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弘一法師已遠行,古道長亭依舊在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首充滿詩情畫意、人生哲理,蘊藏著無限禪意的《送別》,堪稱20世紀中國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弘一法師營造的恬淡、深沉、幽怨的曠古意境,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淨,淡中知真味。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大師,在戲劇、藝術、金石、廣告、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他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他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著名文學家曹聚仁,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自其門下。

他在俗時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之一,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節演出的《茶花女》,是我國上演的第一部西洋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黑奴籲天錄》和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但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作為著名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一代高僧,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美學意義,是其所處時代高遠藝術旨趣的體現;其人格秉性修養,個體精神價值取向,均有獨特的魅力。作為其藝術代表的詩歌作品,更是讓人回味悠長。

弘一法師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音樂教育家,是學堂樂歌的創始人之一。他於1910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先後在天津直隸高等工業學校、上海城東女學、浙江兩級師範學校(1913年更名為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簡稱浙江一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擔任教師。他在浙江一師任教期間,通過音樂教育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音樂教育思想,如“先器識而後文藝”“以學生為本”“愛國奉獻”“樂歌創作”等。這些音樂教育思想對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以及晚輩音樂教育家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總之,他無論做什麽,都頗具天分,都獲得了極大成功,雖然這成功並非出自其本意。

翩翩公子、留學生、教師、和尚,這幾個看似毫無關係的名詞,卻構成了李叔同先生從富家子弟到弘一法師的全部曆程,而且宛如一道風光旖旎的美麗風景,處處有亮點。

在俗,他清新高雅如蘭花一般;在僧,他積極入世,高調弘揚佛法。他活出了真我,丟掉了世俗中一切的偽裝,隻為世間留下一個活脫脫的純粹的人,一個完全脫離了動物屬性、賦予世間一切美好屬性的“神”,他以灑脫而極端的方式,為世間留下了一個讓無數人孜孜以求卻永難超越的完美形象。

弘一法師李叔同以超凡之心,度過了世俗的幾十載,他帶著對世間的眷戀,更懷著對佛教的敬仰,以“悲欣交集”、充滿期待的心情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的腦海裏很容易湧現出這樣一幅畫麵:一個清瘦矍鑠、麵容平靜的老人,緩緩轉過身,走向了曆史深處……

李叔同就像一個頗有天賦的演員,以高超的演技,演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然後在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毫不留戀地謝幕,走回後台,絲毫不眷戀這個本就不屬於任何人的舞台,隻把一幕幕精彩的美好瞬間,留在觀眾的心中……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