殺),太平公主在朝中、軍中的黨羽全部被就地抓獲或斬殺。

王毛仲出色地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接下來就看郭元振的了,他在這次政變中飾演的是當年尉遲恭的角色。當李旦聽說了兵變的消息時,慌忙之中登上承天門樓躲避。雖說事發突然,但李旦好歹是見慣了大場麵的,上樓之後就開始嚐試集結群臣和宮中的衛兵。等到人群稍稍聚集在了一起,李旦更是第一時間露麵,並用最簡短的一句話進行了總動員:“願意幫助朕的,都留下來。不願意的,就請離開(助朕者留,不者去)!”

事實證明,太上皇的這句話還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場的許多大臣紛紛表態願意留在承天樓,誓死守護太上皇,而為表忠心,不少人還呈上了自己的名帖(事成憑名帖可以論功行賞,即使不成功,有名帖在也是名垂青史的烈士)。

眼看太上皇即將要演出當年唐高祖李淵劇本上沒有的戲份,郭元振親率一隊衛兵趕到了。

他先假裝是聞訊來應援太上皇的,派兵把太上皇身邊的大臣驅散開,換成自己的兵,然後又借著太上皇的名義把來援的其他軍隊一一支走。

在指揮士兵完全控製了承天樓及周圍區域後,郭元振這才來到了太上皇李旦麵前,他告訴李旦這是皇帝在奉太上皇的命令誅滅謀逆的竇懷貞一黨,目前逆黨已然伏誅,沒有別的事情了,請太上皇不要擔心。

這個話術應該是由李隆基親自監製的,隻說太平公主的親信、宰相竇懷貞聚眾謀反,並不提太上皇最為關心的太平公主本人的相關信息,營造出太平公主沒事,隻是她的勢力被連根拔除的假象,顯然是為了把水攪渾,避免李旦奓毛。更值得回味的是,太平公主當時在朝中的眾多黨羽幾乎都被抓人小能手王毛仲順利抓住後當場處決了,唯一遺漏的就是這個竇懷貞,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刻意為之,是為了讓竇懷貞背鍋。

太上皇就這樣上了兒子的當,在確認了太平公主沒有被亂兵傷害或抓捕後,李旦放心了。在太上皇看來,太平公主人沒事就好,至於太平公主的那些黨羽,確實有廢立之心,皇帝願意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吧。

於是在李隆基的請求下,李旦下誥宣布了竇懷貞等人的罪狀,並決定同意皇帝對竇懷貞及其同黨進行嚴懲的意見。不過,太上皇也留了個心眼,他親自出麵把竇懷貞定性為謀逆集團的一號人物,同時宣布大赦天下。很明顯,李旦先生想借這一番操作將太平公主與竇懷貞等人做個區隔,再保護起來。

應該說,李旦大意了。因為從大唐的法律規定上講,謀逆案件必須要由皇帝親自宣布結案才算了結,而謀反不論在哪個朝代都屬於十惡不赦的大罪,就算是王子皇孫也沒得商量。更何況七月四日那天太上皇已經對外正式表示“從今往後軍國事務全部都交給皇帝處分,朕將無為養誌,以遂平生之願”,所以李隆基無論怎樣進行後續的操作,太上皇也無權過問,這就為事情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李隆基在發起兵變後的確沒能找到他的姑姑,派出去日夜搜尋的士兵們隻是在山溝裏找到了自縊身亡的竇懷貞。直到事發三天後,皇帝陛下才聽說他一直掛懷的太平公主從躲藏的山寺中回到她自己家裏。

李隆基意識到他的那個驕傲的姑姑已經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並準備迎接失敗後的結局。

那就成全她吧,也好盡快結束這一切。

不久,在家中從容等待的太平公主終於得知了李隆基給她安排的結局——賜死。

太平公主露出了笑容,她發現還是李隆基最了解她。這個侄子很清楚,即便得到了赦免,太平公主這個高傲的人也不會妥協,身為兩個皇帝的掌上明珠,她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向對手俯首稱臣的日子。對太平公主而言,體麵地自我了結是最佳的選擇。

於是,她請使者向皇帝帶去自己誠摯的謝意,然後鎮定地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四十八歲的太平公主捍衛了自己作為鬥爭失敗者最後的尊嚴。

太平公主死後,她在朝中的黨羽遭到了清算,連崔湜也因為首鼠兩端而被流放,之後又被賜死。至於太平公主的兒子們,除了和李隆基平日裏走得很近的次子薛崇簡被特赦外,其他的三個兒子跟太平公主的數十名親信一並被處死。太平公主推薦進政事堂的五個宰相裏隻有陸象先幸免於難,因為這哥們兒在廢黜李隆基的探討會上,表示皇帝沒有罪過自己不同意廢黜他,憑這一句話保住了自己一條命,事後還得到了李隆基的誇獎,算是徹底逃出生天。值得一提的是,陸象先後來在受李隆基之命,按承天樓收繳到的名帖抓捕太上皇的擁護者時,私自將名帖全部焚毀。靠著一把火,他既救了一幫人的命,同時還幫李隆基在曆史上保全了一個好名聲,可謂善莫大焉。

七月六日,也就是太上皇李旦遷居到百福殿,真正放權退休後的第二天,李隆基作為勝利者登上了承天門樓,宣布大赦天下。兩天後,他下令賞賜功臣郭元振等人官爵、宅邸、金帛,並借此機會將自己的親信安排在了各個重要崗位上,掌控了中央各部及京畿地區駐軍的大權。至此,李隆基終於徹底擺脫了所有阻力,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唐皇帝。看著這個自高宗皇帝以來日漸衰頹的帝國,李隆基難以抑製盡快引領大唐重回盛世的衝動。他立誌要改正父輩們的種種弊政,讓一切回歸正軌,幫助大唐逐漸步入有序發展的快車道。他知道,想實現這個理想並非易事,他更清楚的是,隻憑自己一個人的體力和智力是遠遠不夠的,發展必須有幫手,得組建一個靠譜又水平過硬的執政團隊才行。

李隆基最先想到的宰相班子人選是張說。這位精明的仁兄之前送的寶刀讓李隆基對他的印象特別深刻,因此李隆基剛一真正執掌大權便重用張說,將其從尚書左丞晉升為中書令,召入政事堂。

緊接著,李隆基一紙詔書發往嶺南,將封州流放人員劉幽求直接任命為尚書左仆射、知軍國事,召還長安輔佐自己。

張說和劉幽求都稱得上是當時朝中少有的頂尖人才,他們的回歸對於李隆基重振大唐的事業無疑是極強的助力。不過若論最頂尖的人才,這二位可能還得靠邊站一站,因為這個名頭在當時屬於另外兩個人,而他們也即將重回中央舞台了。

第一個人的回歸,與一次閱兵儀式有關。

十月十三日,李隆基即位後第一次大規模的閱兵典禮在驪山腳下隆重舉行,參與這次閱兵的有來自帝國各個衛的現役部隊,總人數高達二十萬。這些士兵在山腳下一列隊,就是旌旗綿延五十餘裏,頗為壯觀。

但是皇帝陛下隻騎馬檢閱了不到五裏,臉色就變了,而且是越變越難看。李隆基看到的是一片片神色無精打采、站姿五花八門的士兵。又走了一段路後,李隆基就徹底看不下去了。

負責人兵部尚書郭元振被憤怒的李隆基一聲令下押到了軍中大旗之下。李隆基看都沒多看這位政變功臣一眼,當即命令砍頭。好在平時郭元振人際關係搞得不錯,身為老同事的劉幽求和張說馬上出麵為他求情,表示郭元振立下過大功,不可殺。最後人保下來了,但被流放到了新州(治今廣東新興縣),兵部尚書的位置就空了下來。

麵對軍隊軍容不整,士氣不盛的現狀,李隆基深感憂心,他認為需要一個有威望同時又有手段的人來擔任兵部的一把手,改變這一局麵。隻用了不到幾秒鍾的時間,新人選的樣貌就在李隆基的腦海裏浮現了出來。

這是張六十來歲的老頭子的臉,不苟言笑,雖說長得沒有啥特點,但是絕對能讓人看一眼就記得,因為他精氣神十足,看起來就非常睿智幹練。

這個人就是姚崇。

姚崇,本名姚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治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他出身官僚家庭,老爹姚懿在太宗貞觀年間就做到了地方一把手,官至嶲州都督。在家庭的影響下,姚崇二十歲出頭就以李弘(武則天與唐高宗長子)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在朝廷重要人物去世後,會挑選一些官宦家庭的子弟參與出葬,被挑中的人還有了出仕的資格。因此,很多人甚至要搶破頭,但姚崇可能覺得這樣獲得官職傳出去不大露臉,因此主動又去參加了科舉考試,在下筆成章舉這一科目中成功考上,被授予了濮州司倉參軍的職務。後來他憑借著良好的工作業績,短時間內接連五次升職,還實現了從地方到中央的跨越,成了夏官郎中(兵部郎中)。

當時契丹人正在河北那一帶鬧事,朝廷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好幾個州的前線加急戰報。一般來說處理堆積如山的戰報會很熬人,且不太容易做好,但經姚崇的梳理,這些軍情文件被整得井井有條。更令人感到驚豔的是,每份文件裏竟然都有一段簡明的對戰局的分析,而且分析得頭頭是道,讓當時查閱這些文件的武則天暗暗稱奇,就此記下了姚崇的名字。

兩年後,當武則天在政績突出的大臣名單裏,再次看到了夏官侍郎姚崇這個熟悉的名字時,女皇陛下當即拍板,任命他做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又被安排兼任相王府長史,由此和相王李旦搭上了關係。我們前麵提到的推翻武周政權的總策劃人張柬之,就是姚崇在出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前向女皇力薦代替自己做宰相的,後來他甚至趁著回京述職的機會,百忙之中參與了神龍政變的謀劃。所以,姚崇不但始終都是李旦的親信,而且有著和李隆基相同的得到武則天讚賞與培養的經曆,也和李隆基一樣把重塑大唐的輝煌作為畢生理想與願望。

然而在李隆基即位前,也就是李旦在位期間,姚崇雖然一度以中書令的身份整飭國家各項製度,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史載:當時翕然以為複有貞觀、永徽之風),但他的執政思路與舉動恰好幹預了太平公主對自己勢力的擴充,更影響到了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的意圖。於是姚崇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就出現了我們前麵講過的那一幕:姚崇聯合老同事宋璟為保護太子,穩定政局,建議李旦將太平公主送出京城,最後沒承想局麵在一片大好的情勢下被太平公主逆轉,姚崇、宋璟險些被殺,同時被貶到地方上做刺史。

李隆基到驪山閱兵時,姚崇正在同州(治今陝西大荔縣)擔任刺史,距離李隆基駐蹕的新豐不到三百裏路,因此李隆基想到還有個姚崇可以重用後,便派人秘密召姚崇來行在見駕。

姚崇趕到的時候,剛好碰到李隆基在渭水之濱打獵。姚崇遠遠望見了天子的儀仗,趕忙策馬向李隆基的方向馳來,等到即將趕到天子衛隊附近的時候,就當即翻身下馬,依照朝廷禮儀一路小跑拜倒在李隆基的馬前。

見到老姚都六十好幾了,身手還如此靈活利落,李隆基十分高興:

“愛卿會打獵嗎?”

“臣自幼就學過打獵,臣二十歲時住在廣成澤一帶,每天以呼鷹逐獸為樂,後來遇到了張憬藏(當時與袁天綱齊名的著名相士),他對臣說臣將成為王佐之人,讓臣不要耽於遊獵,臣這才開始發奮讀書,後來真的一度躋身將相之列。不過因為年輕的時候就當過獵師,如今年紀大了,射獵什麽的倒是還能來兩下子。”

說罷,姚老獵手當場演示了一番呼鷹放犬等標準技能。見姚崇身手矯健,一看就沒有忽悠自己,李隆基當即大喜,現場邀請姚崇跟隨自己一起打獵。

姚崇也不推辭,當即上馬跟著獵隊一道前進。

看到姚崇老老實實地騎著馬跟在眾位宰相的馬後,李隆基更是心中暗自稱讚不已,認為姚崇是個懂規矩的人,於是皇帝陛下也不再繞圈子了,直接表明了重用的意向:

“朕很久沒有見你了,想讓你留在朕身邊輔佐朕,你可以與宰相並行。”

姚崇似乎沒有聽見李隆基的話,依然自顧自地騎馬緩行著。這下李隆基心裏開始打鼓了。他擔心姚崇仍舊對當初自己為求自保做的那件事心存芥蒂,因此李隆基隻好主動放緩馬速,待到姚崇的馬慢慢跟了上來,他再次回頭問姚崇道:“你為什麽還跟在後麵?”

“臣官職低微,不應當身在宰相們中間。”

李隆基笑了:“你從現在起就是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了,一起走不礙事。”

皇帝陛下本以為這話說完,姚崇會感激涕零地下馬拜謝,或者是謙遜地推辭一番,但事實證明,都沒有。

姚崇還是那樣,坐在馬上一動不動,既不表示拒絕,也不謝恩。

李隆基到底是心懷愧疚,也就不好意思繼續追問,隻能假裝剛剛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繼續他的打獵活動。

直到打獵告一段落,皇帝和隨行的宰相們都下馬坐地休息的時候,沉默了整整一路的姚崇才突然跪倒向李隆基啟奏道:“剛才臣之所以沒有答謝聖恩,是因為心裏想著有十件事情需要和陛下商量,倘若陛下認為這十件事不可行,臣便不敢接受陛下的任命。”

李隆基完全沒有顧慮,直接表示但講無妨。

於是一次名留青史的麵試就此開始,當然,被麵試的人是李隆基。

姚麵試官的第一個問題是:“自垂拱年間以來,朝廷多以嚴刑峻法統治天下,臣希望日後施政能夠先施仁義,講寬恕,最後再談刑罰,這樣可以嗎?”

李隆基想都沒多想就回答道:“朕真心希望你能如此行事。”

姚麵試官沒有對李隆基的回答做出表態,隻是繼續問道:“朝廷自出師青海失利後,從未對貿然出兵進行認真反思或追悔,臣請求在任期間,陛下不要再追求開疆拓土,息兵休戰,行嗎?”

“可以。”

“近年來,一些違法亂紀,但往往憑借皇帝的寵幸被赦免,臣請求對這些人依法進行懲處,可以嗎?”

李隆基點點頭:“朕也早對此類現象切齒痛恨很久了。”

“自太後(武則天)臨朝以來,宮中顧問之官多用閹人,臣請求陛下禁止宦官幹預朝政,行嗎?”

“此事我也思考很久了,正準備下詔禁止。”

“豪門大族喜歡貢獻奇珍異寶向皇帝諂媚,而且這一風氣已然蔓延到各級地方,影響極壞,臣懇請一概杜絕正常賦稅外的所有額外進奉,可以嗎?”

“這個當然可以接受。”

李隆基依舊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答複。

“武後臨朝以來,武氏族人、韋氏族人、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相繼擅權用事,致使朝廷吏治混亂,臣希望陛下同意皇族及後妃宗親族屬今後不得在朝中擔任要職,此前的斜封官、待闕官、員外官等名目也一律廢止,可以嗎?”

“此乃朕之夙願。”

“先朝對待大臣十分隨意,君王對臣下有時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尊重,臣請求陛下能對臣子以禮相待,行嗎?”

李隆基當即表態道:“君臣之間本來就該互相尊重,這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自從燕欽融、韋月將因直言進諫被殺後,諫官們個個三緘其口,不敢再談論朝政得失。臣希望陛下能允許所有朝中大臣逆鱗犯諫,可乎?”

李隆基笑了:“朕不僅能包容他們,而且還能采納他們的合理建議。”

姚麵試官此時還是麵無表情,繼續他的發問:

“武後修建了福先寺,太上皇則修建了金仙、玉真兩座道觀,這些都耗費了上百萬錢,臣希望陛下禁止再建造任何佛寺道觀,可以嗎?”

“朕每當看到這些建築,內心都非常惶恐不安,豈會自己再下令建造呢?”

“漢朝因呂、王、閻、梁這幾家外戚而天下大亂,我大唐的江山社稷更是險些由此斷送,臣願陛下能以此為鑒,把禁止外戚幹政作為萬代之法,不知道可以嗎?”

姚崇的最後一問可以說是直戳李隆基的內心深處,皇帝陛下竟然在聽到這句後,不禁潸然,過了一會兒,李隆基才肯定地回答道:“此事真可謂刻骨銘心!朕一定保證實行。”

見自己所提出的施政綱領全都得到了皇帝的準允,姚崇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神色,他當即鄭重向李隆基下拜道:“這是陛下行仁政之初,是臣千年一遇之日,臣願承當輔政大臣之任,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然後隻見這個六十三歲高齡的老頭子像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一樣,再次拜謝李隆基,緊接著竟手舞足蹈地高呼萬歲。而此時在周圍已經旁聽圍觀了很久的大臣們大都流下了眼淚,因為他們知道姚崇所提出的這十條意見意味著什麽,在不遠的將來“姚十條”會成為治國的基本綱領,成為重塑大唐這個國家的基石。

事情的後續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姚十條”正是李隆基踏上明君之路的第一階段測試。當十多年後,功高自滿的李隆基逐一突破這些封印的時候,也就是他治下的盛世開始走上逐漸瓦解的下坡路之時。

十月十五日,姚崇被李隆基正式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盛世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