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手記:四個案例與一個旋律

1998年的“中華養生園”、1999年的廣州奧園、2000年的“奧龍計劃”、2001年的南國奧園,四年四個案例,始終貫穿著一個旋律——複合地產。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的工作室,核心骨幹團隊開始聚集。,一批直到今天仍然堅守在自己崗位的骨幹員工紛紛進入工作室,包括今天的上海中心總經理路虎,深圳中心總經理段明和我自己。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工作室的地產策劃開始了從早期的概念策劃、傳播策劃向開發型策劃的轉型。而當時的地產行業正麵臨著一次全新的變革。一方麵,大家都嗅到了房地產背後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很多發展商都在尋找自己的超常規發展之路;另一方麵,整個行業開始從銷售引導進入設計引導,開始從關注地段、概念到關注產品。在此背景下,我們借助也開始“抓大放小”,把精力重點集中到地產策劃上來,1998年南沙“中華養生園”項目的集中“務虛”,成了工作室曆史上第一次集中所有骨幹的“前瞻性課題研究”。

記得1998年那個炎熱的夏季,工作室所有員工放下手上的業務,集中在廣州番禺金業別墅花園(現在的番禺奧園)的兩幢別墅裏,整整兩個月時間,隻做了一件事——研究一個叫“養生園”的課題。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梳理、沉澱工作室關於地產開發的一係列理論、說法和主張,我們開始從開發的角度、從企業的角度、從項目運營的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到底什麽是生活方式,它應該包括哪些要素、環節,應該整合什麽資源,應該探索什麽樣的開發模式……

當時,沒有任何合同與成果要求我們必須完成這一項工作,這僅僅一個策劃機構非功利性的研究行為,我們仍甘之若飴。我們的出發點,在於為當時同質化的市場尋找新的突破,為當時已經遇到發展瓶頸的主題(概念)地產找到一個實現躍升的跳板,從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出發,在更廣的範圍整合資源,尋求房地產開發新的製高點。為此,工作室從健康產業出發,以養生領域為突破口,開始了對健康、體育、旅遊、休閑等產業的長期關注和研究。在“養生園”課題研究期間,工作室走訪大量醫學界的專家與機構,為其與項目的合作牽線搭橋,在我們與專家們的一次次對話和碰撞中,郭梓文敏銳地捕捉到了大量資以決策的觀點和信息。

之後,這個課題又斷斷續續持續了大半年,一直到1999年初。後來,工作室關於房地產的主要理論和觀點基本上是以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產生的——“中國房地產發展階段論”的總結與預測、“泛地產論”、“複合地產論”,“生活方式論”以及“房地產品牌評估坐標”、“房地產目標消費群分析模型”和“房地產企業發展階段論”等等。這個階段的研究,對不久之後到來的大盤時代做了一定的理論準備和先行一步的實踐。

此外,這個階段的研究,也強化了工作室打造“戰略思想庫”的目標。2003年,我們再次把工作室骨幹聚集在成都,為成都市委市政府委托的“大成都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尋求突破。此後類似集中業務骨幹突破性的研究,我們稱之為“工作營”,成為工作室麵對重大課題和新領域研究的慣例;這種研究與業務並重的模式,逐漸成為傳統而彌足珍貴。工作室在2013年年初成立的戰略研究院,更是在此方向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王誌綱工作室總裁 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