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讓關係產生隔閡的對話因素

自動思維 聊得越多越容易爭吵

“以後再也不理你了。”

“算了,找你聊天是我的錯。”

“管好你自己吧,你總以為隻有你才是對的。”

如果雙方以這種方式進行交流,就是失敗的對話。

那麽,什麽是成功的對話呢?

“和你聊天真是找對人了。”

“謝謝你聽我說話。”

“感謝有你,我心裏舒服多了,我現在知道自己該怎麽做了。”

如果雙方說出這種話,就是成功的對話。

兩者的差異來自哪裏呢?

來自我們所說的“瞬間思維”。

如果對話效果差強人意,多數人就會攻擊對方的人格或者怨恨自己,認為那是一次失敗的對話。於是,他們毫不保留與對方重修舊好的餘地,或者認為隻能選擇絕交。此外,還會因為自責而變得難過。

我們過去有過不少這種痛苦經曆吧?因為這種思維而一直怨恨某人,甚至幹脆與其絕交,事後卻又感到後悔或者陷入憂鬱當中。

本書不會把對話失敗歸咎於我們自身的人格,而是著眼於“瞬間思維”。我們還要明白,那並不是深思熟慮的決定,而是一種自動的、下意識浮現的思維,也就是說,自動思維導致了對話失敗。

突然浮現的自動思維變成語言脫口而出,雙方的交流變得困難重重;如此反複下去,矛盾會越積越深。

阻斷對話的自動思維模式

什麽是阻斷對話的自動思維呢?

“阻斷式對話模式”源自以下六種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①判斷;②指責;③強迫、脅迫;④比較;⑤理所當然、義務化;⑥合理化。

上個周末,我和交往三年左右的男朋友吵架了。

那天,我們約定兩點見麵。我平時總是先到的那一個。我在等他時,看到了鄰桌的男生正在等女朋友。我雖然不期待男朋友能做到這一點,可是他那天大概遲到了十五分鍾後,笑嘻嘻地走進來,非但沒有說“對不起”,第一句話居然是:“你怎麽來得這麽早?”我忍無可忍,大發脾氣。

“喂,是我來得早嗎?明明是你遲到了!”-1.判斷

“你會不會好好說話?你到底有沒有時間觀念?你在公司也這樣嗎?”-2.指責

“我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吧,讓你好好守時!”-3.強迫

“鄰桌的男朋友早就過來等著了,你對此毫無感覺嗎?” -4.比較

“守時不是最基本的嗎?不是理所當然的嗎?”-5.理所當然

“哪怕你說一句‘對不起’,我能這麽生氣嗎?”-6.合理化

女朋友等候多時,又委屈又生氣,她希望男朋友可以真心道歉,或者感謝她的等待,男朋友卻想一笑而過,她便不由自主地大肆發泄。

然而,這樣說話通常無法得到對方的真心道歉。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可能會習慣性地重複“對不起,對不起”,或者火上澆油,說出以下這番話。

“我每天都遲到嗎?”-合理化

“你就沒有遲到過嗎?”-比較

“你總是隻看到別人的缺點。”-判斷

“如果你能好好說話,我本來是打算道歉的。”-合理化

“別那樣說話。”-強迫,脅迫

男朋友也對女朋友的話感到不愉快,習慣性地做出回應,啟動了阻斷對話的自動思維模式。可見,自動思維才是罪魁禍首。這種模式反複的時間越長,尤其是心存不滿時(所謂心情不好時),對話就會變得越困難。

溝通式對話練習

對話越多,越感覺受挫的原因是:

自動思維

自動思維

1.判斷

2.指責

3.強迫

4.比較

5.理所當然

6.合理化

如果雙方對瞬間浮現的六種自動思維模式信以為真,並且開始互相爭辯,這種對話就會對彼此造成傷害。

(1)拍下這張圖,設置為手機背景畫麵。

(2)隨時確認自己一周之內“說出的話和聽到的話”屬於以上哪種模式。

例:我今天對金次長說:“你都當上次長了,怎麽還不知道報告的基本要求呢?”

-我今天的行為屬於自動思維中的“判斷”(你不知道)和“理所當然”(次長這個職位當然應該知道)模式。

例:今天早上,我聽到妻子對兒子說:“你真的打算每天早上都這麽懶嗎?”

-妻子今天早上對兒子的言論屬於自動思維中的“判斷”(行為懶惰)模式。

※ 認識到自己所說的話是自動思維,比去承諾“不做自動思維式發言”更加有效。因為,我們在一生中很難回避自動思維。承認自己的自動思維,就已經對溝通有很大幫助了。通過之後的練習,大家就會明白這一點。

一對一練習

閱讀以下問題,回想個人經曆,說明一下自動思維的六種模式。彼此進行提問,確認是否明確了解這個概念並可以清楚介紹。

問題:

(1)我這段時間對誰使用的自動思維最多?

(2)當時所說的話當中,可以想起哪幾句?和搭檔一起聊一聊。

了解自動思維模式

如果不了解自動思維,就會一直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對話。這時,無意中說出口的話,非但不會緩和與對方的關係,還會造成與對方交惡的後果。在此並非想要評價這種對話模式的“好”與“壞”。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如果以這種模式進行對話,將很難與對方和諧相處,自己也會感到不快。

接下來,我們具體了解一下阻斷式對話的六種自動思維模式。

1.判斷

“那個人討厭我。”

“我爸非常體貼。”

所謂判斷,是指通過觀察對方或者外界而進行解讀的“自我框架與思維”。在對話中,判斷就是以自己的標準對對方的言行做出“好壞對錯”的解讀。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對錯標準,這種標準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經驗而有所不同。這種判斷會有積極或者消極的表現,消極的判斷則會引發對對方的指責。

2.指責

“也就是我才會把這種無能的人當上司。”

“這人一點兒人情味都沒有,完全不懂得感恩,臉皮真厚……”

指責是一種批判形態,這種表達方式中夾雜著消極解讀,“認為對方有錯,是對方的問題”。當我們指責某人時,是在“我沒錯,對方有錯”的前提之下,為解決這個“錯誤”,默認對方應該被攻擊、可以被否定。如果認知矛盾的原因在對方,相信對方有錯,理應被攻擊,我們就會肆無忌憚地指責對方,不斷說出一些過分的話。

3.比較

“上次的老師真的很好,這次怎麽來了個這種人?”

“我怎麽就不能像他那樣圓滑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呢?”

比較是當對方沒有如我們所願時,就算是對其進行羞辱也要改變對方的表達方式。“那個人就不會那樣做,而你是怎麽回事?”通過這種表達來羞辱對方,讓對方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聽到這種比較的人,自然會感到恥辱。更大的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從小經常被父母以這種比較的方式進行教育,很難對自己形成正麵的認識。

4.強迫

“我說好話的時候你最好識相點。”

“隻有忍住委屈,懂得討好別人,你才能活下來。”

強迫是就算使用暴力、恐嚇,也要讓對方行動的方式。哪怕讓對方承受失去某種東西、遭受損失的恐懼,也要讓其行動——如果我們相信這種做法是對的,就會毫無顧慮地強迫甚至威脅對方。多數情況下,強者支配弱者時,便會習慣性地使用這種對話方法。他們意識不到這是一種暴力方式,而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對方的行動),無情地操縱對方。

5.理所當然

“你已經做了三年代理了,這點事還是應該做的吧?”

“我這麽笨,當然會遭受這種待遇了。”

理所當然是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承受”,於是強迫對方執行某種行為的對話方式。不過,這種“每個人都應該承受”的標準又是極其主觀的。我們有時會毫無緣由地以說話者的框架和標準,通過“每個人都應該承受”的言論,造成對方的愧疚感,讓對方感到無奈。這種情況下,說話者通常會使用以下表達:“還能有什麽原因?這是理所當然的啊。”這種言論可以反向解讀為:“我無法解釋你為什麽必須那麽做。我也不知道,你別問我。”

6.合理化

“我指責那個人,是因為他有問題。”

“如果你表現得好,我就不會發脾氣了。”

合理化是指說話者不反省自己的行為,將錯誤推脫給他人的表達方式。我們在後悔並想要解決問題時,也會出現這種對話模式。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愧疚感,並對此進行合理化說明時,會給對方造成更大的痛苦。“我也沒辦法,你別讓我暴躁。”最終,一個人在這種模式下會認為自己的言行隻是由環境或者對方造成的,從而減少自己的不適。這種方式的合理化,可能會使自己變得舒服,卻會給聽者帶來極其不適的感覺。

溝通式對話練習

(1)寫下本周自己說過的話,並注明它們屬於哪種自動思維模式。

例:“你為什麽無法像姐姐那樣準備周全呢?”

-我對孩子說的話屬於自動思維中的“比較”模式。

(2)寫下本周自己聽到的話,並注明它們屬於哪種自動思維模式。

例:在地鐵裏聽到有人說:“阿姨,您怎麽能這麽沒有公德心?真無知……”

-那個人屬於自動思維中的“指責”模式。

自動思維對感受、行為的影響

通過自動思維進行對話,並非總會與對方產生矛盾或者引起不適。隻不過,在對話中若是相信了自動思維,很可能會習以為常,逐漸無法認知並表達我們想要的東西。把自動思維當真,就會在對話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產生矛盾,自身也認識不到問題的本質。

思維之所以會通過對話表現出來,是因為思維對感受和行為產生著很大的影響。感受和行為會根據思維而發生改變,因此我們的對話也會有所不同。小時候,大人總是囑咐我們積極向上,也是因為希望我們能說好話、做好事。然而,練習健康的對話,不是停止消極思維,隻保留積極思維,而是“認識思維的訓練”,不論某種思維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對自動思維不加懷疑,而是相信並指導自己的行動,我們的感受和行為就會脫離自身的控製,在無意中形成習慣。

下麵我們繼續學習自動思維與感受、行為的關係。

1.自動思維會引發感受的多樣化

我們看到毒蛇會感到非常害怕,而對於受過專業訓練的馴獸師來說,眼鏡蛇卻並非一種可怕的刺激。其中緣由是,馴獸師對於眼鏡蛇的經驗與普通人不同,看到眼鏡蛇時產生的自動思維便也不同。

馴獸師:眼鏡蛇 → “哇,它的鱗片真好看!”→ 感到興奮和好奇。

普通人:眼鏡蛇 → “被它咬了怎麽辦?”→ 感到驚恐和害怕。

像這樣,經驗會自動構建思維,思維會對感受產生影響。這種思維是自我解讀的結果,會對我們的感受產生影響。如果自認為很差勁,就會感到拘束而憂鬱。

“我不是一個好父親/母親。”→ 感到愧疚和不安。

“我真沒用!”→ 變得無助、憂鬱。

2.自動思維可以改變行為

我們會相信自己的思維,並讓它指導行為。根據思維的不同,我們可能會選擇抗爭,也可能會選擇逃離這種刺激,或者被刺激打敗,束手無策。這些行為的基礎是憤怒、不安、悲傷等典型感受,我們卻根本來不及認識這些感受,就已經直接轉化為行動。

極力抗爭的方式

被上司指責錯誤時:“原來他瞧不起我!”的思維 → 以言語指責對方,采取譏諷的態度,甚至暴力行為。

如果認為對方的言行是對自身的無視,就會立刻對對方進行語言與行為的攻擊。例如,一個人開車時差點兒與別的車相撞,便立刻下車與那個車主大吵,就屬於這種方式。“因為那個人,我差點兒就死了!”司機產生這種思維的同時,也可能會在車裏自言自語:“那個人是不是瘋了?”

逃離刺激

必須當眾發言的聚會:“我肯定又會難堪。”→ 認為有可能遭遇失敗,所以離開了聚會。

如果某件事做了幾次依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我們就會通過那種反複的經驗來想象以後,或者主動回避這件事。預想到參加令人不適的聚會會出現不愉快的狀況,於是找機會回避,這個事例就屬於這種類型。

被刺激打敗,束手無策

被上司批評報告書做錯了:認為“我真沒用”→ 什麽也不做。

如果上班族麵對比自己強大的上司,被追問或者督促時,會有什麽反應呢?多數人會在那一刻大腦空白,身體僵硬,什麽也做不了。因此,思維可以支配的不隻是我們的感受。如果陷入這種思維,身體就會變得異常僵硬,不能逃離也不能攻擊,處於被打敗的狀態。

溝通式對話練習

(1)分享最近感到不適的事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與行為。

例:我在胡同裏以20km/h以下的速度開車,突然從左邊衝出一輛車,向我快速駛來。這條路無法躲閃,隻能減速,對方卻似乎並未減速。直到那輛車幾乎開到了我的麵前,才突然刹車。

感受的強度:憤怒(40%)

不安(90%)

悲傷(0%)

·事件:

感受的強度:憤怒(

%)

不安(

%)

悲傷(

%)

(2)寫下當時的全部自動思維,並與身邊的人分享一下。

例:“怎麽會有那種人?就因為那個人,我差點兒出車禍!那個人真該遭報應。真的太無知了!我還以為我今天就完蛋了。”

·當時的自動思維:

(3)寫下自己可以想起的各種自動思維,確認感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例:“盡管如此,今天能這樣已經是萬幸了。沒出車禍,我也沒有受傷。”

-安心

“如果那個司機突然出現心絞痛,無法繼續開車呢?”-擔憂

·思維和感受:

→ 盡管如此,我依然會認為那個人應該“遭報應”嗎?

我的憤怒指數依然是4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