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朽的逃亡者2
巴爾沃亞一直還在用渴望的目光凝望著遠方。“皮魯”,即“秘魯”這個名字,猶如一口金鍾在他的靈魂深處**來晃去。不過,這一回他不得不忍痛放棄!他不敢再進一步探察了。帶著二三十個疲憊不堪的人,他不可能征服一個王國。所以,他必須先返回達連養精蓄銳,然後再沿著現在找到的這條路去征服那新的黃金之國。而回來的路上同樣困難重重。西班牙人必須再次艱難地穿過熱帶叢林,必須再次經受土人的襲擊。尤其是現在他們已不再是一支戰鬥的隊伍,而是一小隊患著熱病、用最後一點力氣蹣跚行走的人。巴爾沃亞本人也已接近死亡的邊緣,由幾個印第安人用一張吊床抬著。這支隊伍經過艱苦卓絕的四個月行軍,終於在1514年1月19日重新回到了達連。曆史上最偉大的行動之一勝利完成了。巴爾沃亞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每一個同他一起冒險到達那未知地區的人都變得富裕了。他的士兵從南海沿岸帶回來的財寶之多,是哥倫布和其他西班牙征服者所不能比擬的。殖民地裏未參加行動的人也分到了一杯羹。巴爾沃亞把戰利品的五分之一留作王室的貢品。作為凱旋的統帥,在分配戰利品的時候他還給自己的獒犬萊昂西科留了一份,以報答它如此凶狠地撕咬掉那些不幸土人的皮肉。它所得到的酬勞和任何一個參戰者一樣:500金比索[45],他讓人把這些黃金撒在了狗的身上,對此無人非議。在巴爾沃亞取得這些成就之後,殖民地上再也沒有人對他總督的權威有所爭議。這個冒險家和叛亂者像神一樣被人崇敬。他可以自豪地向西班牙送去如下消息:他為卡斯蒂利亞王室完成了自哥倫布以來最偉大的業績。在向成功頂峰攀登的艱辛路途中,好運的陽光射破了一切迄今壓在他生命之上的陰雲。而現在,正是紅日中天。
然而,好景不長。幾個月後的一天,那正是陽光燦爛的六月天氣,達連的居民吃驚地湧向海灘。一張白帆在海麵的地平線上出現,在這個偏僻的世界角落裏,這本身就是一樁奇跡。可是你看,緊接著又出現了第二張、第三張、第四張、第五張,不一會兒已經看到十艘帆船,不,十五艘,不,二十艘帆船——是整整一支艦隊在向海港駛來。他們很快就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由巴爾沃亞的信引起的結果,但不是報告他凱旋的那封信——那封信還未到達西班牙——而是他早先那封信,他在那封信裏第一次轉述了印第安人酋長關於南海和黃金國存在的報告,並請求派來一千名士兵,以便去占領那些土地。西班牙朝廷毫不遲疑地為這樣一次遠征行動派來了一支強大的艦隊。不過,塞維利亞和巴塞羅那方麵根本就沒有想過把這樣的重任托付給一個像巴爾沃亞這樣聲名狼藉的冒險家和叛亂者。年已六十的佩德羅·阿裏亞斯·達維拉(通常稱作佩德拉裏亞斯)[46]出身顯貴,深孚眾望,他被任命為特別總督,一道隨船前來,他將作為國王的總督在這塊殖民地上最終建立起秩序,對以前發生的一切越軌行為繩之以法,找到南海,並征服那傳說中的黃金之國。
因此,對佩德拉裏亞斯來說,此時的處境是令人不快的。他一方麵肩負這樣的使命:要追究叛亂者巴爾沃亞驅逐前總督的責任,如果證明他有罪,那麽就將他逮捕,要麽,就證明他無罪;另一方麵他又肩負著找到南海的使命。但是,他換乘的小船剛一靠岸,他就立刻得知,那個他打算審判的巴爾沃亞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經完成了這一了不起的壯舉,這個叛亂者也已慶祝過原本該由佩德拉裏亞斯來完成的凱旋,而且巴爾沃亞為西班牙王室做出了自發現美洲以來最偉大的貢獻。不言而喻,他現在不可能把這樣一個人像卑賤的罪犯一樣送上斷頭台,而必須禮貌地向他問候,熱忱地向他祝賀。不過,從這一刻起,巴爾沃亞實際上已經失敗了。佩德拉裏亞斯永遠不會原諒這個競爭對手獨自完成了這一行動,因為這是一項王室委派佩德拉裏亞斯來實現的行動,而且它原本肯定會帶給總督流芳百世的榮耀。所以,他雖然不想過早地去激怒當地的殖民者,而不得不把對他們的英雄的仇恨隱藏起來,把追究責任的調查工作無限期延長,甚至把自己留在西班牙的親生女兒許配給巴爾沃亞,以製造一種和平的假象。但是,他對巴爾沃亞的仇恨和嫉妒並未有一絲一毫的減少,相反卻是與日俱增,特別是當西班牙方麵終於獲悉了巴爾沃亞所完成的業績之後。一份詔令已從西班牙送到這裏,把這個叛亂者曾經僭越的頭銜補授給他,即任命他為邊疆總督[47],並且告知佩德拉裏亞斯,每遇重大事情都必須同其協商。然而,這一片土地對兩個總督來說畢竟是太小了,其中必然要有一個屈服,以致最後垮台。巴爾沃亞感覺到自己頭上仿佛懸著一把利劍,因為佩德拉裏亞斯手中掌握著軍權和司法權。於是他準備第二次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因為他第一次這樣的嚐試出色地獲得了成功。他請求佩德拉裏亞斯允許他裝備一支遠征隊,到南海沿岸去探察並占領它周圍的土地。不過,這個老牌叛亂者的秘密意圖是:他要到大海的彼岸去,擺脫一切控製,他要自己建立起一支艦隊,要使自己成為那一片土地上的主人,並且一旦有可能,就去征服傳說中的“比魯”——新世界的黃金國。佩德拉裏亞斯詭譎地同意了,因為如果巴爾沃亞自己在這次行動中喪了命,豈不更好;即使他成功了,那麽以後仍然有很多時間除掉這個過於貪圖功名的人。
就這樣,巴爾沃亞又開始到不朽的事業中去尋求新的庇護。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第二次行動比第一次更加輝煌,雖然這一次行動並沒有享受到和第一次同樣的榮耀,因為曆史隻偏愛成功者。巴爾沃亞這一次橫越地峽的時候,不僅帶著自己的人馬,而且還讓成千名土著人拉著足夠建造四艘雙桅帆船用的木材、木板、船帆、鐵錨和絞盤翻山越嶺。因為,隻要他在山的那邊建立起一支艦隊,他就可以占領所有的沿岸地區,征服那些盛產珍珠的島嶼,還有秘魯,那傳說中的秘魯。可是這一次,命運卻同這個勇敢的冒險者作起對來,他接二連三地遇到新的挫折。在穿過潮濕的熱帶叢林時,蠹蟲蛀毀了木材;到達以後發現木板已全部黴爛,不能再使用。但巴爾沃亞沒有氣餒,他在巴拿馬海灣讓人砍下新的木料,鋸成新的木板。他的毅力與幹勁創造了真正的奇跡。眼看一切又都要成功:雙桅帆船造好了,那可將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航行在太平洋上的雙桅帆船。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停泊著竣工船隻的河流突然因為颶風而暴發洪水,造好的船被衝走了,並在大海上被撞得粉碎。巴爾沃亞不得不第三次重新開始。兩艘雙桅小帆船終於又建好了。隻需要再有兩三艘這樣的船,他就可以出發了,去占領那片他朝思暮想的土地。在那個印第安人酋長伸出手掌指向南方以後,自他第一次聽到那誘人的名字“比魯”以來,這就成了他日日夜夜的夢想。現在,隻要再得到幾名勇敢的軍官和良好的補給,他就可以去建立自己的王國了!隻要再有幾個月的時間,隻要他內心的勇敢再配上一點好運氣,那麽世界曆史上戰勝印加人、征服秘魯的就不會是皮薩羅,而是巴爾沃亞了。
然而,命運即使對它最喜愛的寵兒也不是永遠慷慨大度的。眾神通常隻會保佑無法永生的凡人完成唯一一項不朽的事業,除此之外,凡人不可奢求。
毀滅
巴爾沃亞以鋼鐵般的毅力準備著自己的宏偉計劃。但是,恰恰是這種大膽計劃所取得的成功,給自己招惹來了危險,因為佩德拉裏亞斯猜忌的眼光一直在不安地注視著自己這個下屬的意圖。也許是由於叛徒的出賣,他得到了情報,知道巴爾沃亞野心勃勃地要建立自己的統治;也許是純粹出於嫉妒,怕這個從前的叛亂者第二次獲得成功。總而言之,他突然給巴爾沃亞寄去一封非常懇切的信,信中說,希望巴爾沃亞在最終開始遠征以前,最好再回到阿克拉[48]一趟,因為有事相商。巴爾沃亞希望能進一步得到佩德拉裏亞斯的兵力支援,於是按照信上的邀請立即返回了。一小隊士兵在城門外朝他的方向行進,似乎要來迎接他。他高興地急忙向他們走去,為的是要去擁抱他們的隊長——他多年的戰友、發現南海時的同伴、自己信賴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但是,皮薩羅卻把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肩上,宣布他已被捕。皮薩羅也渴望做出一番不朽的事業,也渴望著能去占領黃金國。所以,當他知道要除掉這樣一個膽大妄為的前行者時,心裏並不是很介意。佩德拉裏亞斯總督開始了這場所謂針對叛亂者的審判,並且很快做出了不公正的判決。數天以後,巴爾沃亞和幾個最忠實的夥伴一起走上了斷頭台。隻見劊子手的刀斧一閃,滾落在地上的頭顱在一秒鍾之內就這樣永遠地閉上了雙眼。這是人類的第一雙眼睛,它們曾同時看到過環抱我們地球的兩個大洋。
[1] 太平洋(Pazifik),其名稱來源於拉丁文pacificus,即“締造和平的或和平的”之意。 ——譯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書中注釋均為譯注)
[2] 全文14篇故事之前的導讀文字,均由譯者梁錫江撰寫。
[3]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德語Christoph Kolumbus,意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西班牙語 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後受西班牙國王的委托企圖尋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線。1492年10月12日,人類的又一個星光閃耀時刻,哥倫布的船隊到達巴哈馬群島中一座被當地人稱作“Guanahani”的小島(至於該島是聖薩爾瓦島,還是其東南150公裏遠的薩馬納島,目前還存在爭議),哥倫布因此成為新大陸的發現者,雖然他至死都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
[4] 塞維利亞(Sevilla),西班牙西南部的內河港口及第四大城市,瀕臨大西洋,伴隨著新大陸航線的開辟,一直到18世紀初,它都是西班牙最重要的港口和最富庶的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航海學校即誕生於此。
[5] 巴塞羅那(Barcelona),西班牙東北部的港口城市,毗鄰地中海。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正是在此向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和斐迪南國王提交航海報告的。作者用塞維利亞和巴塞羅那這兩個地點表示,哥倫布的凱旋隊伍穿過了整個西班牙。
[6] 人種分類學上曾經長期存在的一個誤解,即美洲印第安人從膚色上看是紅色人種,後來發現其實他們是喜歡在皮膚上塗抹紅色顏料而被誤認為是紅色皮膚。從膚色上看,印第安人其實與亞洲黃色人種比較接近。不過現代人種學認為,從膚色對人種進行區分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膚色更多的是對環境氣候以及飲食的一種適應行為,與更深層次的基因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緊密。
[7] 兩位國王,指當時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1451—1504)和統治半島東北部以及意大利南部的阿拉貢王國國王斐迪南二世(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又稱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Ⅱ,1452—1516)。1469年,兩人結婚,在轄下的領土內實行雙元統治,這為此後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同時,正是從他們開始,西班牙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霸權。哥倫布的航海行動是在他們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的。
[8] 杜卡特金幣(Dukaten),最早由威尼斯鑄造,13—19世紀在整個歐洲都普遍通用的金幣。
[9] 俄斐(Ophir),《聖經舊約·列王記上》第十章記載的一個盛產黃金、寶石和檀香木的古城,是歐洲傳說中的黃金之鄉,具體地點不明,有人認為是津巴布韋。
[10] “ El Dorado”,西班牙語,即“黃金國”之意。相傳在南美洲北部有一處遍布黃金的國土,哥倫布之後的諸多冒險家均曾尋訪。歐洲許多小說和遊記均對此有過描寫,較為著名的例如伏爾泰的小說《老實人》。本書第七章《發現黃金國》的原文標題也是該詞。
[11] 帕洛斯(Palos),西班牙西南部的港口。1492年,哥倫布正是在此開始他的第一次遠航的。
[12] 加的斯(Cadiz),西班牙西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位於帕洛斯東南方。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即是在加的斯附近出發的。新大陸發現後,成為西班牙海外貿易的重鎮,同時也是西班牙著名的白銀艦隊的母港。
[13] 身有烙印(Brandmarken),歐洲曆史上的一種刑罰,即在罪犯身上烙上火印,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刺配。
[14] 埃斯帕尼奧拉島(Espa?ola),又稱海地島,分屬今天的多米尼加與海地共和國。1492年,哥倫布抵達該島時將其命名為“埃斯帕尼奧拉”,即“小西班牙”之意。後成為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性居民點。
[15] 伊達爾戈騎士(Hidalgo,葡萄牙語Fidalgo),西班牙及葡萄牙下層貴族的稱號。他們通常沒有爵位,也沒有封地,但是擁有免稅權和持有武器的權利,有些類似於日本的下層武士。在公元8—15世紀西班牙人抗擊摩爾人統治,以及16—17世紀殖民新大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一般會在名字前加上表示尊稱的“唐”(Don),比較著名的文學形象就是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
[16] 馬丁·費爾南德斯·德·恩西索(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1470—1528),西班牙航海家與地理學者,著有《地理全書》(Sumade Geografia que trata de todas las partidas del mundo,1519),對新大陸的各種發現進行了總結,這是第一本用西班牙語撰寫的關於新大陸地理的著作。他與巴爾沃亞之間的恩怨後文將詳述。
[17] 阿隆索·德·奧赫達(Alonzo de Ojeda,1466—1515/1516),西班牙殖民者與探險家,曾參加哥倫布的第二次美洲遠航。後自組船隊,發現了圭亞那海岸以及南美洲第三大河流奧裏諾科河,並將他所發現的海灣命名為“委內瑞拉”,即“小威尼斯”之意。
[18] 迭戈·德·尼古薩(Diego de Nicuesa,1464—1511),西班牙殖民者與探險家。1508年,被斐迪南國王任命為正文中“黃金的卡斯蒂利亞”地區的總督。他與巴爾沃亞之間的糾葛後文將詳述。
[19] 卡斯蒂利亞(Castilla,原文中誤為Castilia),即當時伊莎貝拉一世女王治下的王國,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中部。西班牙殖民者經常借用西班牙的國名或地名來命名美洲的殖民地。
[20] 烏拉瓦海灣(Golf Von Uraba),哥倫比亞西海岸與巴拿馬地峽北岸之間的一道狹長海灣,北接達連灣。
[21] 此處原文為“Schuldturm”,指的是歐洲曆史上專門針對無力償還債務的人而設立的負債人監獄,負債人被允許白天出去工作以便償還債務。19世紀後期被逐漸廢除。
[22] 貝塞裏科(Becerrico,原文中誤為Becericco,西班牙語中“小牛”的意思,後文中的“萊昂西科”是“小獅子”之意),是著名西班牙征服者胡安·龐塞·德萊昂(Juan Ponce de León,1460—1521)豢養的獒犬。此人曾在埃斯帕尼奧拉島任職,後首任波多黎各總督,並於1513年發現佛羅裏達。他豢養的這條獒犬據說在波多黎各當地凶名顯赫,曾經咬死過許多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他們曾大量使用具有攻擊性的獒犬來對付當地土著。
[23] 聖地亞哥(Santiago),即耶穌十二使徒中的“大雅各”的西班牙語名字,傳說他曾去西班牙傳道,故被認為是西班牙的守護神。西班牙語區有很多地方也都因此以其名字命名。
[24] 赫雷斯-德洛斯卡瓦列羅斯(Jerez de los Caballeros,原文中誤為Jerez de los Caballeres),西班牙西南巴達霍斯省的一座城市,市內保存有多種文化交融的痕跡,周邊則是天然的畜牧草場。
[25] 羅德裏戈·德·巴斯蒂達斯(Rodrigo de Bastidas,約1460—1527),西班牙探險家。1500年受命前往新大陸探察海岸,是達連灣、巴拿馬地峽以及馬格達萊納河的發現者。
[26] 迭戈·哥倫布(Diego Kolumbus,約1478—1526),美洲發現者哥倫布的大兒子,1509年出任埃斯帕尼奧拉總督。
[27]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8—1541),西班牙征服者。1532年以不足180人的兵力來到秘魯,俘獲印加王國國王,在印加人繳納了巨額贖金之後仍然將其處死,並最終征服了這個龐大王國,同時建立了利馬城。後被政敵的部下所殺。
[28] 達連(Darien),係指16世紀瀕臨達連灣的西班牙殖民地,主要在今巴拿馬境內,今天該國仍有一個叫達連的行省。而達連灣(Golfo de Darien)則是今加勒比海最南部的海灣,在巴拿馬東北岸和哥倫比亞西北岸之間,其南部為烏拉瓦海灣。
[29] 達連安提瓜的聖母瑪麗亞(Santa Maria de la Antigua del Darien),建立於1510年,是西班牙征服者在美洲大陸上建立的第一個城市,1524年被毀。其名字的來源是西班牙塞維利亞市的重要古跡安提瓜聖母天主教堂(Santa Maria de la Antigua)。
[30] 喬瓦尼·卡博托(Giovanni Caboto,英語為John Cabot,所以又名約翰·卡博特,約1450—1499),意大利航海家,後移居英國,獲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許,於1497年向西航行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線,並最終到達了紐芬蘭島以及北美大陸的拉布拉多地區,具體地點目前不詳,他誤以為自己到達了中國。他也被認為是發現北美的先驅者之一。
[31] 加斯帕爾·科特雷亞爾(Gaspar Cortereal,原文中誤為Corereal,約1450—1501),葡萄牙航海家。1500年受葡萄牙國王的委托前往新世界探險,並尋找通向亞洲的西北航線。據推測到達今天的格陵蘭島或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1501年,他率三艘艦船再次前往該地,有所斬獲後派遣其中兩艘先行返回,自己則繼續向南挺進,後不知所終。其兄米格爾(Miguel Cortereal)也是著名航海家,在1502年試圖尋找其下落,結果同樣不知所終。
[32] 巴拿馬運河,1883年2月正式開鑿,曆經幾十年,近3萬人喪生,最終於1914年8月15日試航成功。
[33] 讚主詩(Te Deum laudamus),天主教最著名也最古老的聖歌之一,在隆重的聖體降福禮或特殊慶典的結束時,應念或唱讚主詩,感謝天主所賜的種種恩惠。原詩為拉丁文,最初沒有名字,取其首句“Te Deum laudamus”(即“天主,我們讚美你”之意)作為名字。
[34] 16世紀西班牙文牘常用語,即“品德高尚的貴族、騎士與普通平民”。
[35] 米迦勒節(Michaelistag),基督教節日,紀念大天使米迦勒。米迦勒係《舊約》中以色列的守護天使,在《新約》中是率領天國軍隊與魔鬼及末日火龍作戰的統帥。在歐洲傳統節日中,米迦勒節通常也被看作是慶祝夏季與收割結束的節日。
[36] 此處原文為“Herr und Gebieter”,原意為“主人或主宰”,但德文中經常用此短語戲謔地稱呼某人的丈夫,而“海”一詞在德文中恰好是陰性的,所以此處是茨威格玩的一個文字遊戲。
[37] 萊昂王國(Leon),位於西班牙西北部,公元910年建國,於1037年與卡斯蒂利亞王國開始建立聯合關係,並最終於1230年並入卡斯蒂利亞王國。
[38] 即前文中的斐迪南二世。
[39] 胡安娜女王(Johanna,西班牙語為Juana la Loca,1479—1555),又稱瘋狂的胡安娜,係伊莎貝拉一世與斐迪南二世的女兒,後於1504年繼承母親王位,成為卡斯蒂利亞與萊昂的女王。由於夫妻關係長期緊張,加上丈夫過早離世,胡安娜的行為逐漸失控,被宣布患上精神疾病,其父斐迪南成為攝政,負責王國統治,而她則一直過幽禁生活,直至死亡。其子為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斐迪南一世(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40] 佩雷格林娜(La Peregrina),西班牙語中是“漫遊者、流浪者”之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顆珍珠,重約11.2克,傳說發現於1513年,但很多研究者相信應該是16世紀中葉的一個黑奴在巴拿馬地區發現的。該珍珠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送給自己的妻子——都鐸王朝的瑪麗一世作為項鏈的吊墜,瑪麗死後被歸還西班牙王室。後被拿破侖的兄長約瑟夫帶回法國,因此得名“流浪者”。後多經轉手,曾被著名影星伊麗莎白·泰勒佩戴過,2011年以創紀錄的1100萬美元被收藏家收藏。此處原文中誤為“Pellegrina”,這裏應該是茨威格把它與另外一枚著名的珍珠(La Pelegrina)弄混淆了,後者同樣來源於16世紀中葉的巴拿馬地區,也同樣曾是西班牙王室的財產,據一些曆史學者推測,它的名字也是被故意取成與前者隻有一個字母的差別的樣子,以顯示兩者之間的聯係。
[41]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西班牙最偉大的小說家,著有《堂吉訶德》以及其他大量詩歌、喜劇和小說。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學獎項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42] 洛佩·德·維加(Lope de Vega,1562—1635),與塞萬提斯同為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傑出代表,優秀的劇作家和詩人。
[43] 比魯(Birù),“秘魯”(Perú)一詞的異體字寫法。此處茨威格的描寫非常浪漫化,但並不真實。古印加王國被西班牙征服者稱為“秘魯”乃是他們對印第安人語言的錯誤理解造成的。按照曆史名著《印卡王室述評》(德拉維加著,白鳳森等譯,商務印書館)的說法,當巴爾沃亞派船在巴拿馬以南進行探察,他們在一處河口抓到一名印第安人,就問他這是哪裏,而印第安人因為語言不通,就按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自己的名字“貝魯”(Berú),同時又說了“秘盧”(Pelú)一詞,即“河流”之意,以表示這裏是在河邊。而西班牙把這片帝國稱為“秘魯”,要麽是用了印第安人的名字,把“b”錯成了“p”,要麽就是用了河流一詞,把“l”錯成了“r”,還有人弄錯了兩個字母,就變成了“比魯”(Pirú)。“秘魯”一詞的誕生經曆頗有些類似於澳門被稱為“Macau”的情況,因為印第安語中根本沒有這個名詞,當時的土人既不使用,也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存在。他們稱自己的王國為“塔萬廷蘇尤”(Tauantinsuyu),意思是世界的四方。
[44] 印加王國(Inkareich),國內通譯為“印加”,正確發音應該是“印卡”,可以指印加國王、王族、印加人或者印加語言。該王國大約建立於13世紀初,國祚350餘年,曆經12代國王,在16世紀初達到鼎盛,領土包括今天的厄瓜多爾、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區,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人口據稱有1200萬人。但由於西班牙人的到來,1532年,皮薩羅俘虜並處決了最後一任印加國王,該王國剛剛達到鼎盛即告覆滅。
[45] 金比索(Goldpeso),16世紀西班牙黃金稱量單位,1個金比索大致相當於1%磅的純金。
[46] 佩德羅·阿裏亞斯·達維拉(Pedro Arias Dávila,又被稱作佩德拉裏亞斯,Pedrarias),西班牙征服者。1514年被西班牙國王任命為達連和巴拿馬總督,1519年建立巴拿馬城,為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地區的進一步擴張並最終占領印加王國奠定了基礎。他與巴爾沃亞的恩怨後文將詳述。此人的出生年份有爭議,有人認為是1440年,也有人認為是1468年,但無論是哪一個年份,1514年的時候,他都不應該是60歲,考慮到他被委托如此重要的任務,應當年富力強才對,所以1468年似乎更為合理。1526年調任尼加拉瓜總督,並於1531年死於該處,最後應該是享年63歲。
[47] 邊疆總督(Adelantado),卡斯蒂利亞王國為獎勵在征服新大陸過程中有所發現或有所建設的冒險者而授予的官職,相當於地方司法軍事長官,通常該地區應該是新發現的,是在現有行政區劃管轄之外的。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該頭銜隻是榮譽性的,並無實權,因為征服者通常都是利用私人資金進行探索,他們隻有通過新發現或掠奪才能彌補經濟上的損失,而王國頒給這個頭銜隻是對其行為進行政治上和社會意義上的扶持,而沒有財政支持,所以具體有多大權力還是看其手中掌握多少資源。
[48] 阿克拉(Acla),由佩德拉裏亞斯於1515年在達連附近建立的一個城市,在今天巴拿馬東北部雅拉庫納族自治區(Guna Yala)的中部海岸地區。因是巴爾沃亞被處決的地點而知名。1532年被遺棄。處決巴爾沃亞的城市被遺棄的這一年,恰好也是皮薩羅代替巴爾沃亞征服秘魯的年份,曆史在這裏似乎完成了一個宿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