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地產”第一樂章:演繹生活方式

生活模式,還是生活方式?

1993年,王誌綱在碧桂園提出為珠三角企業家營造以貴族學校、豪華會所為引擎的生活方式;1999年,王誌綱在星河灣提出為城市新貴營造從建築、園林、裝修和服務全麵品質化的高尚生活方式;2000年,王誌綱在南國奧園提出為城市“新知”人群營造以社區高爾夫、學村模式、健康運動會所為核心的時尚生活方式。三次提議,都招致一片反對和質疑——順德的個體戶老板們哪裏搞得懂什麽叫生活方式?郊區地產隻能搞物美價廉,怎麽可能出現高檔物業?社區高爾夫更是笑話,肯定沒有市場,能有多少人使用?南奧的社區高爾夫球場設計,把澳洲五合國際的專家們折騰得慘了——“高爾夫就是高爾夫,你們到澳洲看看,高爾夫有自己的規矩!”他們拍起桌子,嚷個不停。任何新事物對習慣於傳統思維的人來說,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可挑剔之處。同以往一樣,麵對各種非議和評論,王誌綱無意辯論,而是更喜歡用事實來說話:一個成功的實踐勝過一千打綱領。

房地產在中國起步的十年間,置業者與發展商習慣了一樣藥治百樣病,無盡的市場需求擺在那裏,對於客戶而言,夾到盤裏就是菜。相較於傳統居住環境惡劣的殘留印象,他們無暇去品味新買到的房子是不是自己適合自己,能否滿足適合自身的生活方式更是無從談起,他們隻能委身於地產開發商給他們設計好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中去。在這種市場還處於總體短缺的經濟大環境背景下,所有的市場定位、市場細分策略都是多餘的。“擁有”,就已經滿足了一切。

然而,伴隨著市場化進程的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直到有一天,當大家都不再滿足從模式化的生活,渴望尋找能表明自身價值觀、生活品位和價值主張的產品。這時,生活方式由一個妝點階層屬性的抽象概念變成了活生生的需求特征,這位一直主導著用戶實際購買行為的主角——“生活方式”,終於從幕後走向了台前。

客戶一旦覺醒,市場開始出現細分,傳統的以強調“標準化產品線、快速周轉、”為主要標誌的工業化地產模式的威力就開始大打折扣。傳統通行的項目開發模式下,產品雷同度高,價值量低,難以形成有效的產品線,無法形成符號化、個性化的品牌,更不用說形成清晰的企業戰略。就這樣,當然多少房企,賺到了錢,卻失去了企業與品牌成長的機會,至今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