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當然,我並不是為了研究先生而去登門拜訪的。這事我也沒再多問,就這樣不了了之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態度可以說是我的人生中可貴的品格之一。正因為如此,我才得以和先生保持著有人情味的、親密的來往。假如我稍動了好奇心,開始去揣摩先生內心的話,那麽維係我倆關係的同情之線一定會立刻斷開。年輕的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態度。也許正因如此才顯得可貴吧。假如我錯誤地采取了相反的態度,那麽我們倆的關係會落得怎樣的結果呢?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心有餘悸。先生一直懼怕別人用冷漠的目光去揣測他,盡管我不是這樣的人。

我漸漸往先生家裏跑得勤快起來,每個月都要去兩三次。有一天,先生突然問我:“你為什麽經常往我這種人的家裏跑呢?”

“也沒什麽特別的原因。——不過,打擾到您了吧?”

“談不上打擾。”

確實,先生也絲毫沒有流露出受打擾的樣子。我知道先生的交際圈很窄。我還知道,他原來的同學隻有兩三個人住在東京。偶爾我也會在客廳裏碰到與先生同鄉的學生來訪。不過,看起來他們都不如我和先生那麽親近。

“我是個孤獨的人。”先生說道,“所以,你來看我,我覺得很高興。所以才問你為什麽這麽常來。”

“這又是為什麽呢?”

我反問道。先生沒有回答,隻是看著我的臉,說道:“你多少歲了?”

這樣的問答令我覺得莫名其妙。不過,當時我也沒有追問到底就回去了。而且不到四天我就再次登門拜訪。先生一走進客廳就笑起來。

“你又來了呀。”

“嗯,我又來了。”我也笑了起來。

如果是別人說這樣的話,我一定會很生氣;但先生對我說這樣的話時,我的心情卻截然相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很愉快。

“我是個孤獨的人。”當晚,先生又重複說起前幾天的這句話,“我是個孤獨的人。說不定,你也是個孤獨的人吧。我倒無所謂,反正也一大把年紀了,耐得住寂寞;可是你還年輕,就不能老是這樣。總要盡量多活動,到處去闖一闖吧……”

“我一點也不孤獨。”

“年輕的時候是最孤獨的了。不然,你為什麽經常到我家裏來呢?”

——先生又說起了上次的話題。

“雖然你經常來看我,但肯定還是會覺得孤獨吧。因為我無法為你根除這種孤獨感。你早晚會朝別的方向拓展人際關係,不會再到我這裏來了。”

先生說著,露出了淒然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