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製的先行者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帝都有三宮六院、成百上千的女人,就算每天臨幸一個,要把所有人都臨幸完,恐怕也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可是在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卻是“一夫一妻”的踐行者。天壽山其他皇帝的陵寢,往往有幾個、幾十個嬪妃陪葬,他的泰陵卻顯得比較冷清,因為隻有張皇後一個配偶。

一夫一妻

張皇後何許人也?到底叫什麽名字?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她出生的地方叫興濟,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父親叫張巒,秀才出身,以鄉貢名義進入國子監。張皇後的娘家有文化底蘊,權勢不算很大,正符合朱家人的設想。要是娶了朝廷重臣的女兒做皇後,外戚的勢力比較大,容易對皇權產生威脅,娶這種小門小戶的反倒安全。張皇後的母親姓金,名什麽也不知道,據說她懷孕的時候,曾經夢見月亮飛入自己的腹中,這也是中國曆史上常用的炒作手段,用於給名人貼金,為張皇後的出生賦予神秘色彩。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張巒之女被朝廷選中,冊立為太子妃;僅僅過了八個月,她的丈夫朱祐樘便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明孝宗。

既然太子已經登基,就應該廣納嬪妃,為皇家綿延子嗣。中官郭鏞建議皇帝立即選良家女子入宮,卻被左庶子謝遷勸阻了,他說:“山陵未畢,禮當有待。祥禫之期,歲亦不遠。陛下富於春秋,請俟諒陰既終,徐議未晚。”明憲宗剛剛駕崩,連墳地都沒準備好,皇上身為孝子,應該安心守孝,怎麽可以想選美女的事情呢?所以要再等幾年,待喪事徹底結束了,才能選妃。朱祐樘接受了謝遷的建議。可是誰能想到,這一耽擱,就是十八年,明孝宗駕崩了,也沒有給自己選。朱祐樘為什麽要這樣做呢?這個私人情感問題,後人主要根據他的經曆、行為,進行一些推測。

“杯具”的童年。明孝宗的母親出生在遙遠的廣西,姓紀,是個蠻族土官的女兒。成化年間,廣西瑤民鬧事,朝廷派大軍征討,取得勝利,紀姑娘作為戰利品之一,被押送到北京,在內藏庫擔任女史。有一天,明憲宗來到內藏庫,見到了紀氏,兩人相談甚歡,皇帝一時沒忍住,就把紀姑娘給臨幸了,懷了孩子。當時後宮是萬貴妃的天下,她妒忌心很強,擔心其他嬪妃懷孕,奪了她的龍寵。聽說紀氏有孕,她趕緊派宮女拿著墮胎藥,逼其服下。為了保住胎兒,紀氏苦苦哀求,最後隻喝了一點,大部分都被倒掉了。皇子出生後,沒有頭發,身體也比較虛弱。

明憲宗曾經照鏡子,看到零零散散的白發,感慨自己年老,沒有子嗣。太監張敏趁機說:“陛下有子。”憲宗眼前一亮,此話怎講?張敏就把先前的事情全盤告知,皇帝聽說大喜過望,趕緊把兒子接回來,賜名“朱祐樘”,封紀氏為淑妃。可是沒過多久,紀淑妃就不明不白地去世了;張敏自知劫數難逃,也吞金而死。母親的離去,使朱祐樘感到失落,他登基後到處找親戚,希望能撫慰一下先妣的在天之靈,無奈找到的全是冒牌貨。後宮女人越多,是非就越多,深受後宮爭鬥之苦的朱佑樘非常有感觸,所以他隻娶一個皇後,沒有人,看你們怎麽撕!

夫妻情深。朱祐樘與張皇後感情比較融洽,情投意合,不需要其他女人。《彤管拾遺》記載:“孝宗即位,立為後。篤愛,宮中同起居,無所別寵,有如民間伉儷然者。”兩個人十分恩愛,連起居都在一起,就像民間的伉儷。古代皇帝不像現在的夫妻,嬪妃侍寢完畢,是不能在皇帝寢宮過夜的,但張皇後可以。有一次,皇後口裏生瘡,太醫院的男醫生把藥熬好了,不方便近距離接觸皇後,就讓女醫生上前通報。朱祐樘看見了,挺身而出,都走開!讓朕來!於是他親自給張皇後喂藥,還幫張皇後端漱口水。張皇後睡著了,朱祐樘感覺喉嚨很癢,趕緊跑出去。如果在房間裏咳出來,很有可能會吵醒張皇後,就連現代許多丈夫也做不到這麽貼心。

對於皇後的家人,朱祐樘更是照顧有加。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封嶽父張巒為壽寧侯,嶽父去世後,又追封為昌國公,他陵墓的規格超過了製度標準,成千上萬的軍民為他修墳,苦不堪言。神道碑上的文字是皇帝親自題寫的,整個明朝,隻有三人享此殊榮,分別是徐達、姚廣孝和張巒。徐達是著名將領,開國功臣;姚廣孝輔佐明成祖靖難,立過大功;唯獨這張巒平平庸庸,完全依靠女兒得到了不應有的待遇。明孝宗又在興濟為張氏立家廟,修得富麗堂皇,用了好幾年才竣工,浪費不少民脂民膏。張皇後的兩個弟弟也都受到了優待,張鶴齡繼承父親壽寧侯的爵位,張延齡被封為建昌伯,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晉升為建昌侯。兄弟二人對國家沒有什麽貢獻,都封為侯爵,有關係就是好。

除以上原因,還有身體問題、性格問題等其他說法。明孝宗出生時,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長大後體弱多病,沒有能力親近太多女人,他迷信道教、佛教,也有養生的訴求在裏麵;張皇後的性格比較強勢,而朱祐樘相對軟弱,想納妾得不到正妻的認可等等。

問題不斷

明孝宗專寵張皇後,盡管被現代人津津樂道,卻衍生出了不少問題。溺愛張鶴齡、張延齡就是其中之一,縱容倆小子幹了不少壞事,弄得民怨沸騰,朝廷的聲望也隨之下降。某年,二張兄弟家奴侵占民田,太監蕭敬與刑部侍郎屠勳一起處置了他。張皇後聞訊大怒,痛批蕭敬道:“外朝的官員我管不了,太監是我的家奴,竟然欺負到我們張家頭上了!”明孝宗知道張鶴齡的確有錯,可皇後正在氣頭上,便假裝發火,也罵了蕭敬幾句。一段時間後,皇帝又把蕭公公偷偷叫過來,塞了些銀子,語重心長地說:“之前朕發火其實是迫不得已,不想傷皇後的心,這點銀子你拿回去,治愈一下受傷的小心靈。”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張氏兄弟到宮裏拜見姐姐、姐夫,趁明孝宗上廁所的時候,竟然把皇冠戴在自己頭上。侍立一旁的宦官何鼎看見他們如此膽大妄為立即火冒三丈,拿起金瓜錘就要砸他們,還說張氏兄弟“大不敬,無人臣禮”。皇冠那是皇帝才有資格戴的,哪裏是你們可以碰的?朱祐樘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兩個小孩而已,不懂事,準備把何鼎放到牢裏關幾天,再放出來。獄中,審訊何鼎的人問他主使是誰,回答說:“孔子、孟子也。”大臣們聽說何公公攤上事了,紛紛營救,給事中龐泮、禦史吳山、尚書周經、主事李昆、進士吳宗周上書喊冤。麵對巨大壓力,張皇後不依不饒,派太監李廣將何鼎杖殺。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李夢陽上疏朝廷,揭露壽寧侯張鶴齡的劣跡,要求皇帝予以懲治:“壽寧侯張鶴齡招納無賴,罔利賊民,勢如翼虎。”遭受彈劾,張家人想方設法要把李夢陽整死。於是張鶴齡上奏折誣陷李夢陽,孝宗的嶽母金夫人打感情牌,在女婿麵前痛哭,要求皇帝為張家“做主”。朱祐樘知道張家人的確有問題,可礙於皇後的臉麵,不能治罪,於是把李夢陽抓起來,關到錦衣衛的牢房裏,沒過多久,又把他放出來,扣了點工資意思意思。金夫人又向女婿施壓,希望替自己“做主”,重罰李夢陽,明孝宗不聽。有了皇帝撐腰,李夢陽膽子大了不少,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張鶴齡,兩人冤家路窄,直接打了起來,張鶴齡被打掉兩顆牙齒,卻一聲都不敢吭。

明孝宗專寵皇後,還造成子嗣太少的後果,影響了皇位傳承。張皇後給朱祐樘生過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叫朱厚照,也就是後來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小兒子叫朱厚煒,很早就夭折了。孝宗登基前幾年,張皇後沒有生下兒子,朝野內外都很著急;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宮中突然宣布皇長子出生,大家都很意外。有人懷疑朱厚照不是張皇後所生,其實是抱來的。正德年間寧王謀反,羅列的罪狀之一便是皇帝的身世,質疑朱厚照不是朱家子孫,沒有當皇帝的資格。

女兒叫朱秀榮,享年四歲,去世於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九月十六日亥時,和萬歲山上毓秀亭落成的時間接近。這座亭子是太監李廣提議建造的,此人飛揚跋扈、違法亂紀,早已被大臣們詬病。有心人把兩件事情聯係起來,說亭子破壞了風水,導致小公主去世。如此一說,李廣心理壓力特別大,沒過多久,太皇太後的清寧宮發生火災,周太後也將其歸咎於李廣:“今日李廣,明日李廣,果然禍及矣”。重壓之下,李廣自殺了。可見朱秀榮的死間接影響了其他人的命運。

正因為兒子太少,明孝宗的接班人別無選擇,隻有朱厚照。可惜造化弄人,朱厚照三十歲就去世了,膝下無子,沒有健在的親兄弟,皇位都不知道傳給誰。大學士楊廷和根據祖製,選了安陸興王朱厚熜繼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為了追尊生父,他與大臣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史稱“大禮議”,最後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明孝宗隻是嘉靖的皇伯,並非皇父,已經貴為太後的張氏身份尷尬,與皇帝劍拔弩張,最後在淒涼中死去。她的兩個弟弟也沒有好下場,平時作威作福,目無法紀,正好授人以柄,想治他們的罪不要太輕鬆。張家之所以氣焰囂張,那是因為有皇權的庇佑,等到孝宗、武宗都駕崩了,沒有了保護傘,倒黴的日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