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孫策雄踞東南 真實的魯肅:憨直老實還是俠士風流?

自東征以來,孫策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奮勇開拓,成為不可忽視的地方割據勢力。袁術稱帝前,孫策與他劃清界限,徹底脫離袁氏集團。當時曹操已經把持朝廷大權,為了拉攏孫策,便以朝廷的名義封他為騎都尉,同時讓他繼承其父“烏程侯”的爵位,正式授會稽太守。

曹操的目的,是要借孫策之力打擊袁術勢力。朝廷派使臣王(左訁右甫)(bū)抵達會稽,宣讀詔令。豈料小霸王孫策並不滿意,因為“騎都尉”這個軍銜太低了——怎麽也得給個“將軍”頭銜吧?王(左訁右甫)急中生智,以皇帝全權代表的身份,給孫策加了個“明漢將軍”的名號。

在孫策攻略會稽之際,陳瑀自立為吳郡太守。

陳瑀原本是袁術的部將,曾被袁術任命為揚州刺史。袁術從南陽落難到揚州時,陳瑀閉門不納,袁術惱羞成怒,發兵攻打,陳瑀逃到下邳。孫策平定吳郡後,揮師南下攻略會稽,陳瑀趁機而起,與豪強祖郎、嚴白虎等人聯合,自立為太守。曹操同樣采用拉攏手段,封陳瑀為“安東將軍”,並以朝廷的名義令陳瑀與孫策出兵討伐袁術。

孫策打著討伐袁術的旗幟揮師北上,表麵上是響應朝廷號召,其實是要搶回吳郡之地。陳瑀心知肚明,分頭通知變民武裝頭目祖郎與嚴白虎,欲聯合起來消滅孫策。

論及行軍作戰,陳瑀豈是孫策的對手?行至錢塘(今杭州)時,孫策派部將呂範、徐逸率軍奔襲陳瑀的大本營海西,此時祖郎、嚴文虎的軍隊還沒趕到,陳瑀被殺得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賠光老本的陳瑀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勉強保住一條小命,但他已經沒法在南方混了,隻得直奔北方,投靠袁紹去了。

趕走陳瑀之後,孫策派正議校尉張紘前往許都,向朝廷進貢土特產,並把戰爭責任統統推到陳瑀身上。

這時曹操對袁術顧慮頗多,孫策與袁術的淵源又頗深,“拉孫以反袁”勢必成為曹操的戰略。在官職的賜予上,曹操向來慷慨大方,於是他授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其為吳侯。除此之外,他還以姻親的方式結盟,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讓自己的兒子曹彰迎娶孫策的侄女。

對於孫策與曹操兩人來說,這些都隻是權宜之計罷了。

曹操誌在中原,而孫策誌在江南,戰略重心不同,矛盾衝突自然不明顯,兩人有共同的敵人,便是稱帝自立的袁術。

袁術稱帝隻不過是一出鬧劇,非但沒能號令天下,反倒眾叛親離。在叛離他的人中,最重要的兩人,一個是周瑜,一個是魯肅。

周瑜曾隨同孫策東征,參與指揮攻打橫江、當利,破笮融、薛禮,進軍曲阿,立了不少功勞。正當周瑜秣馬厲兵,準備在吳郡、會稽大幹一場時,孫策卻沒讓這個兄弟去,他告訴周瑜:“我現在有好幾萬人馬,取吳會之地已綽綽有餘,你還是先回去鎮守丹陽吧。”

兄弟兩人對視一眼,不必說破,都心領神會。孫策乃是一頭猛虎,袁術不小心把他給放出來,還讓他帶走了一群小老虎。老虎出了樊籠,就回不去了。孫策讓周瑜回丹陽,意圖明顯,隻要他奪取會稽、吳郡,割據江東,便可與袁術分庭抗禮。而丹陽太守周尚是周瑜的伯父,到時稍加籠絡,此郡唾手可得。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

袁術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犯的錯,孫策的精明強幹遠遠出乎他的意料,袁紹原以為小霸王憑那麽一點人馬東征,隻能落得個铩羽而歸的下場,豈料孫策居然如魚得水、翻江倒海,倘若讓周尚、周瑜與孫策明目張膽地“狼狽為奸”,勢必動搖自己的勢力。袁術果斷地免去周尚丹陽太守之職,勒令他與周瑜兩人返回壽春,並對他們嚴密監視,同時袁術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接任丹陽太守——這年頭,還是自家兄弟靠得住。

周氏乃名門望族,袁術想在淮、揚一帶站穩腳跟,不能不對這些土豪們示好。他裝出十分慷慨的樣子,欲提拔周瑜為將軍,以此為籠絡人心之手段。可周瑜偏偏不吃這一套,他早就洞穿了袁術外強中幹的紙老虎本色,他看出袁術絕無領袖的才能與胸襟,為袁術拚殺疆場,不過隻是充當炮灰角色罷了。

周瑜推掉將軍頭銜,僅僅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出任居巢縣令。此舉令許多人大惑不解,如今天下洶洶,武人自雄,何以他卻舍棄軍職而甘心當一名小官吏呢?周瑜自然有其用意,在他看來,真正的英雄好漢是孫策而非袁術,現在當一名不起眼的縣令,以後要脫離袁術就容易得多。袁術本就不信任周瑜,也樂得順水推舟,於是周瑜到了居巢,當上小小的地方父母官。

擔任居巢縣令期間,周瑜結識了一位豪傑,此人便是魯肅。

魯肅年長周瑜三歲,也是“高富帥”。他是臨淮東城人氏,生於公元172年。出生後不久,老爹就死了,魯肅由祖母撫養長大。雖有幼年喪父之痛,魯家仍富甲地方,史書稱“家富於財”。長大成人後,魯肅一表人才,“體貌魁奇”,他深受時代精神影響,“有壯節”“好為奇計”。時值天下動**,亂世將至,魯肅知道在亂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領,他苦練擊劍、騎射,結交江湖豪傑義士,講兵習武,散盡家財以賑濟貧民士人,名聲日隆,遠近聞名,附近豪傑多來歸附。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多對魯肅有種刻板印象,覺得此人憨直純樸,腦袋有點不靈活,屬於容易吃虧的大好人。曆史上真實的魯肅並非如此,他不僅不呆頭呆腦,反倒有俠士風流,甚至是個很瘋狂、很“搖滾”的人。他家幾代積累下來的財產,被他大肆揮霍,他豢養一班少年俠客,終日射獵南山。家族中的父老之輩都搖頭道:“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可是,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有一回,周瑜帶著幾百人外出公幹,途經東城,所帶的糧食吃光了。他早已風聞魯肅濟貧好義的美名,便思忖著前往借點糧食。

到了魯家後,周瑜拜會魯肅,兩人年齡相差不多,又都有遠大誌向,故而十分投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魯肅聽說周瑜沒糧食,二話沒說,領他到後院,後院有兩處糧倉,每倉估摸有糧食三千斛左右。他指著糧倉對周瑜說:“您就隨便挑一倉糧食帶走吧。”

盡管周瑜自己也是富有且大方之人,他仍被魯肅的慷慨嚇了一跳:自己與他不過才第一次見麵,實屬素昧平生,魯肅居然傾囊相助,出手如此闊綽,豈非奇人異士、曠世豪傑?

錢財本是身外物,但對錢財的態度,隱約可見一個人的誌向與抱負。

周瑜知道魯肅絕非常人,遂傾心相交,引為密友與知己。

黃袍加身的袁術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提拔了一批有名望的人以為新帝國之爪牙。有錢財有聲望的魯肅被擢升為東城縣令,這原本是他躋身政壇的良機,但他冷眼看世界,心知若把自己的前途與袁術相掛鉤,便是死路一條。原因很簡單,袁術本來就不是擁有雄才偉略之人,又猴急稱帝,成為天下人同擊共討的對象,這種人怎能混得久?

對一個真正的豪傑而言,小小的縣令官印,豈能把他捆死縛牢呢?魯肅索性官也不當了,把平日豢養的一百多俠士少年召集來,對他們說:“如今朝廷已失去對大局的控製力,盜賊橫行天下,淮水、泗水一帶不是安居樂業之地。我聽說江東沃野千裏,民富兵強,可以前去躲避禍亂。不知你們肯不肯與我隨行,靜觀時變,以謀大業?”這些少年平素都白吃白喝,聽魯老大這麽一說,大家紛紛叫好——隻要跟著老大混,便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何樂而不為?

魯肅知道周瑜與孫策乃是刎頸之交,便棄了官印,領著家屬及俠客少年百餘人,前往居巢投奔周瑜。這時周瑜獲悉孫策已奪取吳郡,並被朝廷封吳侯兼討逆將軍,他知道,孫策已經同袁術劃清界限,分道揚鑣,這二人的戰爭很快便會爆發。周瑜思忖著自己得及早脫身才行,恰好此時魯肅前來,兩人一商量,都認為事不宜遲,應盡早脫離袁術,渡江東去。

大丈夫立身處世,當斷則斷,絕不拖泥帶水。

周瑜果斷把官印一扔,帶著家眷隨從,會同魯肅等共三百餘人,棄城而去,直奔江東。很快,他們逃亡的消息便為揚州官府察覺,州政府派騎兵追來。魯肅讓老弱婦女先撤,自己率俠客少年殿後,這些少年長年追隨魯肅習武狩獵,都精於騎射,有一身好本領。眼看追兵將至,魯肅命手下一百多名武士一字排開,拉弓上箭,擺開一決雌雄的架勢,然後衝著追兵喊道:“你們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當知曉當今天下形勢。如今正值兵荒馬亂,有功也得不到獎賞,不追也不會受到懲罰,何必對我們苦苦相逼呢?”

這是先講道理:追殺我們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得饒人處且饒人。接著,魯肅又讓人拿了一麵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搭弓便射,隻聽“嗖”的一聲,利箭疾馳而出,竟然一箭洞穿盾牌。通常大家都以為魯肅隻是個文臣,而非武將,實際上魯肅的劍術、箭法都出神入化。連盾牌都能射穿,魯肅的膂力之強著實驚人。魯肅露了這麽一手功夫,前來追捕的人個個瞠目結舌:自己的血肉之軀,比起這盾牌來如何?這些騎兵心裏打起了退堂鼓,他們想,反正周瑜與魯肅都隻是小角色,逮住算不得大功,就算跑了也沒有人當回事。看看魯肅這夥人的驍勇勁兒,不死上數百人恐怕也逮不住他們。於是大家索性聽了魯肅的話,隻當作沒追上,掉轉馬頭慢吞吞地回去了。

說實話,袁術也沒有在乎過這兩個小人物,他肉眼凡胎,豈能識得真正的英雄人物?周瑜與魯肅絕非可有可無的無名之輩,他們是蟄伏於山林的猛虎、潛居深潭的蛟龍,有宰輔之才,有縱橫天下之誌。這兩位後來成就東吳霸業的傳奇人物,在袁術手下隻當了區區縣令,可見這位仲家皇帝著實沒有慧眼。

小霸王孫策聽得好友周瑜歸來,大喜過望,當即親自前往迎接,設宴款待,賞賜之厚,沒有人可與之相比。這麽做,當然引起一些老部下的不滿,孫策解釋說:“周公瑾英俊異才,是我兒時好友,情同骨肉。先前在丹陽,他出兵出糧,助我完成大事,論德酬功,我都無以為報。”眾人聞此,自然沒話可說。孫策提拔周瑜為建威中郎將,撥給他兩千精兵兼五十匹戰馬。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歲,已成為孫策軍中的重要將領,他足智多謀、風流倜儻,“周郎”之美名於是傳遍吳中之地。

與周瑜一同前來的魯肅也受到孫策的禮遇,史書說孫策“雅奇之”。不久後,魯肅得悉祖母去世的消息,心中大為悲慟。他年少失父,由祖母一手養大,感情深厚,由於祖母年事已高,不能與之東渡,仍留於東城。魯肅為盡孝道,毅然冒著被袁術逮捕的風險,回到東城安葬祖母。所幸的是,魯肅在東城本是名人,再加上花錢上下打點,官府倒沒找他麻煩。直到孫策去世後,魯肅才又投奔東吳,這是後話,暫表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