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這本書的內容,是我2010年央視《百家講壇》節目《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文字稿。十多年了,這本書一直在賣,不是我的書好,而是孔子偉大。在央視講孔子,用“孔子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題目,是想說明孔子何以即凡而聖、超凡入聖、出類拔萃、優入聖域。後來我意識到,孔子之優入聖域,乃是人類文化必須之功能——保障人類自由、尊嚴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所以不僅僅是孔子一人的努力,而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偉大的文化成果,是一個民族的道德生活理性和良知促使一個民族共同推崇出這樣偉大的人物。現在,經過近百年的曲折激**,孔子是時候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了。

在談教育的場合,我常常給聽眾提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的教育大綱和教育計劃裏,會留有一節課的時間,專門介紹孔子嗎?

所有人都茫然,然後搖頭。孔子離開我們太久了。一個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一個需要有強大文化自信的民族,與一個民族最偉大的人物、民族文化最核心的人物,竟然如此隔膜,讓孔子如此疏離國民的生活和信仰,是令人驚訝並使人深深不安的。

這是一本描述孔子一生的著作。其邏輯結構就是孔子給自己一生所作的總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我見過的最短的個人簡曆,卻是人類最長的精神長征。

一個人這樣的一生,能給我們什麽呢?他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可以達到的境界。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的引領,可以達到神聖的境界,成為聖人。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們一個理由,一個把他推崇為人類先知、民族聖人的理由。或者說,他給了我們一個合適的人選,讓一個民族完成自己的文化頂層架構。

有靈魂和需要信仰的人類,需要一個絕對化的精神偶像,這是人類倫理學架構的必然邏輯。所以,我們看到,所有的宗教都要把一些人神化。沒有宗教的中國(老子、孔子的思想邏輯杜絕了產生一神教的路徑)則需要把一些人聖化。

今天,受過科學方法訓練的曆史學家,總是嘲笑古人為什麽要把孔子這樣的人聖化,把他作為一個人,一個普通人,不是更符合曆史真實嗎?

問題是,人類,是需要自由和尊嚴的。這可能也無法用科學來證明,因為這是不言而喻,天然如此的。

問題的吊詭之處正在這裏:為了自由和尊嚴,人類必須有一個精神上道德上的絕對者。

其實這也不吊詭,而是很具有邏輯:人類,服從一個抽象的目標,是自由;服從一個具體的目標,是奴役;服從一個不存在於現實生活和政治中的“過去”的人,是自由;服從一個具體的、在現實中起作用的人,是奴役。

至此,神和聖的意義就呈現出來了:人類把孔子、耶穌這樣的人奉為神聖,就是要讓他們占據絕對者的位置,以杜絕現實現世中的野心家、獨裁者僭越且盤踞如此神聖位置的可能性。

這本來是人類政治史的常識,今天反而被自以為掌握了曆史批判主義方法的學者們嘲笑。

鮑鵬山

2021年12月24日於偏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