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主動”自動發生,需要父母的身體力行
01
我的孩子是一個芭比娃娃控,她的芭比娃娃足足有三大收納箱。這些芭比娃娃絕大多數是她過生日時家人送給她的。每一天,她都會打開收納箱,將她喜歡的娃娃拿出來玩上一番。她會給芭比娃娃們換裝、梳頭發,並辦上一場茶話會,玩得不亦樂乎。
但令我頭疼的是孩子每次玩完後,都不知道將娃娃們放回收納箱,總是這裏放一個,那裏放一個,盡管我說了很多次,她依然玩的到處都是,也沒有自己整理的意識,為此我不得不強製性地要求她自己去收拾。
我每次命令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時,她都會對我說些“自己不會收拾”或是“收拾不好”這樣的話。不過我每一次都不予理會,她得不到回應後便會自顧自地收拾起來。但是時間一久,我發現我的強製命令並沒有使她獨立,反而令事態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她不再頻繁地玩芭比娃娃了。
我問孩子:“為什麽不玩娃娃了?”她對我說:“玩了之後還要收拾,我不想收拾。”
玩具玩過之後,確實需要收拾,而不想收拾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玩。從她的話語中我意識到,當我強製性地要求她收拾時,她非常的抗拒。讓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其實也是一種培養其獨立性的表現,但是孩子的內心是抗拒的。
孩子為什麽會抗拒獨立呢?
我有思考過,最終得出她是因為我的強製、命令而抗拒的。因為我的強製和命令使她處在了一個被動的位置上。為了證實我的結論,我又要求她自己整理房間,她為了逃避去做這件事,睡覺的時候便很少動疊好的被子,不會再亂動書桌等。
其實不隻是孩子,成年人在被要求做一件事時,哪怕這件事原先並不討厭,但因為被動,內心也會不由自主地抗拒。所以讓孩子被動地去做事,他們將永遠學不會獨立。隻有將主動權交到孩子的手上,他們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人。
02
孩子的獨立與年齡無關,隻要父母與孩子都做好準備了,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並不能真正地意識到什麽是獨立。我們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隻能要求孩子獨自去做某件事,但是這種方式取得的效果並不好。
父母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時,其實是將孩子放置在被動的位置上,而被動又會令孩子對獨立心生抗拒。
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的強製或命令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我們強製性或命令性地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時,會不由自主地擺出嚴厲的表情。孩子的年齡越小,就越會對父母的嚴厲感到恐懼,他們會潛意識地認為父母命令他們去做的事,是必須要做的,不可以違背。
我舉個例子,比如要求孩子去收拾弄亂的玩具,我們嚴肅的語氣會令孩子產生恐懼,並認為玩具是不能弄亂的。但實際上我們並不反對他們玩玩具,隻是想讓他們獨自整理好而已,但是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再擺出嚴厲的表情,會選擇不再去碰觸。這樣的結果與我們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為孩子不弄亂玩具,就不能去收拾、整理。得不到實踐,又談何獨立!
父母的命令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也會令他們抗拒獨立。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其自我意識會慢慢覺醒,會有自己的想法。當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思想被壓製,而他們在思想上的反抗,在現實中就會表現為叛逆的行為。
此外,孩子如果有懶惰心理的話,也會抗拒獨立。因為獨立意味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尤其是對一些被父母照顧的無微不至的孩子來說,在麵對父母要求做的事情時,更會選擇偷懶、躲避。
我們需要明白,真正的獨立不是父母的命令與催促,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隻有讓孩子主動去做,才能讓他們學會獨立。
03
如何讓孩子掌握主動權,讓獨立自然而然地發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身體力行,在孩子麵前樹立一個積極而獨立的形象。
比如我強製性地要求孩子整理玩具這件事,當我發現我的強製並沒有幫助孩子走向獨立時,我改變了方法。每次孩子玩完玩具後,我會跟孩子比賽整理物品,她整理玩具,我整理家庭物品。我的身體力行和比賽機製的激勵,使得她在整理時非常有動力。漸漸地,她不單單會整理玩具,也會整理其他的物品。可見,她將整理玩具當成一種習慣。
父母在身體力行時,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孩子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源於對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模仿。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需要在孩子麵前展現出身體力行的一麵。當孩子看到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他會有樣學樣,而這就是獨立。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探索外界了,並以探索到的認知作為自己的行事標準。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向孩子展現自我身體力行的能力。當孩子有了獨立的認知,才會去貫徹執行。
第二,孩子的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母的熏陶。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獨立的思想觀念,孩子就會潛意識地去獨立。
除了幫助孩子樹立獨立的觀念,還要培養孩子的意誌力。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獨立的路上越走越好。