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軍戶大逃亡

明朝的統兵全與調軍權分離,將不專軍,軍不私將。

這樣可以保證軍隊絕對服從中央調控。

朱標說完這些後,露出胸有成竹的氣勢。

而老朱也彎了彎唇角,頗為得意。

雖然明朝的‘將不專軍,軍不私將’和宋朝的‘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裏麵蘊含著老朱的創新。

宋朝的軍隊較之明朝的軍隊雜。

宋朝軍隊三權分立,分別由三衙、樞密院、兵部指揮。

如此原來可不亂套。

但是在老趙看來,這是在分散兵權。人多一點,掌權的人也多一點,權利就會足夠分散,就不會有誰一家獨大。

這和朱棣管理邊境時的策略中心相同。

若是從安內的角度看,老趙的做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成功讓內部不會兵變。

整個宋朝直到滅亡,除卻南宋北宋交替時,都沒有軍閥刺頭冒出。

但是權利過於分散,指揮就會亂套。無法集中火力,削弱了軍權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

加之宋朝壓製武將,所以在宋朝對外的戰爭中,無論敵人是哪一方,遼夏金蒙,都敗的慘烈。

南北宋更迭時的嶽飛韓世忠,嶽家軍和韓家軍,在製度上都屬於私募兵。

宋朝是在大明前的一個漢人統治王朝,老朱為了避免走上宋朝的老路,自然規避了兵權分化,調令不一的問題。

所以明朝的兵製中,掌權者隻有一人,就是皇帝。

“我朝軍製有屯田製和募兵製。衛軍便是屯田製度,按規定,邊地軍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丁授田一分,由官府提供耕牛、農具、種子,並且按份征糧。”

正所謂兵馬未出糧草先行,老朱是打仗立功出身的,自然最懂這一點。

朱標說完後,悠悠行了個禮:“仙師,學生講完了。”

老朱麵上露出驕傲,這些製度都是開國時期自己苦心積慮想出來的,為的就是綿延大明國祚,大明千秋萬代。

“吾京師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他自豪道。

季博昶頷首點頭,“沒人補充了?”

他目光掃視宣德帝和幾個朱高熾,希望他們能從老朱設置兵權的初衷上體驗到什麽。

但是宣德帝和朱高熾都是兩眼發直。

“學生愚昧,還請仙師指教。”

季博昶長舒了一口氣,也對,他們要是這麽了解打仗,也不會將邊防搞成了那個樣子。

一向在戰場上滔滔不絕的老朱棣也沒有開口,他覺得這個製度有些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具體是哪裏不對。

畢竟這是自己爹留下的祖製,他也不好公然無憑無據的瞎反駁。

宣德帝朱瞻基垂眸,在他所統治的年代,三楊主管內閣,武將地位已經一天比一天低下,所以朱瞻基不會創新兵製,不廢除就已經是看在老朱等人的麵子上了。

季博昶歎了口氣,他太失望了。

“老朱棣,宣德帝,你們將課堂筆記記下來,課後抄三遍。”

聞言,老朱棣和朱瞻基都皺眉叫苦不迭。

為什麽又是他們?

季博昶冷笑,“他們不知道就算了,建文朱老四剛剛靖難,椅子還沒坐熱乎,隻有實踐沒有理論總結,而其他幾個都還沒登基當皇帝,加上洪熙朱高熾,他隻當了十個月皇帝,勵精圖治為民生。”

“你們一個永樂帝當了幾十年皇帝,一個宣德帝當了十年皇帝,就對你們沿用這麽多年的兵製毫無看法?”

被訓斥一番的老朱棣和朱瞻基隻能認栽。

天地良心,老朱棣是不敢開口!

季博昶解釋道:“阿標說的兵製,是洪武年間沿用的,也就是你們想改就能隨便改了的祖製。”

“大明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民生尚未恢複,老朱采用屯田製,能極大的減少百姓的負擔,讓民生漸漸緩解,同時能保證軍隊後備的強大,不影響北征蒙古等外邦。”

老朱被誇讚一番,還沒來得及欣喜,就聽季博昶話鋒一轉。

“這隻是在洪武前期,尚且適用。”

季博昶看向疑惑的老朱,他當下定製的製度確實完美,但時代不停在變換,總有一天是不適合的。

“軍屯製度的弊端在洪武末年開始出現,在永樂年間已經較為嚴重了。所以老朱棣改動後有了京城三大營,這三大營的本質,其實是募兵製度。”

像明朝後期的戚繼光的戚家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都屬於募兵製。

“明中期以後,大批屯田被豪紳、將校給侵占,商屯也因此逐漸廢弛。軍卒沒有生活成本後開始四處逃亡,衛所製度崩潰。”

當土木堡之變後,大批精銳毀於一空,大明開始大肆采用募兵製。

老朱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定下的製度會在中後期就崩塌。

“當時民間通婚,女方知道對方家裏的軍戶,那就免談了,說什麽也不會嫁的。”

由此看來,民間那時最看不起的便是軍戶。

在開國之初地位顯赫的軍戶成為了社會最底層,連做飯的灶戶都不如。

“可惜,軍戶的軍籍世代相傳,軍戶的子子孫孫都是軍戶,世代不得翻身。”

老朱聽到此處,竟覺得有些憤怒。

“所謂軍戶大逃亡,正統初年時,僅三年時間內逃亡軍戶達到一百二十萬,天下那麽多衛所,實際存在的軍戶和籍冊上記錄的相比,差太多了。”

老朱最得意的軍屯所,最後竟然淪落到這種下場。

他握緊了拳頭。

“這便是土木堡關於製度方麵的原因之一,在洪武年間看不出什麽弊端,但是在永樂和宣德年間,兵備廢弛。”

季博昶看了眼朱瞻基,歎了口氣:“其實這件事也不怪宣德帝,那時大批軍戶逃亡,衛所如同虛設,隻是他沒有及時做出應對而已。”

在那時,瓦剌進犯,就算是駐紮京師的三大營得到消息,他們也趕不過去。

其實在在土木堡外麵還有諸多衛所,像是王振帶兵時去過的宣府、大同等地。

都是險要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