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負責傳遞信息的金字塔

製造者使它準備好應付許多情況,而這也是其中之一。它已認出從太陽係溫熱的中心地帶飛來的物體。

如果它是活著的,它一定會感到興奮……

——阿瑟·C. 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我一次又一次地測量著火星之城中那些酷似金字塔的物體,我的一部分潛意識堅持認為:“這些都是幻覺,我們都知道,火星的環境不允許生命存在,更不用說支持它們進化了。智慧生命?好了,霍格蘭德,這是你那些瘋狂的想法裏麵最瘋狂的一個!”

不過,數據還在那裏,它們是所謂的“異常”數據,每一個都足以迫使科學家出來解釋它所代表的地質異常現象。而且,這些火星異常現象抱團組成一個真實存在、無法回避的異常綜合體,對此我們必須給出深層次、麵麵俱到的解釋。

於是,我又被帶回到核心問題麵前:火星上是不應該有“火星臉”這種東西的。

如果“火星臉”是自然形成的,那需要極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說是奇跡,才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從地質還是氣象方麵來解釋,火星之城建築群中互相聯係的幾何與數學關係都是匪夷所思的。實際上,隨著測量的進行,一個又一個的巧合相繼浮出水麵。雖然一開始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智慧生物假說”越來越接近於合理的簡明解釋。

科學研究過程中,若想提出正確的問題,就要學會如何推測。一個假說,無論它多麽不明確或者遙不可及,不妨先理清基本事實,然後尋找新的證據。

因此,當我決定寫一本有關火星的書時,我希望詳細記述的關鍵內容之一就是研究過程——我們是如何理解手中掌握的資料的。正是一點一滴的推測過程,與基本事實綜合到一起,把火星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有些推測也許看起來荒謬,但這不是重點。判斷它們,以及判斷火星異常現象的研究結論的關鍵標準,也是判斷所有其他科學探究活動的標準:

結果是否可測?是否能根據結果推測新的事實——同時在推測過程中又能對其進行驗證?

以上就是所有科學成果立足的基礎,而尋找火星上的古代“失落”文明的過程,同樣要遵照這條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