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封禪大典:走向曆史之巔

王氏是在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被聘為正妃,迎娶進王府的。雖然我們今天在史料中依舊無法查到她的名字,但根據現有的零星材料推斷,這位王姑娘應該是出身於太原王氏一族。她的高祖父正是南梁名將王僧辯的親弟弟,或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一層關係,王姑娘一家幾代人都有過在軍中任職的經曆。她的父親王仁皎也是以同州參軍的身份入仕,當王姑娘與李隆基成親那年,他已經做到了甘泉府果毅都尉,算是個中級軍官了。

雖說王家的勢力不算大,可是王姑娘一家人自從選定了李隆基後就堅定地站在了自家女婿的一方,而且說得上是全家齊上陣。據記載,做老丈人的王仁皎曾親自帶兵參與了李隆基平定韋氏和太平公主的軍事行動,他的兒子、王皇後的雙胞胎哥哥王守一則更是李隆基早期的兄弟會骨幹之一,因此李隆基登基後,特別把自己的妹妹清陽公主嫁給了他。與李隆基親上加親後,王守一更加得到李隆基的信任,於是後來在先天政變中跟著李隆基帶隊闖入皇宮,幫著誅殺了太平公主死黨蕭至忠、岑羲等人,為李隆基立下了汗馬功勞。王姑娘身為一介女流,並沒有父兄那樣親自上陣的露麵機會,但她事實上的功勞卻更大,因為這位將門虎女在幕後全程參與了李隆基主導的兩次關鍵政變的策劃工作(上將起事,頗預密謀,讚成大業),可以稱得上是李隆基走向皇位不可或缺的賢內助。

為了答謝妻子一家人的鼎力相助,李隆基知恩圖報,一當上皇帝便冊立王姑娘為皇後,而且還把王皇後的父親和哥哥分別封為國公,給予與眾不同的榮寵。

如果按照童話的記述,李隆基和王皇後將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直到永遠。但生活從來不會出現童話裏的結局,現實是李隆基和王皇後剛剛度過那段同甘共苦的日子,李隆基的心就被另一個女人奪去了。

我猜許多人此時此刻想到的是那個女人的名字,但我要告訴你們,不是。

獲得勵精圖治的李隆基專寵的人,是武惠妃。

武惠妃,具體名字同樣不得而知,我們隻知道她是武則天同族侄子、曾經被封為恒安王的武攸止的女兒。因為武攸止早早就去世了,所以武惠妃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等到她長大成人的時候,恰巧碰到了李隆基即位,而在李隆基一次不經意間的後宮巡視中,他邂逅了亭亭玉立的她,兩人很快就墜入了愛河。

其實李隆基身邊從來不缺美麗佳人,想當初李隆基還在潞州做地方官時,就有一個長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趙麗妃深得寵愛,但是趙麗妃的存在卻並沒有妨礙李隆基與原配王姑娘的恩恩愛愛。除此之外,李隆基還與劉華妃、皇甫德儀分別生下了兒子。可新人武姑娘進入了李隆基的生活後幾乎瞬間打破了雨露均沾的和諧後宮局麵,什麽趙麗妃、劉華妃,包括王皇後在內都被李隆基拋到了腦後,武惠妃一個人就占據了李隆基所有的非辦公時間和精力,形成了專寵的形勢。

據說武惠妃之所以能獲得專寵,不僅僅在於她年輕漂亮,而是她非常能夠抓住李隆基的心理,給予李隆基意想不到的溫暖。雖然武惠妃在李隆基麵前總是一副乖巧且善解人意的模樣,但她其實很工於心計,特別是在為李隆基接連生下幾個兒子後,武惠妃開始對那個肚子一直沒有絲毫動靜的王皇後產生了一些大膽的想法。

畢竟七十年前就曾經有一個後妃憑借皇帝對自己的專寵,步步為營,取代了皇後,繼而自己做了皇帝,最終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武惠妃認為別人曾經做到過的事情,自己也可以,更何況之前的那位成功者還與自己有血脈關係。

就在武惠妃醞釀自己的奪位計劃時,麵對似曾相識的境況,王皇後那邊也日漸警覺起來,為了避免讓自己成為下一個下場淒慘的王廢後,她開始在李隆基麵前打武惠妃的小報告,希望向皇帝揭露武惠妃心懷叵測的另一麵。

但在李隆基看來,可愛的小武姑娘會有什麽壞心眼呢?王皇後是出於妒忌,在惡意中傷自己的愛人。於是李隆基逐漸開始對王皇後產生了反感。王皇後那裏估計也是因為對武惠妃的憤怒和對李隆基的失望而失去了理智,居然沒有察覺到李隆基心思的變化,還是照舊一有機會就揭武惠妃的短。久而久之,李隆基對王皇後越看越厭煩,對武惠妃則越來越喜歡,終於有一天李隆基先生也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打算廢掉王皇後,另立武氏。

這個想法在李隆基的心裏醞釀了很久,但李隆基一直沒有和任何人提起過。一來是李隆基很清楚王皇後除了沒有生兒子外,沒有犯過任何錯誤,而且她在後宮中向來對待下麵的宮女太監很好,整個後宮之中都或多或少接受過王皇後的恩惠,因而即便後來王皇後和武惠妃矛盾公開化後,也始終沒有人願意在背後說王皇後的不是。這樣的一個後宮之主如果無緣無故被廢黜,後宮必然自此再無寧日。二來則是李隆基考慮到了王皇後一家在朝中的影響力。王仁皎在李隆基執掌大權後直到去世都不再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隻是居家自娛自樂,過簡單的生活而已,就憑這一點,王老爺子給自己家在朝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至於王皇後的哥哥王守一在殿中少監的任上也幹得規規矩矩的,還和清陽公主相親相愛,同朝中各方的關係也都處得很融洽。李隆基假如貿然提出廢後,大臣們想必會有很多幫王家說話,朝中安定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氛圍大概率會因此被打破。最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則是武惠妃的身份,大家都知道武惠妃是那個篡唐自立的武則天的侄孫女,對她大都心懷著警惕,唯恐當今聖上再犯糊塗又一次拱手把江山送給武家人。對於大臣們的這一想法李隆基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為了防止朝中大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家事上,李隆基也沒敢提這個茬。

在朝臣中看了一圈後,李隆基發現他的這檔心事唯一可以找來商量的人,隻有不久前被起複為秘書監的老朋友薑皎了。

實踐證明,找一個人來好好地傾訴一下確實很有助於心理壓力的釋放,在同薑皎進行了深入而友好的交流後,李隆基著實感到輕鬆了許多。不過,壓力這個東西,和自然界中所有的力一樣,不會憑空就消失不見,隻是悄無聲息地實現了轉移罷了。

和李隆基會麵交談後,薑皎的壓力很大。此時的他麵臨兩個選擇,一個是配合李隆基行動,伺機幫助武惠妃上位,廢掉王皇後,這樣薑皎就會得到李隆基的感激,日後的榮華富貴和高官顯爵就有了保障。但是也會存在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天天被王皇後的同情者罵的風險。更讓薑皎擔心的是,假如真的像幾十年前那樣重演了一遍武氏篡唐記,自己就很有可能跟當年的李義府一樣,被釘在曆史恥辱柱上遭到後世輪番唾罵,遺臭萬年。

另外一個選項則是對外揭露李隆基的廢後想法,這麽幹雖然相當於背叛了皇帝的友情與信任,勢必遭到李隆基的記恨,但卻能挽救無辜的皇後,挽救自己的良心,甚至有可能從武氏一族的手中挽救大唐。當然了,與李隆基做了多年的朋友,薑皎很清楚李隆基被觸怒後會是多麽令人恐怖,他也毫不懷疑自己會因為這次的告密行為而落得一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是求生時極盡榮寵,死後背負罵名,還是尋一個良心安寧,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個問題。

在幾經思索後,薑皎兄最終做出了選擇。

幾天後,李隆基收到了一份來自嗣濮王李嶠的奏表,在掃了一眼後,李隆基氣得差點當場掀翻了書案。因為在這份奏表中,李嶠告訴他現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在談論皇帝有意廢黜皇後的事情,包括宮內是什麽鬥爭形勢、皇帝本人是怎麽想的、有什麽顧慮、預計怎麽行動等,全都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因此身為大唐宗室的一員兼王皇後的妹夫,李嶠表示他有必要防止再出一個武則天式的女人,並知道皇帝的真實想法到底是怎麽樣的。

李嶠話說得很像煞有介事,但精明的李隆基一眼就看穿了一切:長安城老百姓討論自己廢後之事不一定有,可那薑皎一定是叛變了。

由於李嶠的奏表內容極具爆炸性和八卦新聞的氣質,所以不等李隆基進一步確認薑皎具體都做了些什麽,至少在長安官場上,各級官員都多多少少聽到了李隆基想廢掉王皇後的消息,於是此起彼伏的議論聲瞬間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反對浪潮,大臣們紛紛以奏表的形式表達了他們的態度:別想。

事已至此,想廢掉王皇後是不可能的了,再鬧下去,估計開元以來的國家大發展的良好態勢也要丟掉,而且王皇後那裏發生的一幕也真的觸動了李隆基的內心,讓他不忍心宣布廢後。

據記載,廢後傳聞傳到了宮裏後,王皇後變得更加坐立不安,她一見到來到自己這裏準備做安撫工作的李隆基,便一下子哭了出來。

李隆基這個時候本來就有些心虛,見皇後哭得傷心,自然馬上湊過去安慰。

就在這時,王皇後看向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麵,為生日湯餅邪?!”

王皇後這話說完,李隆基當場就有點撐不住了,他的眼睛開始變得濕潤,差一點就跟著王皇後一起哭了出來(帝憫然動容)。因為王皇後剛剛說的那句話牽扯到的是一段足以讓李隆基淚目的往事。

那是李隆基一家還被武則天下令幽禁時的某一年秋八月,那一天正好是李隆基的生日,李隆基非常想吃一碗熱乎乎的湯餅,但是李隆基名義上是個王爺,實質上也就算個囚犯,所以不但沒有人會給他隨時做想吃的料理,更不會有人允許他出去吃。當然,即便李隆基在生日這天被特許到宮外放風,估計也很難如願以償,因為另外一個現實的原因——沒錢。

恰在李隆基準備放棄過生日換換夥食的念頭時,阿忠來了。

這位阿忠不是別人,正是王皇後的老爹王仁皎。得知李隆基的生日小願望時,王仁皎也沒有帶錢。但是王老頭沒有絲毫顧慮就拿自己身上穿著的紫色袍子出去換了一鬥麵,為李隆基做了他想吃的生日湯餅。

李隆基一直還記得,那年的秋天有點冷,王仁皎就那麽露著臂膀,有點哆哆嗦嗦地帶著那一鬥麵粉回來了,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笑嗬嗬的,用關心而親切的話語告訴自己,麵來了,生日湯餅馬上就好。

今日如若就這麽廢黜了毫無過錯的王皇後,他日百年之後,該怎麽去麵對那個情深意長的王仁皎!

想到了那個寒酸的生日,那碗溫暖的湯餅,以及那個親切的阿忠,李隆基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說出“廢後”這兩個字。

於是李隆基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暫時擱置廢皇後的打算,在帶著王皇後出席了幾個重要的公共場合,用秀恩愛的方式完成了“辟謠”。把相關輿論壓下去之後,皇帝陛下開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引發了這一係列波折的薑皎身上。

開元十年(722)九月六日,在當時的宰相張嘉貞的奏請下,李隆基決定以“漏泄禁中語”的罪名,先對薑皎執行杖刑,再把他流放到位於嶺南地區的欽州(治今廣西欽州市)去自生自滅。

當時薑皎也是五十多歲的老漢了,在被結結實實地打了一頓屁股後,基本上就隻剩下半條命了,慘的是他根本來不及敷藥養傷就被趕上了路,因此薑皎最終隻走到了汝州(治今河南汝州市)就死了。

慘的人並非隻有薑皎一個,比如薑皎的弟弟薑晦就受到了牽連被貶為春州司馬;薑皎的好朋友、時任都水使者的劉承祖則被流放到了雷州(治今廣東雷州市),此外還有薑皎的多位親朋好友因為薑皎事件死在了被流放的路上。

這就有些奇怪了,按理說,薑皎出賣了朋友,泄露了皇帝的秘密,那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且薑皎本人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何必無端牽連那麽多人,甚至連和薑皎沒有血緣關係的都被流放了呢?

所謂凡事反常必有妖,在薑皎事件中趁機作妖的,正是張嘉貞。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張嘉貞是在王皇後的哥哥王守一的授意下,把薑皎及其親友一網打盡的。這裏很明顯存在著一個邏輯上的問題,薑皎既然決定了透露出李隆基有意廢後的消息,他肯定就和王皇後兄妹是同一個戰壕裏的夥伴了。雖然從事後王守一的種種表現來看,這位仁兄不是個靠得住的家夥,但相信也不至於會做出一上來先幹掉自己一邊的戰友來換取李隆基回心轉意這樣的蠢事。

顯然,宋朝的司馬光先生也是同樣的觀點。所以後來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敘述到這段時,說的是張嘉貞借著李隆基大怒的時機進行了落井下石的操作,最終把薑皎一事發揮發展成了一個釀成多人死亡的事件。

張嘉貞應該不完全是冤枉的,因為相信大家還記得,薑皎曾在張說的指示下去嚐試阻止姚崇入朝執政,這足以說明薑皎和張說的關係非常要好。薑皎泄密事件發生時,張說剛好不在朝中,而是在外地視察,等他得到消息的那會兒,薑皎已經死在流放的路上了。

也就是說,張嘉貞很可能有意地借助了皇帝的怒火,擴大了整個事態,以期打擊自己的潛在政治對手張說的勢力。而且當時身為侍中的另一位宰相源乾曜選擇了坐山觀虎鬥,坐視張嘉貞下黑手,這也就為張說日後同源乾曜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筆。

好在薑皎的犧牲沒有被浪費,朝中大臣們在得到薑皎死訊後,紛紛上表替薑皎鳴冤,同時表明對王皇後的支持態度。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李隆基不得不再三出麵表示自己絕無廢黜皇後的意思。為了防止王守一和他的妹夫嗣濮王李嶠進一步聯手,將宗室和外戚的反武勢力進一步整合,形成一個最廣泛的反武統一戰線,李隆基還是動了點腦筋,他直接明發禁令,嚴禁宗室、外戚相互來往。因為以李隆基對王守一的了解,他相信如果這個大舅哥隻能獨自作戰的話,早晚會露出破綻。

事實證明,李隆基的眼光非常準。這個破綻,他隻等了不到兩年就出現了,而且王守一施展出的還是李隆基夢寐以求的那種大昏招。

開元十二年(724)七月,李隆基接到線報,稱王皇後最近獲得了一塊由妖僧施過咒的霹靂木,目前皇後把這東西隨身佩帶著,恐怕將對皇帝有所不利。

一得到這樣的情報,李隆基當即派人前往皇後的寢宮進行了地毯式搜索,最終還真就在王皇後的身上發現了那塊霹靂木。

這裏有必要先說一下這塊木頭。所謂霹靂木,就是從被雷電擊中燃燒後的樹木上截取下來的一段木頭。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度劫”的說法,認為無論是動物(包括人)還是植物,一旦修煉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會為天道所不容,上天就會降下天劫,用天雷去劈它們,如果能夠扛過去,就會飛升成仙,如果失敗就會被劈成碎片,意味著度劫失敗。不過即便是失敗了,像霹靂木這種存在,依舊擁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作為法器,實現普通人的部分願望。

經李隆基指派的專案組調查得知,這個霹靂木是王皇後的哥哥王守一送進宮中的。原來經曆了薑皎事件後,王守一那裏就開始魔障了。在他看來,阻止皇帝廢黜自己妹妹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妹妹盡快給李隆基生個大胖小子。而且一旦龍子誕下,那就是嫡長子,太子乃至未來皇帝的位子都非自己的這個外甥莫屬,不僅皇後能由此轉危為安,他王家也可以更進一步享有可持續的榮華富貴。

可是,李隆基已經很長時間不去找皇後,夫妻倆都沒在一起的機會,王皇後又不會魔法,怎麽能順利懷孕並保證是男孩呢?

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王守一,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名字叫作明悟的和尚。

明悟和尚自稱精通陰陽之術,隻需略施法術便能幫助王皇後解決沒有兒子的問題。

按照明悟和尚的安排,王守一府中先秘密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祀南鬥、北鬥的儀式,然後明悟在找來的霹靂木上刻上了天、地以及李隆基的名字,做成了護身符的樣子交給王守一,讓他代為囑咐王皇後務必隨身攜帶,並做出保證,稱隻要一切照他的吩咐辦,皇後定會生下貴子,並且皇後本人將來會變得像則天皇後一樣尊貴無比。

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精神,王守一犯下了病急亂投醫的致命錯誤。而在他的軟磨硬泡之下,本來並不相信的王皇後最終也妥協了,開始把那塊要命的霹靂木帶在了身上。

誰知,王皇後最終等來的不是想和他生個兒子的李隆基,而是一個滿臉怒氣,等著審問她的皇帝陛下。

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下詔宣布廢皇後為庶人,打入冷宮。

王守一也完了,他因為結交妖僧被判了個抄家貶官之罪。先是被貶為潭州別駕,再被貶為柳州司馬,最後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李隆基下令賜死於途中。可見李隆基對他真的是恨得牙癢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個人被卷了進來,而且跟著王守一被貶了官,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張嘉貞。

自被張說坑了一把,出去做幽州刺史後,張嘉貞痛定思痛,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去運作,才終於在開元十二年(724)返回長安,出任戶部尚書。當然,回來後的張嘉貞並沒有忍氣吞聲,他找準了一次中書省官員和宰相聯歡吃宴席的機會,在現場一發現張說的身影就跑過去破口大罵。如果不是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和大將王晙一道及時出麵從中調解,張嘉貞估計就擼起袖子揮拳上去了。

張嘉貞的自由搏擊沒能如期施展,而且也沒有再施展的機會了,隨著王守一事發,他被定義為同王守一交往密切的對朝廷不滿者,被貶為台州刺史。後來張嘉貞雖然不久就再獲朝廷重用,且被封為了河東侯,不過直到開元十七年(729)他因病前往東都洛陽就醫,基本上再也沒能重回長安朝堂之上(張嘉貞於這一年的秋天病發去世)。

相較於被廢黜的王皇後,張嘉貞稱得上是幸運的。畢竟他去北平赴任的時候,李隆基特命文武百官到上東門外去給他餞行,還親自賦詩一首予以勉勵。後來張嘉貞生病到洛陽就醫,李隆基聽說他雙目失明了,又趕緊特派禦醫快馬加鞭地前往診治,可謂時刻關心著張嘉貞的情況。

王皇後事後的境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她在被打入冷宮後,沒人關心沒人問,僅僅過了三個月,這位苦難時一直守候在李隆基背後的女人就悄無聲息地死去了。

王皇後死後,李隆基下令以一品官的葬禮規格將王皇後安葬在長安城中的無相寺內,直到李隆基的孫子唐代宗即位後,王皇後才正式被恢複皇後的封號。

平心而論,王皇後的悲劇並不完全是她的問題,即便是那塊霹靂木也不過是王家人急於求子所選擇的一種特殊手法而已,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對李隆基有什麽損害。這一點估計李隆基本人和其他一些明白事理的人都清楚。因此在王皇後被送入冷宮的當時,便出現了為王皇後鳴不平的聲音,有個名叫王諲的詩人效法漢朝時寫《長門賦》勸和漢武帝與陳阿嬌皇後的司馬相如,寫了一首名為《翠羽帳賦》的七言絕句用來諷喻李隆基。這首詩一度在朝野間獲得了較大的反響,可惜的是並沒能打動李隆基,也沒有挽救王皇後的性命。

王皇後鬱鬱而終後,倒是宮中的妃嬪宮女們有感於皇後昔日的恩惠,紛紛自發地追悼她們心中的好皇後,並且此後也經常有意無意地在李隆基麵前談及王皇後生前的種種德行。在後宮一片對王皇後的懷念氛圍的影響下,李隆基開始慢慢回憶起王皇後的好來,早年間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記憶片段越來越多地閃現在了李隆基的腦海裏。他有點後悔了,但已悔之無及。

也許是出於對王皇後的愧疚,李隆基之後再也沒有另立一個新皇後,哪怕是他(當時)最愛的武氏,也隻是在宮中享有等同於皇後的禮儀待遇罷了,武惠妃到最後的封號也就是個惠妃。

而且武惠妃其實也不完全具備當選皇後的條件,除了朝中大臣強烈反對外,她還麵臨著一個更為嚴重的現實問題:所生子女全都出現了“繈褓不育”的現象。

雖然武惠妃很能生,且生了不止一個兒子,但她所生的夏王李一、懷王李敏及上仙公主這三個孩子不知是什麽緣故,沒有一個能活過幼兒期的。後來好不容易又生了個兒子李清,為了避免這個孩子也像他的哥哥姐姐一樣夭折,武惠妃便找到李隆基商量,做出了把兒子交給李隆基的長兄寧王李憲撫養的決定。

在李清獲得寧王妃元氏親自撫養,並對外宣稱是寧王的兒子之後,武惠妃孩子早夭的情況才開始出現變化,武惠妃的這個兒子最終活過了他的哥哥姐姐,健康地長大了。之後,武惠妃又接連為李隆基生下了盛王李沐和鹹宜公主、太華公主。不過由於這位李清自幼就住在寧王府上,因而他一直沒有被李隆基封王,宮裏的人隻管他叫作十八郎。後來等到開元十三年(725)三月,他的弟弟李沐到了可以封王的年紀,李清才跟著被封王,開始進入宮中生活。

十年後,被封為壽王的李清正式改名為李瑁,迎娶了一位在洛陽長大的楊家姑娘為妻。

命運的安排實在是令人捉摸不透,但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開元十二年(724)十一月,李隆基突然離開長安,前往東都洛陽工作和居住。李隆基此行很大原因是他想暫時遠離那個傷心地,轉換一下自己的心情。而在張說看來,封禪泰山就是幫助李隆基走出王皇後陰影的良方。於是在張說的帶領下,一部分大臣開始接連不斷地上表請求李隆基同意封禪。最後,以張說為首的封禪派聲勢壓過了以源乾曜為代表的反對派,促成了泰山之行。

事情定下來後,張說唯恐中途生變,所以隻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寫出了一份係統而又嚴謹的封禪大典計劃書草案呈送給了朝廷。

李隆基看完了張說遞交的計劃書草案後十分滿意,當即批準張說繼續推進接下來的相關工作,而張說也不負領導的期望,一件一件地落實了計劃書上的內容。

突然有一天,張說意識到他在計劃書裏遺漏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封禪期間的邊境安全問題。當時的突厥雖然已經不複往昔般強大,朝廷也不怎麽願意去搭理他們,但是突厥畢竟還有一定的實力,哪怕不再是唐朝的心腹大患,但是在皇帝封禪期間大規模入寇,惡心一番大唐還是沒問題的。而且這些年來突厥屢屢遣使入朝請求和親,都被李隆基堅決拒絕了。張說很是擔心惱羞成怒的突厥可汗會有什麽想法,為此他特地找來了兵部郎中裴光庭商量對策。

別看這個裴光庭隻是兵部的小小郎中(正五品),其實這位仁兄堪稱整個大唐最了解突厥的人,沒有之一。因為裴光庭的父親便是有著“突厥克星”美譽的名將裴行儉。裴光庭從小耳濡目染,可以說是聽著父親及其戰友同突厥人鬥智鬥勇的故事長大的。後來參加工作後,他也沒有放棄對突厥人心理及行為的繼續研究,所以要獲知突厥鬧事的概率有多大,張說認定裴光庭大概率能給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陛下即將去往泰山行封禪大典,屆時禦駕東巡,京師空虛,我擔心突厥人會借機生事,侵擾北境。故此有意在北方地區增加守軍人數,鞏固防禦,你以為這麽辦可以嗎?”

張說本以為裴光庭會給出一個突厥人出兵的概率,然後從突厥人的行為習慣層麵出發,給出幾個對方可能的南下路線方案,再提供一些相應的防守建議。誰知,裴光庭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

“陛下去泰山封禪不就是要向上天匯報所達成的功績嗎?能稱得上功績,肯定需要做到恩德無不及,百姓無不安,萬國無不懷。如今朝廷將要對外彰顯功績,卻擔心夷狄入侵,這恐怕不能展現君王的盛德吧。大興兵役,用來防備不測,雖然是個法子,可卻不是安民之道。一邊講要會同各方共享太平,一邊仍要想著阻擊北境的各族,這也不是懷柔遠人的態度。如果存在著這三種現象,封禪時所謂的功績事實上也就談不上了。”

張說一聽這話就笑了,他意識到裴光庭不是個簡單的人,能有這樣的政治高度和如此邏輯嚴密的說辭,這也意味著眼前的人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所以張說沒有打斷裴光庭的話,而是示意他繼續講下去。

裴光庭也沒有猶豫,仍舊繼續著他的分析:“四夷之中,突厥素來被視作最強大的,這些年來我們雙方持續著各種形式的交往,突厥人也傳達了想與我大唐重修舊好的意願。隻不過我們這些年來一直沒有給他們明確的回應。如今隻要朝廷能派出一名使臣去征召突厥的一位重臣來參加封禪儀式,對方一定會欣然從命。突厥接受詔命派人赴會了,其他各部落的酋長首領們也一定會相繼前來。這樣自然可以做到偃旗息鼓,高枕無憂了。”

張說聽完了裴光庭的這番話不禁連連點頭:“你說得對,我真的是比不上你啊!”

於是根據裴光庭的意見,朝廷向突厥派出了使者。突厥人果然按照裴編劇的劇本,派出以大臣阿史德頡利發為首的入貢使團去參加封禪大典。

開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李隆基帶領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及四夷酋長從東都洛陽出發,啟程前往泰山,開啟了屬於他的封禪之旅。據記載,這支封禪隊伍相當龐大,一眼望去浩浩****的,數十裏間全是人,光是專門負責給封禪團運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車輛就能排得綿延數百裏之遙。

平心而論,如果不是盛世,這麽大的排場還真的拿不出來。不過相對於李治的那次,李隆基在沿途表現得低調了很多,每日的行程時間與路線也進行了詳盡的規劃,盡量避開了農田和市集,隻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走到了泰山腳下。

在山腳下休整了三天後,十一月九日,李隆基帶著宰相和祭祀相關官員開始登山,至於從行的百官則被留在了泰山的山穀口等待。由於上山的人數有限,所以李隆基等一行人當天就登上了泰山的頂峰。

從泰山上俯瞰雲海,李隆基心曠神怡,緊接著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前代來此封禪的帝王們為何對封禪時獻給上帝的玉牒之文秘而不宣啊?”

這句話是對著隨行的眾臣說的,但有必要立即做出回答的,隻有禮部的官員,而李隆基眼睛所看向的也是禮部的領導們。

應該說這個問題很難給出接近真相的回答,畢竟前代的玉牒上寫了什麽也隻有前代的當事人知道。不過這個問題卻必須要回答,而且還得答得讓領導滿意。

挑戰禮部幹部們水平的時候來了,好在禮部也有能人,這個人就是當時擔任禮部侍郎且還是狀元出身的賀知章。

賀知章略微思考下就給出了一個相對靠譜的答案:“可能是前代皇帝有私密的事想詢問神仙,所以才不願讓其他人知道。”

李隆基笑了,他隨即招了招手示意侍從把玉牒展示給在場的人看。

“我此來封禪,是為萬民祈福的。”

這下所有人都放心了,雖然經曆了王皇後的那件事,但現在看來皇帝陛下並沒有就此沉溺於兒女情長中,他依舊是那個勵精圖治,希望有所作為的李隆基。

在向朝中各位重臣明白地表明心意後,李隆基按照計劃開始了他的封禪與祈福。

十一月十日,李隆基在泰山山頂上完成了對昊天上帝的祭祀,留在山下的群臣則在山腳設好的祭壇上,祭祀了五帝百神。

第二天,李隆基登上社首山祭祀了土地神,完成了帝王封禪的標準流程。

十二日,李隆基依據乾封年間的規矩坐在禦帳中,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宣布大赦天下,並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封禪典禮至此實現了完美落幕。但此時此刻,李隆基並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這場封禪,那個輔佐他把開元盛世推向頂點的人將急速跌落到人生的低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