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麵設計美學
日本的平麵設計當中,簡約、平麵的構成居多,立體感少,具有純淨感和新鮮感。在本書眾多的平麵設計作品之中,你是否也感覺到了那種共通的審美意識呢?
太刀川瑛弼
Eisuke Tachikawa
設計總監
NOSIGNER
作為一個設計戰略師,太刀川瑛弼在學生時期便創建了NOSIGNER,並且不斷從多種學科中汲取知識和方法應用到設計中去。如今他帶領著NOSIGNER,致力於通過設計活動不斷地推動社會的創新。他設計的作品涵蓋科技、教育、當地產業等,並且榮獲世界性的設計獎項,包括DFA設計獎、iF設計獎、Pentawards鉑金獎、SDA大獎等。在2014年,他更是被日本政府任命為“酷日本運動”推廣委員會的概念總監。除了設計師的身份,他還是熱心的教育者。通過以“設計的語法”為主題的工作坊,他啟發學生的設計天賦,給予學生建議,鼓勵他們創新。目前他在慶應大學的係統設計與管理研究院和法政大學任教。另外,他還被慶應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授予博士學位。
從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在不同時期的航路
現代日本的平麵設計,於1960年代受到歐洲活版印刷的影響,在這半個世紀中漸漸發展了起來。當下日本的平麵設計,在受到歐美影響的同時,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自身風格和柔和感的獨立審美意識。而這種特別之處是從何而來的呢?這種獨特的平麵審美意識,發端於“設計”這個詞誕生之前的文化。為了描述其根源,下麵稍微提及一下日本的藝術和文化史。
日本是和中國相鄰的島國,自公元前2世紀起就受到大陸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而中國和日本之間隔著海,我認為這個“海”才是確立日本審美意識的決定性因素。
曾經,人們為了渡海而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以1200年前的遣唐使節為代表,發出船隻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是從日本派送物品,還是從中國接受物品,都是國家的一大事件。鑒於此,從中國送往日本的物品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中國送往奈良正倉院的寶物都如此精良,充分表明了,出於高運費的考慮,國家之間交往的贈品都經過嚴格的挑選,因此途經絲綢之路而傳到中國的物品和中國製造的物品當中,隻有最好的東西才可能傳到日本。
遣唐使
也就是說,“海”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質量的過濾器發揮著重要作用,日本如此幸運,即使數量很少,終究學習到了古代中國最好的藝術。看著這些美麗之物,日本憧憬著遙遠的中國,學習王羲之書法,將中國佛教和日本古代的自然信仰與神道互相融合,再進行重新解釋進而發展文化。
爾後,日本獨有的平麵審美意識萌芽於大約4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
在此之前一直在學習中國表現手法的日本藝術,相對於世界各國的背景下,開始追求有日本特色的獨立表現形式,從原來的像中國水墨畫的層次表現,轉變為以琳派和大和繪(日本的繪畫)為代表的沒有立體感的平坦式表現手法。在同一時期,日本還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在茶道、花道、戰國武將的飾品等的呈現上都追求簡樸時,高度抽象性的表現手法發展了起來。在當時,日本從草書中延伸出平假名,並開始使用漢字、片假名和平假名這3種字體。現在我們印象中的“美麗日本”,基本上都是發端於那個時期。而到了大約300年前的江戶時代,由於閉關鎖國,海外傳遞進來的信息受到限製,因此大和繪式的平麵審美意識得到極大的普及,這樣一來,浮世繪和碎花等的表現手法最終在日本的平麵審美中確立了其決定性地位。
如果細看擁有這種平麵審美意識的現代日本平麵設計,仍可從中發現與日本美術共通的平麵性。以少層次、構成明確、高度抽象性、簡潔的表現為好。
另外,日本為了調和複雜地混合在一起的字體而誕生了眾多獨立的字體,尤為獨特的一點是,日本的設計會使用字體來表達感情。
如果簡單地下個定義,可以說日本的平麵設計是在“簡潔的直率”“平麵的構成美”“抽象的造型”和“感情化的字體”之下發展起來的。這種日本平麵美的特點,存活在日本平麵設計當中。在今後亞洲設計和日本設計深入結合時,這種審美意識到底擁有怎樣的擴展性呢?如果您能在本書當中感受到其中的一鱗半爪,我將感到非常榮幸。
南蠻貿易時代,日本畫家筆下的葡萄牙人
桃山時代的日本,正是百花齊放,即將迎來日本文化的文藝複興。
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大名(日本封建社會占有大量封地的大領主)分布圖。作者:Zakuragi
桃山時代:
在1573年9月至1603年3月,為日本豐臣秀吉所統治時期。桃山時代上承戰國時代,下啟江戶時代,是日本中世紀向近代的轉型期。因豐臣秀吉居住於伏見城,而伏見城附近山上廣植桃樹,故由秀吉統治的時代亦被稱作為“桃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