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權力的遊戲:政治與人性鬥爭 宋太祖趙匡胤最大的人生汙點
01
中國曆代帝王中,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亮點頗多的人物,他在位期間致力於全國統一,先後滅掉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統一。他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問題。
除此之外,宋太祖為人稱道的地方還有:在經濟方麵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麵,出現了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在文化方麵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麵,使宋代的文化迎來空前的繁盛。
然而,這也是個不能被細思的家夥,雖然人們對趙匡胤細思後達不到極恐的程度,但雞皮疙瘩還是會冒幾顆的。與史上那些大奸大惡之徒相比,他身上的汙點並不少,隻不過被其亮點掩蓋了而已。
02
有人說,趙匡胤自己也說,他授意的史官也這麽說:他這個皇帝的位子,是被迫坐上去的,所謂的“黃袍加身”,實際上是“被黃袍加身”。說這話的人罔顧了基本事實,因為趙匡胤早有預謀——早在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之時,他和心腹就加緊了活動。周世宗去世不到半年,他就把禁軍所有的高級將領換成了自己的人:之前殿前副都點檢一職一直空缺,被換成了慕容延釗,這人是趙匡胤出生入死的兄弟;之前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被換成了王審琦,這人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至於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早就是趙匡胤勢力圈子裏的核心人物……
在當時,禁軍是全國主要的軍事力量之一,掌握了禁軍就等於掌握了王牌,想什麽時候炸就可以什麽時候炸,想炸誰就可以炸誰。所以當周世宗去世,年僅7歲的恭帝柴宗訓靈前即位時,人們便意識到了一個巨大的危險,特別是忠於後周的官吏們,看出趙匡胤的野心後,指出不應再讓他掌握禁軍。有人甚至主張先下手為強,把趙匡胤幹掉。然而,小皇帝卻僅僅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這是周恭帝犯的第一個錯誤。
如果說第一個錯誤無傷大雅的話,那麽接下來他犯的這個錯誤,則直接把他自己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03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君臣正在高高興興地慶賀新年,一盆冷水從天而降——遼國和北漢集結軍隊,聯合起來攻打過來了!
一陣慌亂之後,小皇帝作出決定,命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趙匡胤立即調兵遣將,第二天就領兵出發了。行動如此迅速,不能不令人佩服,然而卻沒人看出這裏麵的貓膩。
這可是戰爭,不是遊山玩水,更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戰爭曆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開不得玩笑!何況他們要對付的是兩國聯軍,怎麽也得做好準備吧?比如後勤,怎麽也得準備個十天半個月吧?除了神仙,誰能在一天之內做好這些準備?可趙匡胤不是神仙!
這說明趙匡胤根本沒想過要去迎敵,他之所以“倉促上陣”,明擺著另有所圖。如果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麽事情可能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也許有人要說,這事不能怪柴宗訓,他當時那麽小,怎麽可能識破趙匡胤的陰謀?這話當然沒錯,他年紀小是事實,當然也不可能有那個能力。可是,不是有宰相範質和王溥這兩個輔政大臣嗎?
問題就出在這兩個輔政大臣身上。他們至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既然早就看出趙匡胤有野心,小皇帝想讓趙匡胤帶兵迎敵,征求他們的意見時,他們就不應該同意;第二,按理說他們應該時刻對趙匡胤保持警惕,可是當趙匡胤接到迎敵命令後,第二天就急匆匆帶兵出發,如此明顯的異常現象,他們居然麻木到毫無感覺!如果他們稍微敏感一點,就會考慮另外的人選,這場篡位悲劇就可以避免。
直到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率領軍隊返回京城逼宮,並派潘美等人去“通知”範質、王溥時,範質才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遣將,吾輩之罪也。”
他這一抓,力道可不小,幾乎把王溥的手抓出血。這一抓,隱含了深深的悔恨。潛台詞是——這一切本來可以避免,可我們就是犯了這個低級錯誤!
輔政大臣嚴重失職,是導致這出悲劇的重要原因。而那時,“表演藝術家”趙匡胤仍在演戲:“世宗對我恩重如山,我怎麽可能忘恩負義呢?我也不想這樣啊,都是被將士逼的,你們說怎麽辦?”
無論他如何虛偽,如何恬不知恥,但有句話倒是說得沒錯:周世宗不但對他恩重如山,而且對他極度信任,放心大膽地把禁軍交給他,否則哪有他趙匡胤的今天!可他卻用欺負孤兒寡母的方式,來“報答”恩人的恩情。
更讓人不齒的是,國難當頭,他首先想的不是抵禦外敵,而是謀權篡位!這就不僅僅是恩將仇報的人品問題了,至少說明在他心目中,與權力相比,抵禦外侮一文不值!
當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達到卑劣目的,連國家、民族都可以不顧,無論他今後做了什麽,也無法彌補他的罪惡,也抹不掉他這個人生汙點。因為這樣的汙點,實在是不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