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這幾個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是古代人們根據對原始社會情景的推測而提出的一些假想人物。原始社會的情景沒有文字記載。
相傳“有巢氏”“構木為巢”。所謂“構木為巢”,是指原始人用樹枝架著像鳥巢般的住所,在樹上居住。早在五六十萬年前,人類最早的祖先——“猿人”,剛從樹上降落到地麵來生活,初步學會直立行走,他們拿著自己製造的粗糙石器,在那遮天蔽日的森林裏和鳥獸逼人的原野上,用集體的力量獵取虎、羊、熊、鹿等野獸,掘取、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來維持自己簡樸、艱苦的生活。最初,他們還保持著在樹上居住的習慣——“構木為巢”;後來,由於地麵的活動日益成為經常性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又漸漸學會了利用野獸的洞穴,或者親自在山岩邊挖掘洞穴來作為防禦野獸侵襲的藏身處所。北京西南周口店的“中國猿人”遺址,就是一個洞穴住址。
相傳“燧(suì)人氏”“鑽木取火”。原始人不知道熟食,獵取到野獸後就連毛帶血地生吃。經過長期觀察,他們才慢慢發覺由於雷電或火山噴發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而且可以嚇跑野獸;同時還發覺被火烤焦的獸肉,吃起來比生肉更香、更有味,也更容易消化。於是,他們逐漸地學會了如何保存天然火種不讓它熄滅,用火來燒熟食物、驅逐寒冷、圍獵猛獸。由於有了火,過去許多不能生吃的東西可以熟食了,可食之物的範圍擴大了;由於熟食,“猿人”的軀體有了新的發展,腦量有了增加,因而在形體上逐漸進化到了“古人階段”——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過渡階段。此後又不知經曆了多少年,通過長期的實踐觀察、觀察實踐,原始人發現進行燧石加工或久鑽一塊堅硬的木頭時,往往由生熱而迸出火光,根據這個道理,他們慢慢地學會了“鑽木取火”。從此,用火便得到了保障。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用火的痕跡,這說明遠在四五十萬年以前,居住在這裏的人類,就已經知道熟食了。
相傳“伏羲氏”(又稱“庖犧氏”)教人結網捕獸、捕魚,“養犧牲以供庖廚”,又說他“教民嫁娶”。這個傳說所反映的時間,大致在人類社會進入“中石器時代”以後。這時,石器的製作比以前進步,石器的種類比以前增多,因而獵獲野獸的效率也比以前提高了。特別是像弓箭、矛、魚叉等一類狩獵工具出現後,連空中的飛鳥、水中的遊魚,也都成了獵取的對象。獵獲物多了,一時吃不完,飼養起來讓它們繁殖,要吃時再宰掉,以後如果再遇到刮風下雨的日子無法出外圍獵,或者圍獵一無所獲時,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鬧饑荒了。牧畜的發明,使人類的生活相對安定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慢慢地由原始群居階段進入了有組織的氏族社會階段。氏族社會一開始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母係社會,婦女在生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時候,在婚姻方式上,已經擺脫了同族間“亂婚”的現象,而采取了氏族與氏族間兄弟姊妹對偶婚姻的形式,出現了“嫁娶”。由於氏族社會是以母係為中心,因此這時出嫁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
相傳“神農氏”嚐百草,發明醫藥,設立集市,又說他製造耒(lěi)、耜(sì)等農具,教人們種植五穀。這個傳說所反映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大致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在這個時代,人類通過長期的勞動,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辨認和培植可食植物的經驗;石器的製作又比以前更進了一步。石刀、石鐮和木製耒、耜等農具的出現,說明農業已經開始。當然,這時候的農業還是極為原始的,人們隻知道在砍倒燒光的林地上播種穀物,等待收獲,還不知道施肥和進行田間管理。這種農業,後世稱之為“鋤耕農業”。這時飼養牲畜有了進一步發展,畜牧業與農業需要分別進行,因而開始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由於社會的分工,促進了原始交換的萌芽;開始時,這種交換當然還隻是偶然的,不過到後來便成為經常性的了。我國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所發掘的器物,正好展示了古史傳說中“神農氏”時代這一發展著的“鋤耕農業”經濟的某些社會圖景。
(王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