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21世紀科技革命星漢簡介
序一 21世紀科技革命 星漢
人類的曆史在整個21世紀拉長了背影。。c
光芒更加耀眼,隨之而來的陰影也更加低沉。
科技帶來的是不可抗拒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令人莫名不安的顫抖。人性的弱點在剝離物質條件的束縛以後得到了徹底的暴露。
曆史,要如何站在這種風暴之中完成它忠實和冷酷的記述?記述災難,貪婪和缺乏智慧?或者記錄輝煌,史詩和孤單英雄?或者,它永遠隻是一個沉默而深沉的接生者和哀悼者?
也許站在科技這樣一個巨人的肩上,我們應該看得更遠,同時也要自省於高處的危險;也許麵對劇烈顛沛的命運,更應該充滿大的智慧和勇氣。除此無它。
畢竟無論如何,曆史總會找到一個適合敘述的序言開始提筆。
於是,讓我們拉開時代的序幕吧——在貝多芬《命運》的交響之中。
21世紀30年代一個溫哥華的年輕物理學家湯姆森·福克蘭在他的論文上首次提出了“空間中和”理論,並由此獲得了20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30年代末期,一代科技巨子,哈佛大學物理學家海尤曼依靠著他對自然原理天才一般的洞察力,迅速完善並成熟了“次元能”科技理論體係,從此人類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海尤曼的研究證實了湯姆森的科學假設,四維空間維持穩定的必要條件是一種來源於宇宙起源的神秘能量,這種能量也就是湯姆森在理論中命名的“次元能”概念。這種能源一般來說不參與任何常規的物理化學反應,因此在科學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人察覺它的存在。但是,海尤曼試驗的結果是,如果通過某種方式抽出或者改變這種相對穩定的能源,空間會發生坍縮扭曲,同時會釋放出媲美原子聚變能的巨大能量。所謂“次元能”就是指在這種“空間中和”現象中釋放出的不可思議的巨大能源。
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兩個並行衍生而來的科技成就很快改變了整個人類曆史的走向。
首先是次元能的大規模應用使得傳統能源結構迅速瓦解,人類首次獲得了一種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這個革命性的成果使得人類現有的一切利益架構幾乎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舊的國界被打破,新的組織迅速地建立起來。傳統的競爭和對立因素消弭殆盡,而新的衝突對抗卻越來越激烈。
不過,站在曆史進步角度來說,一個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上的大同時代,從21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次元能大規模實用化推廣以後,已經幾乎完全可以期待了。
另一個革命性的科技成就是跨光年的太空探索。作為次元能技術的分支,人類夢寐以求的遠程空間探索技術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由於次元能能夠控製空間的扭曲和中和,使得傳統物理學上超光速之不可能成為了科學技術上的可能。
隨著海尤曼實驗室迅速完善理論成果的進展,由聯合國主導的人類第一個跨光年空間探索計劃“北極星”也完成了初期試驗。人類巨大的探索**和**克服了巨大的技術瓶頸和天文數字的財政預算,最終,在21世紀50年代,隨著遠航的機器人衛星安全成功返回,人類的腳步邁出了第一個光年。
2051年,人類在北極地區建立了旨在遠程空間探索的基地。
2056年,人類耗費巨資中和了北極軸線空間,“北極星”計劃獲得巨大成功。一艘載人飛船“北極星4號”號成功航行遠達104.7光年的大熊座,最終回到北極基地。
同年,人類第一次在波江座β星係中找到了一種原始微生物,命名為“星塵菌”。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外空間生物。
在其後的十數年間,人類在北極基地進行了多達數十次的跨光年空間探索,取得了多項載入史冊的科學成果。2060年,人類最大的空間探測船“亞特蘭蒂斯”號到達了第一個光年之外的類地行星-------星漢。伴隨喜悅,激動和雄心壯誌,人類開始了曆史上首次空間殖民,星漢的曆史開始了。
海尤曼創立的“海尤曼次元能空間研究所”在後來轉而重點開發新民用能源和次元能科技基礎研究,基本上轉入了商業化軌道。這項轉變的背景是聯合國從60年代開始的巨額赤字和世界大國對於空間技術壟斷衝突加劇。
21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對星漢的移民活動熱情達到了**。雖然伴隨著極大的非理智和盲目的熱情,但是在最開始的時間裏,確實有大量投資者通過開發星漢的稀有礦產和獨特資源,從而爆發式地獲利。
於是,幾乎像朝聖者一般,大量的科技人才和資金流向有利可圖的遠程星際開發。這一趨勢除了推動了星漢經濟三位數以上的增長之外,也很自然的同時加劇了地球上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另一方麵,隨著希望進行自由星際貿易的人數劇增,導致了聯合國星際空間交通技術的壟斷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
部分發展中國家認為技術壟斷是一種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變相,從而激烈地抵製這種空間開發模式。而已經從中獲利甚豐的部分發達國家卻希望更進一步控製空間探索技術的控製權---------很明顯,人類未來曆史的製高點正是這種革命性的技術。這樣,在聯合國範圍內出現了圍繞空間探索權的巨大的分歧和分裂。雖然在隨後幾年雙方取得了某些技術性的妥協,但是矛盾最終不可調和。
利益的分歧再次掀起曆史悲劇性的波瀾。
2065年,包括若幹主要大國在內的多達33個國家集體宣布退出聯合國主導的“北極星”空間探索計劃,開始獨立研究自己的空間探索技術,並采用寬鬆得多參與政策邀請其他國家的加入。短短數年之內這一陣營國家數量達到了96個,從而不僅在經濟範圍內,而且在政治範圍內導致了聯合國的深刻分裂。在2069年墨西哥灣武裝衝突之後,隨著聯合國作為矛盾調停方的斡旋失敗,2077年,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立了“大陸發展同盟”(簡稱同盟),正式退出了聯合國。聯合國雖然名稱未變,但是它再也不能稱其為一個廣泛意義上的世界性組織,而是作為企圖壟斷空間技術的發達國家聯合組織而繼續存在,同時,很自然地,它也喪失了其二戰以後建立的巨大的威望。
在翻譯上,“聯合國”的稱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成為了一個和“同盟”相對的,冷戰意味濃厚的名稱“聯盟(當然從英文角度來說,這兩個詞幾乎沒有太大差別)”,--------雖然,在其後的曆史中,聯盟方麵出於某種名義上的原因仍然自稱為“聯合國”,尤其是在對外幹涉**件上,但是“聯盟”這個詞,卻越來越在人們心目中成為帝國主義和資本傲慢的代名詞。
德高望重,出生於發展中國家巴基斯坦的83歲的科學泰鬥海尤曼同樣對於聯盟方麵空間壟斷行為深為不滿,在北極計劃成功後宣布在海尤曼實驗室退休,並回到他的故鄉伊斯蘭堡。後來同盟專門為他成立了新的海尤曼實驗室,他隻是勉強同意就任了名譽首席科學家(從這個意義上推測,海尤曼對同盟方麵某些爭霸政策也不是非常讚同)。晚年的他並沒有直接插手實驗室的諸多項目課題的研究,反而希望著作一篇回憶錄以留給後人。他一直強調科學的回憶錄應該遠遠比科學的成果要重要。但遺憾的是,回憶錄隻在草錄2章之後,2084年,改變人類曆史的偉大科學家海尤曼·圖拉斯就因突發性腦溢血與世長辭。享年84歲。
“我很難說我自己怎麽看待這些年令人鼓舞的科學大發現。······這確實是個偉大的時代。但是現在世界的局勢看來,我覺得它更能夠被稱為是人類缺乏智慧的體現。······但是我不會後悔。也許有一天我們覺得上帝的公平很殘忍的時候,才會認識到亞當手中的禁果很苦澀。”
------摘自海尤曼2084年3月6日,在家中接受《成長》雜誌的采訪時的訪談記錄。這也是他逝世前的第三天。收錄於他未完成的回憶錄《科學的軌跡》。
星漢,距地球95光年。位於六分儀座。是一顆圍繞著0.83太陽質量的普通恒星公轉的行星。它得名於21世紀末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普拉楊洛夫創作的以人類星際開發史詩為主題的交響曲《星漢進行曲》。
星漢的軌道偏角為20.3。擁有0.91地球質量。自轉周期26小時。公轉周期1.3地球年。有著充滿氮氣和氧氣的大氣層,以及浩瀚的大海。從環境上來說,星漢非常接近於地球,但是隻擁有初步的生物圈。這是因為這顆不大的行星的公轉軌道經常受到質量是其2500倍的另外一顆類木行星的擾動,顯得不算太穩定。冬季漫長且較寒冷,兩極冰川巨大,且經常有5級以上大風。赤道沿海火山地區,產稀有的波拉德藍寶石。這也是星漢最重要的自然礦產。
星漢圍繞旋轉的這個“太陽”其本來名稱叫做六分儀座伽瑪,也叫做“哥倫布”,得名於這個新大陸和哥倫布發現美洲的相近事跡。所以這個星係也叫做哥倫布係。但是後來隨著人類移民的增多,日常中也叫它為“太陽”。
哥倫布係由四大部分組成:哥倫布恒星;行星“星漢”;類木巨行星“棕熊”(其以其棕色的顏色酷似棕熊的皮毛而得名);以及散布其中的小行星帶。
其中,哥倫布星係的小行星帶對於這裏講述的這段曆史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的。與地球小行星帶類似,星漢小行星帶據天文學家解釋是由於形成“第三顆行星”的天文過程中,星際物質受到“棕熊”的巨大引力“撕扯”成巨大的碎片而形成的。由於遠較地球小行星帶形成時間為晚,其體積一般比較大,甚至有4顆最大的小行星由於引力充足,還具有各自獨立的大氣環境,其按照大小分別為“紅月”、“黑月”、“霜月”、“風月”。這些命名來源於星漢開發之初,著名的星際女詩人科爾奈·蘇爾德創作於星漢的長篇詩歌體小說《星月》。所有這些小行星被一起稱作“星月海灘”。
在哥倫布星係被發現的那一時刻,星漢的名字就被曆史以最熱烈的文字永久鐫刻。這是對於人類值得慶賀的曆史性時刻。一顆和地球有同樣藍色的,同樣有生命存在的,同樣有藍天海洋雪山的小小行星!
“從此宇宙再無孤獨”------這是當年海尤曼對這一大發現作出的欣喜若狂的評價。
在星漢大開發的**年代中,這個星球短短數十年間就已經有了一千四百多萬人口。全新的城市拔地而起,主幹的高速道路也開始枝蔓交錯。商人,投資者,科學家,生物學家,建築師,藝術家甚至宗教人士,都對這一星球寄予了朝聖者一般的虔誠。由於聯合國很早就宣布了星漢無國界的政治自由政策,也使得地球上難以想象的四位數經濟增長奇跡不斷地在這裏上演。
短短數十年間,人們在這顆星球仿佛傾注了所有熱情,希望和瘋狂,寄托了所有夢想,青春和賭注:孩子們最愛的玩具成為了“北極星”號的飛船模型,而年輕人則提前數年開始為星漢上任何一份工作開始奮鬥;窮人希望能傾其所有盡快擁有一張到星漢淘金的末艙船票,富人則希望力盡所能在星漢建立自己的奢華莊園;企業家們希望在這裏投資一切可以投資的事務,普通民眾則無視危險地哄抬這裏股票的價格;在這裏,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仿佛不再眷戀自己忠誠的故土,而無政府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則很快找到了自己實踐夢想的天堂。
但是,所謂高處不勝寒。星漢開發熱潮的**卻很快被現實所冷卻。由於和地球之間來往的星際交通費用高昂,星際貿易其實利潤並不算高。很大程度上,星漢主要城市表麵的繁榮居然是建立在某些貪圖奢侈享受的富人無節製的消費基礎之上。很多普通人積攢畢生財富才換得的船票,來到星漢之後卻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破產和貧窮。消費能力狹小和嚴重依賴移民投資的經濟扭曲了所有正常的經濟增長規律,加上無政府主義導致了犯罪猖獗,武裝派別林立,這一切在一開始都給星漢埋下了巨大的經濟風險。而後來起源於小行星帶的星際海盜行為更使得正常經濟活動陷入了毀滅性的癱瘓。
很明顯的是,星漢的發展之初就隱伏著嚴重的經濟危機,而這場危機在不久以後,更是隨著人類科學的另一項進展雪上加霜。
在人們開始星際開發的階段,不成熟的次元能技術並不能很好地控製星際交通中超光速階段的時間。當時的技術下,超光速發動機推進時間很難壓縮到十秒之內。這一技術限製使得人類找到的最初恒星係幾乎都離地球幾乎有上百光年之遙,其中就包括擁有類地行星星漢的哥倫布星係。但是十多年後,這項技術瓶頸被陸續突破,人們終於找到了壓縮超光速階段時間的技術手段。
於是,從21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又陸續在離地球更近的範圍內找到了十多個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其中最著名的當算是號稱“最接近地球的家園”埃沃莫(其豐富的植被使得其用西方奇幻傳說中的精靈城市命名,距地球23光年)以及擁有高純度鐵礦的行星羅馬(以紅色的外表顏色著名,後來以標誌色為紅色的古羅馬帝國名稱命名,距地球31光年)。
這些星球的發現應該說是人類曆史巨大的進步,由此大大縮短了人類深空殖民的直線距離,也極大地壓縮了星際旅行的交通成本。於是新的殖民浪潮再度數次掀起,史稱“銀河羅馬時代(當時人類的重點是在羅馬星投入巨資建立了巨大規模的太空鐵礦基地及其城市配套設施)”。
和星漢大移民時代相比,銀河羅馬時代的星際開發少了一點盲目的熱情,多了一點成熟的理智。但是,也就是這樣的曆史進程,使得地處遙遠的星漢其衰落幾乎無可避免。
於是,在21世紀走入尾聲的時候,曾經輝煌的星漢,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宇宙中被遺忘的角落。大量的人口和資金陸續遷出,隻留下徒有其表的城市和無人問津的社會問題。商人們在靠近地球的“黃金半徑”(一般來說,這個半徑指的是45光年以內)重新追逐著他們的追逐,而甚至星漢的名字,除了出現在官方的曆史和學生的課本中之外,也漸漸在地球上人們生活視野中開始消逝。
然而,如果,像星漢這樣的,生物圈既不非常發達,也沒有太多珍稀礦產,氣候相對惡劣而距地球如此遙遠的行星,就這樣隨著時代進步的潮流漸漸隱去,也未嚐不能算作一種曆史的幸運;然而可惜的是,就是這樣一顆人類足跡邊緣的星球,在22世紀初一些列變故之後,卻注定了將會以血與火的淋漓,改變整個人類22世紀文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