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方法:文化底蘊法則
中國有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每一個地域有每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每一個城市有每一個城市特有的性格。如何做到“近水知魚性,隔山識鳥音”,準確解碼地域文化,是關乎項目開發成敗的大事。
對於偌大一個中國,每個地域的文化底蘊更是五彩斑斕、源遠流長。因此,如何吃透每一個地域板塊背後的文化基因,並將其有效地整合、灌注到策劃之中,是一個戰略策劃機構的必修課。
早在1994年策劃碧桂園的時候,王誌綱就提出:名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承載量越大的項目,其效益釋放量也就越大,效益的增長不是算術級數,也不是幾何級數,而是原子裂變級數。
策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注意捕捉特定的曆史文化浸**下形成的區域文化個性與社會經濟結構及消費心理偏好,然後巧妙地將區域文化底蘊注入項目的理念(概念)開發及市場推廣策略之中,以獲取厚積薄發、石破天驚之效。如碧桂園借用“可怕的順德人”、昆明世博會推出“彩雲之南,萬綠之宗”的雲南新形象、茅台的文化酒理念、武夷山的“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等。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區域競爭中,文化常常可以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正如王誌綱在很多年前所說的:“未來中國的競爭是文化板塊的競爭,誰能把握住每個板塊背後的文化底蘊,誰就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